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造“脑”十五年

海尔造“脑”十五年

作者 | 金旺
出品 | 锌产业

海尔早在10年前就已经有U-home了,但却没能防住后来的小米。

当锌产业与一些智能家居行业老兵谈到U-home时,不少人这样感慨。

1954年,中国第一台冰箱诞生于沈阳医疗器械厂;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视诞生于天津无线电厂;1962年,中国第一台洗衣机诞生于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里,白电、黑电逐渐勾勒出现代国民家庭生活娱乐的全部,也正是凭借多年来在家庭环境中天然的优势地位,家电厂商成为了智能家居领域第一批探险家。

2006年7月4日,海尔正式对外发布了新一代家庭网络平台「U-home」。

实际上,U-home虽然奠定了海尔后来智慧家庭战略转型的基调,却并不是其进入智能家居领域的开端,在此之前,海尔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01 标准之争:海尔与联想的照面

今天海尔与小米的关系,像极了当年的海尔与联想。

同样是与IT领域当红企业交手,海尔与联想的标准之争还要从20年前说起。

2000年,时任联想研究院院长的孙育宁带着几名技术骨干去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考察。考察期间,孙育宁发现,虽然互联网发展热火朝天,但广电、信息技术、移动通信几个产业都还仅仅是在自己的领域内垂直发展,彼此没有交叉,这让各个产业之间出现了断层、产业间的合作也阻碍重重,针对这一问题,国外已有的产业融合、水平化发展构想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思路。

带着这样的思考回国后,孙育宁开始在联想研究院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反复研讨,以验证在美考察期间的收获,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一年多。

最初联想研究院只是打算做一个内部标准,将内部各产品线的产品“串联”起来,例如让联想笔记本与联想其它终端实现互联,不过,联想的体量和能量毕竟有限,如何产生更大的行业影响,这是联想当时考虑的问题。

2002年12月3日在联想第一届技术创新大会上,杨元庆将「关联应用」战略确立为联想的未来企业战略。

2003年7月17日,在国家信息产业部(2008年并入工信部)的支持下,联想进一步联合TCL、海信、康佳、长城五家企业发起并成立了「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简称IGRS标准工作组),几家IT、家电、通信领域头部企业的联动,让“关联应用”有了更多的可能,这一标准当时又被称为「闪联标准」。

海尔造“脑”十五年

闪联并不是国内第一个产业互联标准,在此之前,国内已有不少此类标准,但基本上都是由研究院提出申请、政府牵头制定,这让当时的闪联多少有些不同。不过,同样看到这一机遇的不只联想一家,暗潮之下涌动的还有另一股力量。

就在闪联标准成立不久后,2004年7月26日,海尔联合清华同方、中国网通、上海广电、春兰集团、长城集团、上海贝岭7家企业成立了另一个联盟——「中国家庭网络标准产业联盟」(ITopHome),简称e家佳联盟。

海尔造“脑”十五年

实际上,早在2001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与原国家经贸委就成立了「中国家庭网络标准工作组」,彼时,海尔出任工作组组长,成员单位包括清华同方、TCL、长虹等23家企业。e家佳联盟,本质上是中国家庭网络标准工作组的后续发展。

e家佳联盟秘书长李莉(同时也是当时的海尔科技总经理)在联盟成立之初就曾表示,“e家佳联盟本身是不做标准的,而是以2001年成立的国家家庭网络标准工作组制订的家庭网络标准为基础,进行标准产业化推进,完成从标准化到产业化的转换才是e佳家联盟根本的任务。

李莉是这样说的,e家佳也是这样做的。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e家佳联盟迅速扩张,并不断参与到产业标准制定、行业合作中,在各个领域,e家佳与闪联也多有照面:

正因如此,闪联与e家佳的标准之争也被当年的媒体形容为中国数字家庭里的“瑜亮之争”。

值得一提的是,在21世纪初的那几年里,以闪联、e家佳为代表的中国智能家居行业标准领域的探险队,开始撼动DHWG、UOPF在内的数字家庭国际标准组织的技术封锁。这其中,随后出现的海尔U-home正是海尔基于e家佳的一次战略延伸。

