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传统汽车摇身一变就成特斯拉

市场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传统汽车摇身一变就成特斯拉

要问近期除了周期股外,什么板块强势?


汽车板块当有其名!


汽车股票哪家强?中国重庆找长安!


11月15日,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宣布合作成立高端品牌,开始联合造车,这个消息直接刺激了市场,从这天开始股价一路飙升,半个月时间涨幅就超过60%+!

市场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传统汽车摇身一变就成特斯拉

如此热烈地上涨不由得带来了一个问题——


与华为合作后的长安正迎来价值重估,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

新能源汽车的大潮已经袭来,这是毋庸置疑的,有资源、有能力的企业无不想参与其中,其中最急迫的肯定是各家车企和Tier 1零部件厂商了。


这些厂商着急归着急,但是由于汽车行业稳定了太长时间,他们的流程制度、组织架构、人才类型都成为转型的阻碍。


比如大众,他拿出了巨大的决心搞出了MEB电动化平台,并生产出了ID.3和ID.4两款车型。


先推出的是ID.3,它因为软件问题,在出厂后还需返厂进行手动升级,与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的OTA升级相差甚远;


而ID.4在国内上市不久,虽然在不少平台看到了它的宣传广告,但反响平平。


靠自己转型难度太大了,于是找外援,抱大腿就顺理成章了。


比如这波长安与华为、宁德时代的合作,准备联合在一起推出高端SUV、圆自己的高端品牌梦。


无独有偶,最近上汽也和阿里巴巴合作,宣布打造智己汽车,原型车已制造完毕,准备在今年年底进行冬季测试,顺利的话明年就能上市销售。


但上汽集团的股价却没什么反应,依旧半死不活。


长安联合华为、上汽联合阿里,二者看起来都是传统车企与新经济企业的合作,但前者很火、后者很糊,差异为什么会这么大呢?


究其原因,除了企业体量的差异外,合作对象和合作模式是关键。


华为是通信技术的领军企业,擅长软硬件结合,既能做芯片、整机设计,也擅长软件、算法,将华为在智能手机上的成功经验移植到智能汽车上,可行性很大。


另外,华为入局智能汽车并不是一时的兴起。


早在六年前,华为就已经布局了数千人的研究团队。


前不久,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也说过,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总计有1万多人,该中心正在研发自动驾驶用的激光雷达技术。


最新的供应链消息则显示,华为的激光雷达产品已经量产,并开始在蔚来、小鹏的测试车上获得应用。

市场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传统汽车摇身一变就成特斯拉

▲图:蔚来测试车上的华为激光雷达


华为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也多次被媒体报道在苏州进行频繁路测,自智能手机业务遇挫后,华为已将汽车视之为背水一战的业务,决心极大。


今年,华为发布了HI品牌,宣布“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能够帮助车企建立电动平台、实现软件和硬件的统一。

市场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传统汽车摇身一变就成特斯拉

▲图:华为的HI品牌和新合作模式|资料来源:华为HI发布会

根据一份广为流传的“专家观点”,此次预告的新品牌车除了外壳座椅轮子和电芯外,其他的部分都由华为负责。


进一步来说,这种模式下华为几乎是软件和硬件包完,长安更像是一个组装厂,整体类似于苹果模式下的富士康。


综合华为的能力和决心,市场用脚投票在押注他的成功。


阿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发布过成功的硬件产品,在能力上是要经受考验的。


近年来阿里靠着电商和金融业务富得流油,各项业务像是八爪鱼一样四面出击,在智能汽车上或许只是一种试探,烧钱的决心有多大也是令人怀疑的。


而阿里在汽车业务的布局目前只有AliOS和斑马网络,技术的成熟度也不高,这对车厂的帮助同样比华为小很多。


根据官方消息,此次合作中上汽负责供应链和制造,而张江高科提供汽车AI和芯片等服务,阿里聚焦大数据和智能生态。


一眼看下来,与我们之前看到的传统车企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差别不大,汽车厂商负责硬件,互联网厂商负责软件,整体类似于安卓模式。


咳咳,甚至也不能叫安卓模式,只能叫“换个UI的互联网手机模式”。


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多年前的阿里云OS和天语手机的合作,产品体验真是令人一言难尽。


你要问我谁的成功可能性更大一些?


