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业务断粮!华为如何挺过这次难关?


智能手机业务断粮!华为如何挺过这次难关?

“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

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

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

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

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

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

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

1938年,教员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影响深远。

今天的华为正面临着同样的局面。

这一年多来,美国对华为的攻势节节拉升,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硬件芯片不允许出售给华为;

后来,操作系统、软件,不给用了;

接着继续升级,各大代工厂的芯片生产线也没法合作了。

于是在8月初的发布会上,余承东承认:“由于第二轮制裁,芯片在9月15号之后,生产就截止了,可能是麒麟高端芯片的最后一代,绝版。现在国内的半导体工艺还没有赶上。”

理论上,没法代工生产最高端的芯片,还可以采购联发科的中高端芯片使用。

现在,全面封锁的消息再次传出。

所有用了一丁点美国技术的产品,都要接受美国审查,不能卖给华为。

作为资本主义强国,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高科技产品都或多或少的需要用到美国的技术和零部件。

没有比这更严酷的封锁了。

于是失败主义者就跑出来了,说华为只能跪。

某些性急的朋友也忧心忡忡,华为还能闯过这次的难关吗?


1


我们常说,八年抗战,实际上,抗日战争并不是打了八年。

日本帝国的对华侵略,其实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就开始了,那一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此后几十年,日本先后占领辽东半岛、台湾、山东半岛,小动作不断;

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掠夺东北,1932年进攻上海,跟十九路军激战33天。

1933年占领河北北部的热河、察哈尔省,1935年占领河北东部22个县,对北京形成合围之势。

也就是说,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中日之间已经较量了近半个世纪之久。

这场持久战,比我们的常识要漫长的多。

华为与美国的较量,同样并不是一年前才开始的。

故事可以追溯到十七年前(2003年)的华为与思科的知识产权诉讼战,那时候,华为正雄心勃勃的准备登陆北美市场。

虽然最终两家企业以和解收场,但美国在政治上开始了对华为的警惕,并在随后几年里越演愈烈。

2012年,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公开了《关于华为及中兴通讯引发的对美安全威胁问题》调查报告,提出五大建议意图全面封杀中兴、华为。

理由是,华为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了干预美国通信网络的机会。

虽然报告的结论缺乏真凭实据,通篇充斥着“怀疑”、“无法确信”、“可能”等臆断词语,更像是“莫须有”。

但他背后,折射的是美国政府对华为的猜疑和忌惮。

2012年的时候,华为已经晋升为全球通信设备行业的领导者,业务遍布世界各国,但他在美国的销售额只占了总收入的4%。

一个小得可怜的数据背后,反应了美国设置的种种市场准入障碍。

因为这种猜忌和政治干预的有形之手,在华为的长期经营中早已熟悉,所以也早早的做好了应对之策。

这才有了备胎政策的出炉。

备胎政策对于华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保证了在美国的打击下,华为能够活得更久,不至于立即就跪下。

但接下来,才是真正重要的较量。


2


7月份的时候,华为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的财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5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 净利润率9.2%。

这是个令很多关心华为的人松了一口气的财报。

为什么在美国持续不断的打压下,华为依然能稳住局势呢?

君临认为,主要就是华为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件,超大规模的备货。

早在一年前,中兴事件发生,华为内部就高度警觉,启动了超大规模的零部件备货。

重要的零部件,能买多少买多少,有些甚至都备了足够两到三年需求的库存。

mwz事件后,备货节奏进一步加快,几乎是分秒必争。

完全就是一副战时动员的局面,这对于华为能挺过短期这一两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件,启动核心部件去美化、鸿蒙生态两大战役。

国产手机中,依赖美国最关键的零部件是射频芯片、功率模拟芯片、存储芯片等产品。

华为的办法是:能交给国内供应链解决的,尽量交,能转移给欧日韩台企业的,尽量顶上。

别人都无法解决的,才最后自己研发。

一年之后,我们看到,华为旗舰手机里的射频芯片、功率模拟芯片,大多都已由海思来接手。

而海思能够这么快的就形成战斗力,也跟多年来的备胎计划有着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对于华为而言,当时感到最困难的其实是鸿蒙系统+软件生态。

毕竟,华为团队中,大部分都是做硬件出身的,芯片也搞了许多年了,熟门熟路。

而操作系统这块,却是陌生的。

一下子就要整个大而全的、适配各种硬件产品的操作系统,也确实是太难了!