02 海尔U-home 1.0时代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6月30日,中国网民突破1亿,达到1.03亿人,网购大军突破2000万。

海尔造“脑”十五年

同样是在这一年,我国移动网络仍停留在2G时代,套用现在Wi-Fi的命名标准的话,当年主流的无线制式还是Wi-Fi 2、Wi-Fi 3,蓝牙2.0版本也刚刚问世。智能家居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当时的家电、家居设备厂商虽然已经有了各种想法,却囿于网络限制,被拦在了最基础的功能——设备控制的门口。

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即便已经有了e家佳、闪联的推动,当时研发的联网家电设备不仅要支持无线网络控制,还要支持现在看似有些不可思议的电话、短信控制,这为智能家居之后几年的困顿与窘境埋下了伏笔。

海尔造“脑”十五年

21世纪初期的网络家电控制原理示意图

2006年7月4日,海尔对外发布了新一代家庭网络平台U-home,这标志着海尔正式进入到了U-home 1.0时代。

U-home和e家佳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e家佳提出的标准协议用于实现家电之间的互联互通,U-home 1.0是基于家电网络通信技术提出了家庭对外接受服务的接口和通信协议,也就是海尔当时的“三网融合”理念。

海尔造“脑”十五年

时任海尔集团副总裁的周云杰在发布会上解读U-home战略时描绘了这样一张蓝图,“通过U-Home一系列核心技术,可以实现家电与家电、家电与人、家电与社会的网络互动。”

为此,早在2005年10月起,海尔新研发的家电设备就已经开始预留家庭网络接口。

反观这时的雷军还在为金山的上市计划奔波忙碌,这时的小米更是无从谈起,海尔不会预料到,十年之后会与彼时还未出现的一家公司有怎样的风云际遇。

在随后的几年里,海尔一直沿着自己设想的这条路一路摸索:

直至2012年,海尔正式启动第五次战略转型——网络化战略转型,海尔更是痛下决心要从传统家电制造业转型为孵化创客的平台型企业。

事后谈及“海尔为什么要互联网转型”时,张瑞敏指出:

今天的驱动力变了,变成了平台,我们也要从规模型企业转型到平台型企业。

(转型为平台的)企业不再是原来管理员工的,而是变成一个平台,能够给员工创造一个机会,让员工发挥自己的作用。

03 海尔的互联网焦虑

2012年,在欧瑞国际调研数据中,海尔以8.6%的全球市场份额第四次登上全球大型家用电器榜首。不过,互联网大潮之下,和多数家电企业一样,海尔同样经历着互联网焦虑。

打败诺基亚的不是摩托罗拉,而是苹果;打败微软的不是IBM,而是谷歌;未来打败家电的,不一定是某个家电厂商,而是互联网带来的“野蛮人”……

从短缺经济、规模经济、品牌经济一路走来的海尔,当时面对的是互联网第一批原住民(90后),他们追求的是用户体验、更习惯的是分享经济。“他们要的不是空调,而是家庭中舒适的空气和温度;他们要的不是冰箱,而是新鲜的食物。”这些既是海尔的机遇,也是“野蛮人”的机遇。

张瑞敏经常提到的“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时的海尔随着网络化战略转型,开始裁掉成千上万个“中间商”,与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频频互动,并成立了诸如日日顺、巨商汇等互联网平台型公司。

海尔造“脑”十五年

与此同时,海尔U-home也有了更进一步。

2014年3月17日,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正式发布,U+产业联盟一并成立,海尔家电集团副总裁王晔在发布会上透露,“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早在去年就已经完成技术研发和测试,这一平台背后有着U+智慧家庭互联平台、U+云服务平台、U+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套体系。”

同样是在这一年,谷歌32亿元收购智能家居厂商Nest加速了智能家居产业的爆发,国内智能家居产业发展也进入到早期的平台之战中。

过去几年里,由于技术成熟度带来的瓶颈致使发展多年的智能家居产业一直未能解决互联互通的问题,这也造成了2014年这一轮产业爆发时,各大平台纷纷开始加码平台建设,并围绕平台展开了生态布局。