君临毫无疑问还是站华为的。

那么长安此次与华为、宁德时代的合作能不能获得成功呢?


长安汽车股票的涨幅说明,市场很看好这次合作,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涨多了也是风险。


毕竟这里面还有很多变数。


第一,高端汽车品牌不是那么容易打响的。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截止目前,有哪个国产品牌的乘用车能卖到30W的以上,还有很不错的销量的?


除了传说中限量版的红旗,就只有最近大火的新势力三驾车了。


人们买高档车,并不仅仅为了代步,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品味,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讲,就是为了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否则买辆低端车不是一样在城市中穿梭自如么?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高端汽车品牌呢?


这个问题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简单点说有两个方向,一是讲深入人心的、令客户仰视的故事,二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切中客户深层的需求。


前者就是一众海外豪华品牌的打法,比如奔驰讲德国品质、贵族奢华的故事,让客户神往。


后者的代表是蔚来,其目标直指人的内心——愉悦的生活方式,并基于这个目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远超同行的服务,最终获得了高端客户的认可。

市场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传统汽车摇身一变就成特斯拉

▲图:蔚来的产品期望|资料来源:蔚来官网


对于其他国产品牌来说,第一个方向几乎不可能实现,国产车在普通民众心间还是中低端的代名词,这不是重金打造几款高档车、标上高价可以达成的。


而第二个方向则需要长期的投入和长时间的口碑积累,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君临有朋友对此表示不解,因为华为高端手机就很成功,而且此次联合造车主要使用的是华为的技术,其技术能力更有保障,再做做宣传,那再建立一个高端品牌不是水到渠成么?


其实不然,不信可以和君临一起复盘一下华为手机的崛起之路。


华为原本主要做低端的运营商定制机,到2010年12月3日的“高端座谈会”后,才真正确定了要打响自己的品牌,往高端发展。


一开始华为的路子是重视参数和功能,打造性能优秀的手机,但是品牌缺乏支撑,消费者并不买账,其结果就是2010-2013H1的所有机型全部失败。


这其中,还包括余承东的“梦想机”Ascend D,可以说非常惨烈。


接连的失败让华为认识到堆参数和配置是无法打造高端品牌的,2013年6月华为发布Ascend P6,该机型参数不出众。


但是设计比较好,并采用“美,是一种态度”的宣传语,以此建立消费者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最终超过400万的销量也证明这一路线的正确性。


此后华为注重产品定位和客户画像,在优秀参数的基础上融入优良的设计,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选择用相对低廉的价格与友商竞争,其代表就是2014年9月发布的Mate 7,产品配置不错,售价仅2999元。


Mate 7发布同年,采用高通810处理器的友商被这款SOC坑得不轻,加上当时舆论风潮的偏向,使该机型大卖,最终总销量突破700万部,为华为叩开了高端手机的大门。


除了注重产品的设计、功能和定价外,华为在品牌打造上也下了很多功夫:


比如年度旗舰先在欧洲首发,然后在国内发布,还邀请国际大牌明星进行代言,以此打造国际品牌的高端形象;


比如重金打造多部感动人心的外文品牌宣传片和海报,来获得消费者认同、占领消费者心智份额……


华为自己进入手机高端品牌阵营花了4年时间,并在后续的时光中不断在技术、产品和品牌形象上发力,才有了现在的高端手机品牌。


那么此次给新品牌的时间有多久呢?可能不超过三年。


因为华为不造车声明的有效期也是3年,3年后华为可能自己下场造车。


而在这三年间,其他品牌也可能与华为合作造车,如此新品牌面临的压力可能非常大。

市场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传统汽车摇身一变就成特斯拉

▲图:华为不造车声明的有效期为3年|资料来源: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君临没有预测未来的水晶球,长安新品牌能否成功是个不确定的事项,因此君临打算使用概率的方式,假设三种情景下对新品牌进行估值,大家可以按自己的认知进行选择。


