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文思枯竭,造就了《红楼梦》的残缺美

《红楼梦》的残缺不是因为文稿散失,而是源于曹雪芹的文思枯竭。为什么这么说呢?

《红楼梦》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已经成为共识。最后的情节落笔在迎春出嫁、受虐待。可以预见,之后的情节会进入金陵十一钗(秦可卿已死)命运结局的交代 。


曹雪芹文思枯竭,造就了《红楼梦》的残缺美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最常见的是100回、108回、120回的体式。我们往多里说,就算要再写40回,要在这么短的篇幅里写到11个人的命运结局(至少还要包括太虚判词里的袭人、香菱),这是很不容易把握的,一不小心就写成了流水账。我们读高鹗的叙书就会感觉:情节进展够快、够曲折,但是细致的描写少了,人物语言基本都很简略,不能很好地凸显人物性格,少了味道,少了美感。

更要命的是,重要女性的结局基本都是悲剧性的,如果硬写,注定了后40回是一片愁云惨雾。

我们看《红楼梦》前80回,曹雪芹在情节安排上总是将喜事和悲事交叉,形成一种波浪线式的情绪体验,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美学原则。


曹雪芹文思枯竭,造就了《红楼梦》的残缺美

但是在后40回,悲剧性事件过多,涉及的都是重量级人物(林黛玉、贾母、凤姐等),此外大观园抄检之后,有人搬出了园子,有人出嫁,剩下的也是人人自危,而且贾家的衰落又是日甚一日,大家又哪有取乐的心情,赛诗、家宴等情节如果硬上,也不能让读者产生很好的代入感。

还有一点需要提到:前80回判词中交代了重要女性角色的命运。虽然有一些很难索解,但是大部分是明白的。这就导致后40回的情节缺乏神秘感,很难吊住读者的胃口。当然,这不是后40回不能硬写的重要原因,因为为了规避,曹雪芹可以省略判词。


曹雪芹文思枯竭,造就了《红楼梦》的残缺美

结语:

1.曹雪芹之所以中途搁笔,是因为在短短的篇幅里写出很多重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太难驾驭。曹雪芹没有硬写,给我们留下了残缺的美丽。

2.续写《红楼梦》本来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高鹗能够写成宝钗出嫁、宝玉哭灵这样的好故事,值得一赞。

3.《红楼梦》后40回几乎都是卖惨,《水浒传》聚义之后的章节几乎成了好汉死亡日记,《三国演义》诸葛亮去世之后再也没有太大的兴奋点——四大名著中有三部出现了烂尾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红楼梦   水浒传   大观园   宝玉   金陵   章回小说   判词   愁云惨雾   悲剧性   文思   篇幅   交代   情节   结局   命运   人物   科技   曹雪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