这才有了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希望通过高薪聘请国内最顶尖的科研人才,集中攻关,尽快闯过瓶颈期。

第三件事,建立国内统一战线。

去年一整年,任老爷子出山,频频接受各路西方媒体采访,我们的朋友圈几乎每周都被刷屏。

这对于任正非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一向低调的任正非为何要这么高密度的接受采访?难道是说给美国人、西方人听的吗?

并不是。

这些话都是说给中国人听的。

目的就是政治动员、凝聚共识,以尽量提升本土市场的份额,降低海外的压力。

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下跌17%,而华为却同比增长了14%,整体份额高达46%。

其它消费电子业务也实现了飞跃式增长,比如华为MateBook笔记本电脑市场份额16.9%,排名第二。

正是在本土市场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基础,才能够让华为立于不败之地。

教员曾说:“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

任正非自然懂得这层道理,至今来看,一切都在按着持久战的方略来执行。

但如今,图穷匕首见。

美国科技政策已对华为进行了史上最严厉的封锁,芯片不再能够对外获得。

智能手机业务,眼看就要断粮了。

怎么办?


3


1937年,日本分兵两路,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7月,北京卢沟桥事变,8月,上海淞沪会战,12月,南京大屠杀。

第二年,从东北、黄河,到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悉数沦陷,成为日本帝国的殖民地。

仅仅一年多时间,日本军队就控制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华北平原,兵精粮足、武器先进。

国民政府仓皇的逃到重庆,怎么看都像是缩头乌龟,只能被动挨打。

此时亡国论弥漫,中国要赢得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教员正是在这个时候,全国上下几乎绝望的时刻,发布的《论持久战》。

文章指出:

“亡国论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

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并预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结局。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持久战的重要理论,以及结合华为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可能的演变。

持久战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统一思想,第二部分是战术问题。

先看第一部分。


1)“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这方面,华为已做的很好。

2)“从战略和战役上说来,敌人在十个月侵略战争中,已经犯了许多错误。”

“一是逐渐增加兵力。这是由于敌人对中国估计不足而来的。”

任何人都会犯错,只要犯错就有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便犯了这种轻视的错误,一开始先打中兴,打草惊蛇,接着政策层层收紧,但每一次都有漏洞,以至于让华为找到了应对之策,稳住局势。

3)"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

"如果避免了战略的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

"不决战就须放弃土地,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也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勇敢地放弃。情况到了这种时候,丝毫也不应留恋,这是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的政策。"

"不怕人家骂“不抵抗”吗?不怕的。"

"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因为如不在不利条件下放弃部分的土地,盲目地举行绝无把握的决战,结果丧失军力之后,必随之以丧失全部的土地,更说不到什么恢复失地了。

资本家做生意要有本钱,全部破产之后,就不算什么资本家。赌汉也要赌本,孤注一掷,不幸不中,就无从再赌。

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只有形式主义者想不通这个道理。"

"一切敌人的“挑战书”,旁人的“激将法”,都应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丝毫也不为其所动。"

中美之间,敌强我弱。

我们处于的是战略防御的阶段,但许多热血青年们是不懂的。

动不动就骂别人是跪久了,是美分,是投降派,似乎不跟美帝大战三百回合,不将美国战机赶回关岛去,都是汉奸。

这正是教员痛斥的“形式主义者”。

华为当然不会犯这种错误,目前的迹象已经很明显,放弃一部分业务的海外市场,扎根国内。

过去一年多,华为国内的销量暴涨,一方面跟任正非大量接受采访带来的品牌影响力拉动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跟终端业务团队的调整有关系。