1、乐观情形:产品在2023年销售良好,月销突破6000辆


在乐观的情形下,新品牌在2021年上市后不久获得了客户好评,产品的设计、内饰和自动驾驶能力均在30W价位有较强竞争力,新品牌在社会范围内打响。


到2022年年中,长安和华为听取客户反馈和需求,对产品进行中期改款,并于2023年上市,产品进一步获得客户的青睐,月销突破6000辆,占主流30万档SUV市场的14%。

市场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传统汽车摇身一变就成特斯拉

▲表:2019年30万档主流SUV销量|资料来源:中汽协


在这样的情境下,假设新品牌汽车均价为30万元,则该车型为长安汽车带来216亿的营收,按照特斯拉的平均PS——11(倍)进行估值,则该新品牌在2023年的估值为2376亿。


知道了2023年的估值后,然后折现回来即可,一般机构使用的折现率在6%-12%之间,可得目前该品牌的估值在1691-1995亿之间。


2、中性情形:产品在2023年销量一般,月销量为3000辆


在中性情形下,新品牌在2021年上市后获得了一定的关注。


产品具有一定的特色,技术方面进行了突破,但是客户的感知不强,新品牌进行了一定的宣传活动,但是市场的反馈较为平淡。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安与华为携手努力,充分借鉴华为在手机领域突破的经验,打造品牌的高级感以及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并通过不断的OTA升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到2022年,根据客户的反馈,华为与长安对产品进行中期改款,在产品定位和品牌宣传上有了长足进步,新产品在2023年上市。


改款获得了客户认可,销量逐步上升,最终月销量达到3000辆,占主流30万档SUV市场的7%。


同样假设新品牌的汽车均价为30万元,则该车型将带来108亿的营收,由于产品销量一般,处于新能源高端SUV的第二梯队。


按照特斯拉平均PS的80%进行估值,则该新品牌在2023年的估值为950亿,按照6%-12%的折现率折现,可得目前的估值在676-798亿之间。


3、悲观情景:产品在2023年销量较为惨淡,月销量为1000辆


在悲观情景下,新品牌在上市后市场关注度较低,产品虽然有华为做支撑,但是因为缺乏汽车产品的设计制造经验,产品的体验不算优秀,其品牌也因为消费者的刻板印象而缺乏接受度,产品销量较差。


为了缓解颓势,长安和华为都拿出优质的资源进行产品宣传和品牌打造,在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下,部分愿意尝试新科技、对华为技术有强烈信心的消费者为产品买单,产品逐步积累了一定口碑。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技术、积累在高端车型号上的经验,在2022年华为和长安联手对车型进行了改款升级,并再次用大量的资源进行品牌打造和产品宣传,最终有了一定的效果,到2023年月均销量为1000辆,占主流30万档SUV市场的2%。


假设产品均价为30万,则2023年能够带来36亿营收,虽然销量较差,但是毕竟拿到了高端电动SUV的门票。


按照特斯拉平均PS的50%进行估值,则该新品牌在2023年的估值为198亿,按照6%-12%的折现率折现,可得目前的估值在141-166亿之间。


4、不同情形下长安汽车的估值


长安汽车是重资产行业的企业,这里选择PB对其进行估值,最近5年平均PB为1.35倍,对应市值为724亿,按照前面的情景分析:


在乐观情形下,长安汽车目前的估值在2415-2719亿之间;


在中性情形下,长安汽车目前的估值在1400-1522亿之间;


在悲观情形下,长安汽车目前的估值在865-890亿之间。


总的来说,目前长安汽车1450亿的估值在中性情形的范围内,基本反应了市场对华为+长安合作的价值重估。


短期内继续上涨的空间,其实已经不大,风险也将越来越大。


不过未来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华为的5G技术和智能手机能做到世界第一,智能汽车的小目标也有很大可能实现的一天。


而在情感上,君临也深深的希望华为能依靠智能汽车业务挺过目前的难关。


啥也不说了,君临先去买100股长安的股票。


市场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传统汽车摇身一变就成特斯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特斯拉   宁德   华为   汽车   长安   市场   阿里   为所欲为   销量   有钱   消费者   传统   客户   智能   品牌   手机   产品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