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派”到“炫器法”

大家好,我是小E,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专业音乐老师。

关于现代派作品很多同学表示听不懂,很难去理解。其实这是正常的,因为在现代拍作品当中和声体系或者说乐音体系的淡化,让曲子的“好听”程度大打折扣。但这并不能说他们的作品是不好的,相反这是严肃音乐打破常规的必经之路。

在传统的功能和声时代,和弦在作曲家的音乐中最重要的就是其功能性,和声的连接和进行直接构建起了一部作品最直接最重要的发展逻辑。而我们现在通常将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视为现代音乐的滥觞,就是因为从这部作品开始,现代西方音乐逐渐开始脱离和声的功能性,转向追求和声的色彩。换而言之,去听这个时代之后的现代派作品时,你越来越难理解了。


从“现代派”到“炫器法”

(脑中思索着能用的知识)

这和配器法有什么关系呢?我想说的是,在功能性的和声当中,节奏与乐器音色的组织方式或多或少也是同样依附于和声的功能性而建立的。而到了现代西方音乐当中,随着功能和声的解体,对音乐节奏和音乐音色的使用也同样的摆脱了和声功能性的束缚获得了自由。配器法自然也就有了与功能和声时期不一样的使用逻辑,所以这个答案之后要提到的频谱乐派,他们的配器大多很“炫”,但可能与其他答案提到的作品中对“炫配器”的理解不大一样。

乐器的音色可以说是频谱乐派最重要的作曲手段之一:得益于声学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声音音色的不同来自于其泛音列音高组成以及各音高响度的差异。20世纪电子音乐与声学设备的发展给了作曲家更加精密地分析、计算、合成不同音色的可能性。频谱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Tristan Murail提出了“音色和声”的观念,认为和声与音色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两者只是对同一个事物不同侧面的表达方式。从物理的视角来看确实如此,和声和音色描述的都是同一时刻音高的纵向叠置。作曲家构建音色的过程本身其实也就等同于对于和声的控制,但频谱作曲家对和声实现了更加精确和严密的控制。不严格而偏颇地讲,频谱乐派的作曲家是在用音色在作曲,音色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他们在配器上都是高度严肃和理性的,决不可说是在“炫”配器,极其丰富的器乐色彩是他们作品进行逻辑的核心元素。

从“现代派”到“炫器法”


在这里推荐Tristan Murail的一部代表作品:《十三重色的夕阳》(Treize couleurs du soleil couchant),作品可细分为十三个段落,每个段落均围绕着一个音程构建。段落的呈示,段落间的连接都充分体现了Scelsi“连续、渐变”式的音乐产生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现代派   音程   音高   声学   频谱   和声   音色   段落   作曲家   乐器   严肃   逻辑   功能   作品   数码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