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啥能成“网红”?因为那里有属于一代人的记忆,还有温情……

最近,在浦东大道2511弄小区门口,有网友发现一处建于1995年的老式传呼公用电话亭,在一位87岁老人的守护下,这里还保留着20年前的模样。经媒体报道后,这座公用电话亭连同它的看护人——吕树生老人,迅即走红网络,成为新晋“网红”。

他们为啥能成“网红”?因为那里有属于一代人的记忆,还有温情……

这里仍保留着按规定收费的老传统 市话0.2元/分钟

走进浦东大道2511弄,弄堂口这处不足3平方米的公用电话亭让人仿佛觉得时光倒流——装着铁栅栏的木质窗框看上去已有年头,窗外伸展出一块小搁板,上面放着一台橙色的公用电话机,除了忘带手机的路人偶尔“光顾”外,大部分时间这里都略显冷清。

他们为啥能成“网红”?因为那里有属于一代人的记忆,还有温情……

在公用电话亭的桌子上高高堆起一叠硬币,除了1元,还有不少是1角、1分,那都是打电话的人留下的。尽管这些分、角硬币已经很难在市场上流通,但吕树生还是颇为自得地说,作为官方认可的公用电话亭,这里至今保留着按规定收费的老传统,他们依然严格执行市内通话0.2元/分钟标准收费。

公话生意虽冷清 但这里却一直充满温情

这个公话亭建于1995年,吕树生的老伴是最早的管理员兼传呼员。她曾经是产科医生,退休后来到公用电话亭发挥“余热”。传呼员不仅要熟悉每户人家具体位置,热心的她对家家户户的“家事”也有一定了解,谁家儿子恋爱了、结婚了,谁家远方亲戚来了,她都第一个知晓;谁家有了矛盾,谁家有老人生病了,她也会主动帮忙,时间一长,附近居民没事就会聚集到传呼电话亭,有人还主动搬来沙发凳。夏天时,大家聚在一起乘风凉,吹着穿堂风,摇着扇子,拉家常,人多一热闹,本该在晚上7点关门的电话亭常常要到8点以后人散了再打烊。冬天,老人们就聚在一起晒太阳,吕树生老伴买了3部血压计,免费给附近居民量血压,“那个时候,除了社区居民,路过的人都排着队来量血压。”

不足3平方米的电话亭,角落摆放着一个三层高的大木架,上面摆满了小物件,一包创可贴、一小瓶机油、一小盒螺丝钉、一卷玻璃胶,吕树生说,这些都是在公用电话亭开张后,长年累月一点点添置起来的,为的就是能给周围邻居提供方便。

他们为啥能成“网红”?因为那里有属于一代人的记忆,还有温情……

尽管来打电话的人少了,但来往于传呼公话亭的人却不曾因此减少,人们在这里沟通情感、交流日常生活,这里成了记录上海里弄传统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公话亭里 有着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和初心

在哪里居住久了,哪里就成为割舍不掉的情怀。内心的归属感,只有记忆中最熟悉的地方可以给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为一种初心所在。

尽管家里的电话早已经装上,但吕树生留给亲戚的依然是公用电话亭的电话号码,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公用电话亭承载了他和他老伴半生的时光,“老伴在十多年前已经离开了,我也是那时候从她手里接了班,继续看护公用传呼电话亭。”传呼电话亭的生意日渐冷清,一个月的电话账单不足50元,居委会曾建议是否就此结束电话亭的运营。但吕树生不愿看着电话亭退出他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一个人坚持着运营到今天。

继承公用电话亭的事业,对吕树生而言,如今更多的是一种“陪伴”和“贡献”。有外来务工的年轻人拿着电话躲在角落和恋人说悄悄话,老人也会像看着自己孙辈一样替他们高兴;遇到身上没有带钱的孩子,或者在附近住院医药费不够的病人,急需打电话向家人求助,老人也会着急帮忙,全然忘了收费。这样的“损失”对老人而言是家常便饭,但他依然选择乐此不疲地坚守。

他们为啥能成“网红”?因为那里有属于一代人的记忆,还有温情……

城市,因记忆而温暖 因发展而充满活力

“楼上302室曹阿姨,侬屋里厢亲眷来电话了,叫侬明朝去吃喜酒……”

“501室刘家爷叔,那倪子长途电话来了,奥扫下来听。”

20多年前的上海里弄里,一群阿姨爷叔穿梭着,手拿扩音喇叭,奔走通报着各家最新的来电信息。这些场景及声音,在大批上海人的记忆里一定还经常闪现。

一座城,一种记忆。城市的历史构成了城市的记忆,城市的记忆就是城市的灵魂,电信业的发展构成了城市的发展史,也承载着城市的部分记忆,它们如无声的语言,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变迁。

作为最为普通的公共通信设施,上海的公用电话从凤毛麟角到星罗棋布,从专人看管到无人值守,历经了多年的发展,方便了民众对通信的基本需求。

1978年,经上海市邮电管理局批准,上海电信逐步增加里弄传呼电话、恢复个体与合作商店等代办公用电话。1984年底,全市有公用电话6457部。1985年,传呼公用电话遍布上海市内各区、街道和居委会,共有3257个公用电话服务站,服务人员达1万余人。传呼电话年话务量最高时曾达1亿多次,占全市通话总量的10%,上海成为国内传呼电话网络覆盖面最广、服务最完善的城市。

他们为啥能成“网红”?因为那里有属于一代人的记忆,还有温情……

(设在小卖部的公用电话可挂拨长途电话)

九十年代,上海进入电话大发展阶段,家庭电话开始盛行,家家户户都排着队去当时的上海市内电话局申请安装家庭电话,1997年,全市安装家庭住宅电话总量达到70万部。从那时开始,公用传呼电话的“生意”逐步冷清下来。而之后,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手机,QQ、微信等互联网应用的兴起,传呼公用电话包括街头的投币电话都逐渐关闭。

传呼电话即将全部退出历史舞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声音终将遗留记忆深处,每个人都在大步向前,城市始终充满活力。

他们为啥能成“网红”?因为那里有属于一代人的记忆,还有温情……

(部分内容摘自:《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章蔚玮 摄影:费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记忆   初心   公话   里弄   公用电话   传呼电话   电话亭   传呼   老伴   市内   上海   冷清   温情   老人   电话   数码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