2019年,华为把很多海外市场的业务人员调回了国内,这些具有超强战斗力的人员被下放到国内的下沉市场,高密度、网格化的渠道建设对整个手机市场带来了近乎狂风暴雨的冲击。

对应的,当然就是海外市场的战略性放弃。

甚至在最坏的情况下,战略性放弃手机业务也是可能的。

虽然现在手机业务在华为营收中已经占了一半的比例,万一要放弃,华为会重创,但还不至于死掉。

华为有这么一支精锐的研发团队,完全可以抽调他们到别的业务部门,迅速研发出新的产品,打造新的营收增长点。

中国是全球最大规模的统一市场,拥有对于其他小国来说近乎无穷的战略纵深。

这是华为最大的依靠。


4


第二部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战略防御阶段。

"这一阶段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2)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

"这一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

"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3)第三阶段,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

“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


4)三个阶段中,战略相持阶段无疑是最关键的。

只要打不死,就有赢的希望。

前面说过,对于华为来说,最坏的情况下,无非是手机业务被战略放弃。

华为终究死不了。

但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能保住有生力量还是要尽量保住。

当下的手机业务线,高端机因为芯片的短期难产,或许在一两年后只能被迫放弃。

但中低端机,还是有抢救机会的。

华为如今启动的南泥湾计划,就是要打造一条自主可控的垂直产业链,从低端入手,徐图再起。

余承东表示:

“华为要全面扎根半导体,在EDA工具、芯片IP、材料设备、IC制造、封装等领域选一些难点做突围。

我们要突破包括EDA的设计,材料、生产制造、工艺、设计能力、制造、封装封测等关键流程。

不管是弯道超车还是半道超车,我们希望在一个新的时代实现领先。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只有不够大的决心和不够大的投入。”

这既是决心,也是战略方向的指引。

目前备胎计划和备货战略,已经帮华为争取到了1-2年的生存期,接下来,就要在这个生存期里争分夺秒的打造出一条中低端的芯片生产线。

最低端的国产化芯片生产线,相信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等企业也有,但中端的呢?

凡是存在瓶颈的技术领域,没有人能帮华为的环节,都需要华为亲自上阵去攻克,比如光刻机。

既然芯片能搞,操作系统能搞,光刻机也没有搞不成的道理。

只要能在2-3年的时间里,有一些突破,不管多少,都能帮助华为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说实在的,当年我党发起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时候,局面比现在的华为要困难得多。

据资料,在1937-1940那几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外援。

外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军饷,一部分是海外华侨和后方进步人士的捐款。

外援占了边区财政收入约50%到85%。

后来,国共矛盾激化,国民党派重兵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和经济的全面封锁,别说军饷没有了,连海外华侨的汇款也断了。

结果就是,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

于是在1940年,我党才被迫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为持久战的进行争取到了时间。


5


持久战中,主要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1)“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

这里讲的是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赢得一些业务的胜利。

比如智慧屏、笔记本电脑、无线耳机等业务。

虽然市场规模小于智能手机,但由于技术门槛低,华为可以快速实现突破,以赢得战术层面的主动,逐渐积蓄力量,创造更大的生长机会。


2)“运动战之所谓运动,在战斗形式上,主要地就是采用包围和迂回战术,因而便须集中优势兵力。”

“敌强我弱,敌之要求在于我集中主力与之决战。我之要求则相反,在选择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与之作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决战。”

“我们历来主张全国组成若干个大的野战兵团,其兵力针对着敌人每个野战兵团之兵力而二倍之、三倍之或四倍之,采用上述方针,与敌周旋于广大战场之上。”

当年发力智能手机市场的时候,华为就是这么干的。

2014年时,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排名是这样的:小米12.5%排名第一,三星12.1%排名第二,联想11.2%排名第三,华为9.8%排名第四。

