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聚焦反欺诈,微博钱包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开学季聚焦反欺诈,微博钱包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开学季聚焦反欺诈,微博钱包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秋招季来临,第一批“00后”即将加入求职队伍。


此前一份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关于就业的调查显示,67.65%大学生评估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


这一调查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乐观情绪,同时也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尚浅,在“钱很好赚”的错觉背后,“钱很好骗”的社会现实更不容忽视。


“毕业生共享屏幕3小时被骗70万元”、“大学生网恋一个半月被骗318万元”、“莆田一准大学生因刷单被骗万余元”……近年来,类似的金融诈骗案例层出不穷,事实上,大学生们早已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灾区”。


2021年9月22日,《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项目由新浪数科、微博钱包与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起,通过全国高校2000多份学生问卷调研及访谈与微博平台大学生金融欺诈数据,呈现出当代大学生金融行为理念和金融欺诈现状。


根据此次报告,我们发现,之所以陷入诈骗圈套,与学生学历及院校无明显关联,而与他们超前消费、盲目跟风消费以及消费结构不合理等不良消费习惯有着很大关系。


此外,调研发现,在大学生遭遇金融诈骗的场景中,“网络诱导投资、赌博诈骗”“注销校园贷”占比最高;与此同时,伴随着刷短视频、购物、交友等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常化,新的欺诈骗局也在滋生。


开学季聚焦反欺诈,微博钱包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被调研用户中超六成大学生尝试过分期购物

近五成曾遭遇金融诈骗


此次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较为普遍,且投资意识较强,其中超过六成大学生尝试过分期购物,近五成大学生曾遭遇过金融诈骗。而之所以陷入诈骗圈套,与超前消费、盲目跟风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不无关联。


报告显示,大学生主要收入来源是父母以及勤工俭学收入,83.2%受访者月收入为1000-3000元。同时,有43.8%的受访者表示,每月500-1000元用于购物,78.7%受访大学生表示有投资理财行为,63.6%受访者尝试过分期购物。


开学季聚焦反欺诈,微博钱包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此外,有68.7%的受访者称了解金融诈骗,47.4%的受访大学生称自己或同学遭遇过诈骗,其中约两成金钱损失在5000元以上。


开学季聚焦反欺诈,微博钱包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被骗大学生占比)


开学季聚焦反欺诈,微博钱包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大学生被骗金额分布)


大学生被金融骗局“套牢”,与学历情况及就读院校类别是否相关?调研发现,遭遇金融诈骗的大学生群体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受骗占比分别为60%和59%;在读本科生群体中,遭遇诈骗的比例分别为46%;本科以下学历(大专生、高职生为主)群体中,遭遇诈骗的比例为52%和36%。随着学历增加,受调研人群中的被骗占比更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超前或高消费行为或分期购物经历的学生,更易迈入金融诈骗套路的深“坑”。

报告显示,有过分期购物经历的受访者遭遇过金融诈骗的比例相对较高,比没有分期购物经历的受访者高出一倍。

此外,遭遇过金融诈骗的比例,也随月购物消费金额(基本生活支出之外)的上升而增加,月购物消费金额为 3000 元以上的受访者遭遇诈骗比例,较 500 元以下的高出八成。

对此有专家认为,金融诈骗与个人消费习惯是存在联系的。目前有不少大学生在生活中对物质的需求增大,存在超前消费或者超出自身家庭能力的消费。而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用有限,在面对消费需求时不得不求助于借贷。在网上申请贷款时,很容易遭遇信息泄露,从而导致被骗子利用的概率增大。


开学季聚焦反欺诈,微博钱包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注销校园贷”“诱导投资”类场景占比最高

新型欺诈骗局正在滋生


此次调研还统计了大学生遭遇金融诈骗的高发场景和相关平台。

报告显示,“网络诱导投资、赌博诈骗”“注销校园贷”“网购刷单”“信用卡/网贷套现诈骗”为四大典型场景,占比靠前。此外“培训贷款”陷阱也是大学生遭遇的较常见的诈骗套路之一。


开学季聚焦反欺诈,微博钱包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大学生遭遇金融诈骗的场景分布)


以“注销校园贷”为例,据央视8月27日报道,国家反诈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今,涉及注销校园贷类的诈骗案件达1.7万起,损失金额高达13.3亿元。

比如,微博网友@ 阿瑞斯 Lee 说,自己本来是一个很谨小慎微的人,却没有想到竟然被校园贷诈骗手法骗走4万元钱。

据其回忆,其于今年4月26日上午接到一个显示来自黑龙江的私人号码来电,对方能够准确说出其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于是一路糊糊涂涂地跟着骗子的指示,在5个小时里转出去4万元钱,其中3万元还是在某网贷平台上通过骗子的指示借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刷短视频、购物、交友等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常化,新的欺诈骗局也在滋生。

报告发现,在被问及在哪类平台遭遇诈骗时,51.0%表示在社交平台遭遇诈骗,28.2%的受害者在短视频平台遇骗,31.4%在电商购物骗局中资金损失。


开学季聚焦反欺诈,微博钱包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大学生遭遇金融诈骗平台分布)


报告显示,在遭遇诈骗后,75.2%的被骗大学生会选择收集证据报警维权。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较高。

在反诈知识获取和培训方面,学校老师仍然是反诈知识的第一信息获取渠道,其次为媒体报道、网络图文宣传以及公益广告。约五成受访者认为,亲朋好友和网络短视频传播相关知识,以及金融机构、公益机构线下宣传也能起到作用。问及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是否需要接受金融知识和反欺诈相关培训时,85.3%认为非常需要。

针对大学生反欺诈现状,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建议,校方、社会应当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宣传教育与及时提醒,而学生自身也需要提升警惕意识,不轻信陌生电话,不轻易泄露自己的银行卡号、交易密码、身份证号、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开学季聚焦反欺诈,微博钱包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大学生   金融   受访者   诱导   超前   骗局   金额   钱包   群体   当代大学生   场景   学历   发现   校园   学生   平台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