千百年来为何喜欢贬低曹操,力捧诸葛亮,这点易中天都没搞懂

易中天教授《易中天品三国》在央视热播后,受到社会强烈的反响,但是其中一些分析也引起了观众的混乱。

关于《空城计》的质疑

易中天先生对《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做了批评,他认为在历史上空城计是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使用的,而在《三国演义》当中却被诸葛亮抢走了“发明权”。


千百年来为何喜欢贬低曹操,力捧诸葛亮,这点易中天都没搞懂


并且还批评说,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学作品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在不断演绎,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首先古代打仗都是会派侦察兵,有没有伏兵,派一个侦察兵过去看一下不就了解了吗?

其次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神色自若,而且琴声不乱,说明彼此距离已经非常近了,完全在城墙弓箭手的射程范围内,为何不搭弓射杀司马懿。

易中天还提到,空城计最早是郭冲提出来的,而且根据郭冲的说法,当时双方实力差距非常大,有说司马懿率领20万大军,有说率领10几万大军,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完全可以围而不打,这是三国时期最常见的打法,也不至于掉头就跑呀,所以逻辑上是不通的。因此易中天先生认为,空城计是子虚乌有的。


千百年来为何喜欢贬低曹操,力捧诸葛亮,这点易中天都没搞懂


小说与历史的不同

小说和历史不同,小说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去阅读,因此内容有很多地方是非常夸张的,甚至是不符合逻辑的,有些时候甚至会杜撰一些人物,为小说的情节服务,比如戏剧舞台上的关公战秦琼,完全是荒唐的,但是不影响观众的喜欢。


千百年来为何喜欢贬低曹操,力捧诸葛亮,这点易中天都没搞懂


真实的历史不同,需要有充分的考证,不能随心所欲进行编撰。而易中天教授把《三国演义》当中,杜撰出来的空城计,附会到曹操身上,属于典型的把文学作品移接到真实历史当中。而且以此来贬低《三国演义》文学地位,是不可取的。

就拿大众非常喜欢的武侠小说为例,书中的人物行侠仗义,仗剑天涯,但是如果非要细究这些人物是如何生活的,那就失去了武侠小说所要表达的意境。降龙十八掌有十七掌的名字出自于《周易》,招式特点也能和卦象一一对应上。杨过自创的一套剑法,出自嵇康的一首诗。


千百年来为何喜欢贬低曹操,力捧诸葛亮,这点易中天都没搞懂


这些文学作品当中,所体现的是一种意境。在《三国演义》当中,空城计是对诸葛亮大智大勇的一种形象塑造,古代社会当中对老子阴阳虚实有自己的理解,用兵也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在设埋伏的时候要伪装成没有埋伏,让敌人钻进你的圈套;在没有设伏的时候,要伪装成有埋伏,让敌人不敢进来。


千百年来为何喜欢贬低曹操,力捧诸葛亮,这点易中天都没搞懂


其实这类为故事主角服务,所编撰的情节,在《三国演义》当中,经常运用,比如在著名京剧《捉放曹》当中,曹操谋杀董卓不成,逃到其父从吕伯奢家中,受到吕伯奢的热情款待。

在吕伯奢去买酒的时候,曹操因误会而杀他们一家8口,而在明明知道杀错人的情况下,又在出逃的途中杀了买酒回家的吕伯奢。

最后引出曹操那句流传千古的人生信条:“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段情节突出地描写了曹操的不义与残忍,开篇就为曹操立下了立体的形象,文学形象也非常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为何喜欢贬低曹操,力捧诸葛亮,这点易中天都没搞懂


其实《三国演义》从诞生之日起,它就是一部民间的话本,是供大众娱乐的一部著作。明代的胡应麟就称《三国演义》“古今传闻讹谬,率不足欺有识”,清代的章学诚说:“惟《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郭沫若先生说:“我们可以预言曹操的粉脸也会逐渐被人民翻案的。”

史学家心目中都有两个诸葛亮,两个曹操,一个是戏剧舞台上的诸葛亮、曹操,另一个是历史当中真实的诸葛亮、曹操,我想作为一个教授,易中天先生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很多学者还是喜欢把文学当历史,把历史当文学,实在不可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侦察兵   空城计   大众   千百年来   埋伏   文学作品   演义   戏剧   逻辑   情节   教授   形象   真实   人物   喜欢   历史   科技   文学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