小米虽然能赢得第一的宝座,但主要靠的是营销能力,在研发投入上是很弱的。

据业内人士的披露,当时小米手机业务的研发人员只有200个左右,也就是做各种零部件的适配、测试为主,低端的红米手机更是全盘外包给闻泰科技。

华为定下了靠技术研发,突围中高端手机市场的路线,于是调集全公司各业务线的兵力进行强攻。

一年之内,手机研发上的兵力就提升到了12000人,是小米的几十倍之多。

2015年,华为手机市场出货量增加了51%,排名跃居第二,到2016年的时候,已经取得了对小米的绝对优势。

现在,华为的鸿蒙生态战略,采取的也是同样的战术。


君临曾分析过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目前披露的天才少年包括以下这些人:

张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方向为AI for System。

左鹏飞,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方向为云计算、数据中心。

钟钊,华中科大读本科,中科院大学读博士,研究方向是神经网络、AI自动学习。

秦通,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无人机、机器视觉。

姚婷,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存储系统研究。

何睿 ,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方向是计算数学。

林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是大数据。

李屹,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是建模语言设计与软件形式化方法。

王承珂,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是手机电池功耗控制。

贾许亚,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研究方向是软件定义网络、数据中心、网络智能化。

管高扬,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是物联网系统TinyLink 和「云-端」一体化开发系统。

丁聪,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入职华为消费者业务的鸿蒙操作系统团队。

张子杰,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入职华为云业务的高斯数据库团队。


观察他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发现,

涉及华为当下主业——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硬件的,只有一个,负责手机电池功耗控制的研发。

其余的,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大数据、数据库、云计算等软件方向。

很明显,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无论入职的是哪个业务团队,最终都将成为“鸿蒙操作系统生态”的一员。

鸿蒙生态,是现阶段华为务必要拿下的一战。

可以预见,未来华为还将持续用这“集中优势兵力”的战术,以赢得更大的生机。


6


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日本在前两年就打下了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土地。

但是在接下来的六年,两国却进入了相持阶段。

日军始终无法更进一步,以赢得对国共两党的歼灭战,这是为什么呢?

如下图所见。

智能手机业务断粮!华为如何挺过这次难关?

这是日本帝国在1942年极盛时期控制的土地范围。

可以看到,在中国境内,日本的势力范围主要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大平原。

以及台湾、海南岛、东南沿海的一些据点。

在这些地方,日军可以轻易的登陆,并通过机械化部队的火力掩护进行快速的扩张。

而在西南、华南、西北地区,崎岖的山地对日本的机械化部队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1940年,日军对重庆进行了几个月的大轰炸,但也只能搞高空轰炸了。

地面部队始终无法穿越险峻的三峡。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太白的诗篇,诚不我欺。

中国没法速战速决,日本只能抽调兵力在“北进”和“南进”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1938年,日本对苏联用兵,没想到被苏联的两倍兵力围歼。

1939年,日本再次集结了4个师团的兵力对苏联发起进攻,结果再次被苏联的8万兵力围歼,日军5万人阵亡。

从此死了北进的念头。

1940年,日本启动南进战略,随后出兵东南亚半岛,拿下了西方在西贡、金兰湾的海军基地。

这迫使英美在1941年的夏天冻结了日本的海外资本,并宣布对日实行石油禁运。

三个月后,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战争终究是力量的竞赛,一旦世界性的抗日统一战线组建完成,力量的天枰就慢慢的倒向了另一方。


教员说:

“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其实华为也是同样的道理。

仅仅依靠中国的腹地,只能让华为在中短期内立于不败之地。

长期而言,还是需要依靠全世界的力量,建立世界去美化产业链大联盟,才是上上之策。

美国这么搞,对于许多非英语系国家来说,实在有种唇亡齿寒的感受。

对于像法国、德国、韩国这些二线国家来说,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

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被美国肢解的命运,尚且殷鉴不远。

只要有利益,谁会死心塌地给美国卖命?