然而,这时的海尔要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同为家电厂商的美的、格力、TCL、海信等,还有包括阿里、百度、小米、乐视在内的IT厂商带来的压力。这时的智能家居之战,也已经上升到了物联网之战

2014年,是小米公司刚刚成立的第4个年头,但这时的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冲进了前三(2014年Q3出货量小米排第三),小米生态链也已经投出了包括华米、绿米、紫米在内的数十家企业,年初相继成立的IoT部和生态链部,让当时高自光主导研发的小米IoT平台得以快速成型并开始野蛮生长。

高自光在进入小米之前曾在腾讯工作10年,在负责小米IoT业务后,最初设想的小米IoT平台其实是一套嵌入式系统,为了将这套系统落地,高自光还拉来了大学同学殷明君,一起将这套系统嵌入到了Wi-Fi模组中,并将Wi-Fi模组的成本做到了22元。

海尔造“脑”十五年

经历了与IT厂商联想的标准一役后,此时的海尔深知互联网模式中潜藏的颠覆性,转型中的海尔在接下来三年里在互联网领域迅速展开全方位布局,这期间,海尔做了这样几件事:

海尔造“脑”十五年

04 海尔造“脑”十五年

2021年3月22日,在海尔智家第一届开发者大会上,海尔智家副总裁刘建国表示:

今年,随着海尔智家大脑的发布,家庭领域首次进入到了有“脑”的时代。

海尔造“脑”十五年

这一年整合完海尔电器的海尔智家希望讲的是一个物联网生态品牌的新故事,这个新故事背后承载的是海尔从家电企业向互联网企业长达10年的艰难转型,是海尔尝试转型为以孵化创客为主的平台型企业。

在这一过程中,海尔的“平台”正是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以及随之长出的海尔大脑。

严格意义上来说,海尔大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刘建国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的单品嵌入式UhomeOS 1.0时代、2017年的微内核跨终端UhomeOS 2.0时代、2021年的智家大脑UhomeOS 3.0时代。

海尔造“脑”十五年

回看海尔过往几年的产品研发历程,海尔“大脑”的概念其实并非首次提出。

早在2016年3月8日的海尔U+智慧生活2.0战略发布会上,海尔就提出了「海尔U+智慧家庭大脑」的概念,这也是海尔当年基于与微软的合作推出的产品。彼时,海尔大脑已经有了U+智慧生活平台体系的支撑,UhomeOS操作系统也在同年发布。

在当年那场战略发布会上,时任海尔家电产业集团CTO的赵峰还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海尔U+平台用户数已达到1.3亿,网器销售额为100亿元,生态圈接入产品品类达到120类,创客数为10万,海尔U+平台上已经有超过800个项目,海尔投资的创业公司也已经超过50家。

由此可见,海尔的主营业务虽然仍是家电产品,但经过第五次战略转型后,本质上有了更多的可能。

2016年,赵峰就智能家居行业发展也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判断:

目前正是智能家居、智能硬件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实际上智能硬件还只是一个小众市场,存在着一定的使用门槛,向往科技生活有的部分年轻人才有购买意愿。

但是这个市场推广成大众市场不会有太远距离,而且格局在前期就已经定下来了。

所以,现在是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最好的阶段。

海尔进行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的基础是什么?

显然正是几经迭代的海尔大脑。在海尔智家第一届开发者大会上,面向众多创客,海尔将海尔大脑最新的架构和盘托出,花了2个小时进行了详细解读。因为,这时的海尔需要被理解。

海尔造“脑”十五年

2020年12月23日,完成家电业务整合的海尔智家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D+H”三地上市公司,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在上市仪式上表示,“作为国内第一家在三地上市的企业,海尔的目标是成为第一家物联网化上市公司。”

然而,跨过互联网时代的海尔,会再遇到物联网焦虑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海尔   家电   小米   中国   智能家居   大脑   智慧   战略   家庭   产业   标准   时代   平台   科技   企业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