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最近,何炅在《拜托了冰箱》中谈及公开表态的问题,有一句话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会表达自己的态度,但是也会担心,有时候会被过分解读。”


何炅: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何炅做主持人22年,是公认的高情商,在娱乐圈的好人缘数一数二。但就算是他,也不能够随意发声,担忧遭受网络暴力,担心会给他人带来困扰。


网络上的杠精,总会恶意曲解别人的言论。但如果公众人物不发声,他们又会说那些公众人物没有担当,都是为了洗白。总之,无论发声与否,在杠精看来,都是大错特错


网上争议很大的郭敬明,在节目中说:“我以前特别(喜欢)表达,现在基本不表达。”


何炅: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他改变的过程,也是不断受伤的过程。


有些事情,大家不是不想发声,是真的不敢了。


5月14日,李荣浩在微博吐槽自家物业太过分,接近500字的小作文,最后不忘加一段:


以上内容单指我家和我以前家的物业,我相信这世界上99.999%的物业都没有这种问题,都是大好人。可能我情况比较特殊,所以请“物业爱好者们”不要diss我,我说的是我家那个物业。


这溢出屏幕的求生欲,让人看着又好笑又无奈。


何炅: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如今的公众人物,说个话都会战战兢兢,生怕哪一句说得不够妥帖,就会引来一群人围攻。


有人说他们作为公众人物,就应该有被别人评论的思想准备。可是,敢于发声不该成为被抹黑的理由,只要不是恶意输出,每个人都有发表观点的自由。


何炅: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恶意的揣测 ,让我们越来越沉默


前些天,papi酱因孩子随父姓被骂上了热搜。某些评论,更是刷新了人类下限。从孩子随父姓上升到对papi酱本人的攻击,辱骂她自作自受,是“强奴劲驴”,还把广大已婚已育女性统称为“驴”。


papi酱没有正面回应,但她置顶了一条视频,漂亮地回应了这群挑刺狂魔。


何炅: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马东说过:“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我觉得,有些误解,并非表达者的错,而是某些人的恶意揣测。

就像papi酱在视频中的遭遇那样,明明只是单纯地和同事们夸一夸前台姑娘穿的西装好看,却被6个同事围攻了半天,无论她说什么、怎么说,都能被挑刺。


最后,她只能无奈闭嘴。


某些时候,选择沉默,是对杠最好的回应。不理他们,他们就没有存在感,没有战斗欲。


港剧《叹息桥》中,有这样一段场景,耐人寻味。


逛超市的方小薇,看到被别人弄倒的商品,她主动帮忙收拾,却被工作人员一口咬定是她弄倒的。如果不是她弄倒的,她为什么要帮忙?

她怎么解释都没用。所以之后再次在超市看到倒得满地的商品,她选择了视而不见。


何炅: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我们或许也是如此,被误解过一次,下次再碰到相同的情况,就不会下意识去行动。权衡再三,很有可能会做出和以往相反的选择。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西安一男子当街殴打女朋友,扇耳光、抱起来往地上猛摔,还多次试图把女朋友塞进后备厢。他们身旁停着一辆宝马车。

事件还没有定论,就有一群人在视频下方下结论:“坐在宝马车里哭”“拜金女,活该被打”“这就是找有钱男人的代价”……

没想到,事件很快反转,女子发声:“宝马车是我的,网络上针对我的不实攻击,让我真的很崩溃。”


有些人习惯用恶意揣测别人,急着下结论、做批判,却从未想过会对别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的生活,你永远不知道他正在经历什么。

未知全貌,不予评价,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公平。


何炅: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去年大火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李晓明在电影院用枪扫射观众席,致9人死亡、21人受伤,被判死刑。


但这样的判决并不足以平民愤,愤怒的民众将情绪转移到了李晓明的家人身上。


李晓明的父母和妹妹成了被网络暴力的对象,无论他们说什么,网友们都认为他们是在推卸责任。


他们的家被砸了,三个人整天戴着口罩,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住在老家的破房子里,用报纸把所有的窗户都糊起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生怕被人认出来。


他们在街头被记者们包围,跪着给受害者家属道歉,但恶意的声音仍然没有消失。因为儿子的错误,他们的余生都被烙上了罪恶的印记。


何炅: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后来,他们什么都不敢说了。躲避记者,成了他们的本能反应。

选择沉默,是被逼无奈的结果。当一个人说的话总会被恶意曲解,他怎么还敢发出一点声音?他宁愿自己是个哑巴。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老家的一个朋友,母亲节当天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无滤镜照片,母子同框,笑容灿烂。配文:“过的第一个母亲节,一定要纪念一下。”

但没过五分钟,就被她删除了。


我私信问她缘由,她无奈地说:“有个人在底下评论,说我家小轩长得真丑,眼睛好小。”

我们聊了一会儿,临了她说:“心累,以后不发朋友圈,不给自己找不痛快了。”

她的遭遇,让我想到了《奇葩说》陈铭的经历。


有一年的六一儿童节,陈铭在微博发了和大女儿的合影,祝福女儿节日快乐。


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评论区却出现了恶毒的声音:“这个孩子真的丑,湖北村货的基因,没差了。”


何炅: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看吧,无论是谁,都会遭遇键盘侠。


表妹曾发过一张在医院打点滴的照片,本想有人安慰,结果评论里有几个人讽刺她矫情,“这也能晒,谁没生过病吗?”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有个回答,我很赞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他们只觉得你吵。”

成年人的朋友圈,分组可见是日常操作,还有一些真心话,设置了仅自己可见。

你的幸福快乐,很有可能让别人不舒服;你的悲伤难过,也会被人解读为矫情。

那些在深夜编辑的情绪,刚发出去没几秒,想想还是删除了。

不是心情变好了,而是怕被别人误解、过分解读,怕在别人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怕别人给自己贴标签。

当你越来越沉默,真的是因为累了。

如果你也被误解过,真的不要自责,这不是你的错。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怎么想、说什么,只管做好自己,不必浪费时间去理会。

至于我们是否发朋友圈,我想有句话是最好的答案:


“我不发朋友圈的时候是在认真生活,我发朋友圈的时候是在热爱生活。”

不求感同身受,但求善意相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港剧   朋友圈   感同身受   矫情   误解   恶意   过分   公众   沉默   无奈   声音   物业   人物   孩子   科技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