对于芯片这种战略性产业来说,二线国家缺乏足够的本土市场支撑,自己很难搞得起来。

如果中国要搞一条去美化产业链,主动和他们合作,彼此分享市场和技术,他们无疑将非常乐意。

毕竟多了一条路,不用吊死在美国一棵树上了。

对中国而言,则是更大的市场,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也有利于互相交流技术,缩短研发时间。

这就是用“空间换时间”,尽一切可能扩大我方的力量,削弱对手的力量。

如果通过世界性的合作,真的搞出了一条高端的去美国化芯片产业链,那美国的大麻烦就来了。

这将使得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一言九鼎的地位最终丧失。

所有的封锁手段,都将土崩瓦解。


7


另外,在未来的5-10年,华为还应该积极走第三代半导体的路线,以求开辟新战场。

我们现有的半导体产业,已经发展了近百年,基本上是在硅基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几乎每个环节都遍布美国的专利墙。

这使得我国要在这个领域追赶,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能不能绕开硅基半导体,探索别的差异化路线呢?

比如在碳基芯片技术、量子芯片等技术上,我国并不逊色于美国。

以碳基芯片为例,碳纳米管拥有完美的结构、超薄的导电通道、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稳定性,一旦制成芯片,理论上性能将优于所有已知的其他半导体材料。

早在2017年,北大的彭练矛团队就已研制出高性能5纳米栅长碳纳米管CMOS器件,这是世界上目前能做出的最小的高性能晶体管,综合性能领先目前最好的硅基晶体管十倍,接近了理论极限。

其工作频率是英特尔最先进的14纳米商用硅晶体管的3倍,能耗却只有1/4。

目前,彭练矛团队已经建立了一条10厘米晶圆的生产线,可以说是在规模化生产上迈出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在2-3年内完成90纳米碳基芯片工艺开发,性能上相当于28纳米硅基器件。

虽然不是高端技术水平,但已经达到进入市场的门槛。

再往后,采用28纳米工艺的碳基芯片则可以实现等同于7纳米技术节点的硅基芯片,这基本相当于目前市场上最高制程水平的芯片。

另外,即使是某些工艺用到光刻机,碳基芯片也不需要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达到目前顶级水平28纳米光刻机基本够用。

有消息说,华为已经接触了彭练矛团队,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如此,高端光刻机的难题,很可能通过碳基芯片绕过去。

如果一切顺利,3-5年实现28纳米制程,5~10年实现10纳米制程,那么就可以在尖端芯片生态上实现对美国的弯道超车了。

至少,在碳基芯片上,彭练矛团队目前的成果是领先于美国的。

这正是教员说的,

“第三阶段中,我们仍须力争以运动战为战争的主要形式。”

“中国技术条件虽已增进,但仍不见得能够超过敌人,这样也就被逼着非努力讲求高度的运动战,不能达到最后胜利之目的。”


8


小结一下华为的持久战。

第一阶段,1-2年,用空间换时间。

此阶段,敌强我弱,要善于用战略性的放弃来换取生存的机会,将敌人拖入持久战中。

华为当下做的,就是对海外手机市场的战略性放弃+高端手机市场的战略性放弃,并深耕中国市场+多元化业务线。

第二阶段,3-4年,用时间换空间。

此阶段,采取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打小范围的歼灭战等方式积蓄力量,恢复元气。

通过南泥湾项目、鸿蒙生态等方式,集中攻坚,一个硬骨头一个硬骨头的啃,并依靠国内的战略纵深,继续拓展一切可能的机会。

第三阶段,5-10年,再用空间换时间。

此阶段,通过建立世界统一战线+迂回包抄的运动战方式,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果能够成功打造一条邀请各国加入的高端去美化的芯片生产线,或者能够突破第三代碳基芯片等新技术,开辟出新战场,那么都将意味着胜利的天枰最终倒向中国。

· 已收录至专栏 ·


智能手机业务断粮!华为如何挺过这次难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三星   华为   光刻   鸿蒙   业务   持久战   日本   美国   兵力   智能手机   难关   中国   芯片   阶段   力量   战争   战略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