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时期,“开山斧”改革经济体系


最关键时期,“开山斧”改革经济体系

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远没有见顶,建议分三个阶段施政:

第一阶段,迎接返程复工复产。

未来十天,各地陆陆续续将迎来返程车流、人流。这期间,防止疫情传播极为重要。既要把好入城关,也要积极促进企业复产。

交通部要求,各地不得采取封闭高速公路、阻断国省干线公路等措施,保障春运期间公路基本通行顺畅;不得简单采取堆填、挖断等硬隔离方式,阻碍农村公路交通。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顺利返程、促进企业复工复产。这也侧面反应,企业恢复供应的紧迫性。

第二阶段,补贴,减税,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

不管未来十天,战“疫”能否取得实质性胜利,政府都需要给予企业实质性的补贴,大规模减税降费以支持企业度过难关。

有些人说,企业负担最重,承担了员工工资,应该要求业主减免房租,让有钱的“地主”来承担一部分。

这种想法不具有可行性,更违背了经济规律。意识形态和“劫富济贫”的思维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市场是一组组私人契约的集合,“上帝之手”的调配都会破坏竞争规则,于他人不公。

这种情况下,真正勇于担当的应该是政府。政府应该动用财政,向市场让利,向国人让利,对企业进行补贴,大规模减税降费。若不是人为导致的市场失灵,让企业及家庭承受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我并不主张政府直接补贴企业。

具体操作时要顾及执行的成本以及公平性。具体建议如下:

一、国有商业银行降低已有家庭及企业的贷款利息率,降低家庭房贷及企业贷款的还贷压力(注意控制金融风险);

二、政府动用财政直接补贴社保,降低企业社保成本(确定时间范围);

三、对企业实施大规模实质性的减税降费,对影视、旅游等特定行业可定向退税。

可能有人担心,此举可能推高政府负债率。目前,中央层面的负债率不算太高,财政赤字率可考虑在3%以上。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偏高,主要是地方城投领域。但是,地方政府还有大量可盘活的国有资产,若将国有资产盘活、高效使用,可大大降低债务压力。

另外,这些年央企及国企利润大户,尤其是商业银行、烟草、电网、石油、国有房地产等,它们需要更大幅度地划拨资产充实社保,上缴利润支持国民经济解困。值得注意的是,需要防止个别国企刻意提高员工工资、发放巨额奖金、顶格购买社保和公积金,采用各种方法做小利润,以降低上缴税金及利润金额。

总之,国难当头,政府担当,国企出钱,国民解困。

第三阶段,降低刺激性经济政策,大刀阔斧改革经济体系。

当前,我们最不能忽略的一大宏观经济背景,那就是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我们要关注,中美贸易摩擦与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叠加影响。

这两者如何相互影响?

今年初,中美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这个协议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及改革推进是利好的,但短期内若改革未及时跟进,民营经济的承压可能加大。

比如说,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充足,部分产业转移越南、印尼、印度等国家。珠三角一些企业面临内迁还是出海的两难选择。

若这次疫情没能有效控制,企业复工复产困难,招工用工成本增加,很可能出现交货违约、价格上涨及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那么国际订单流失的可能性将大增。

事实上,国际订单转移到他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得多。如今一两个月无法供货,客户关系则很难维系。越南、柬埔寨的工厂,一些也是内地及台湾转移过去的,他们承接这边流失订单的更可能性大。

另外,若未来十天疫情未得到控制,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列入疫情国的可能性加大。如此,国际市场将对疫区实行旅行及部分贸易限制,如此中国出口制造企业将遭受重击。

我下面说深层次的交叉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涉及范围广泛,双方就市场开发达成了许多共识,这将推动中国非竞争领域开放等改革。

预计,春节后,更可能是疫情缓解后,中美将立即启动第二阶段的经贸谈判。可以预测,第二阶段的经贸谈判将更加复杂与严峻,其中不少将涉及第一阶段已达成共识的结构性改革——具体细节及执行方案。

所以,2020年,中美经贸谈判的核心应该是结构性改革。

二、随着中美贸易谈判深入及金融市场开放,中国实施刺激性增长的空间缩小。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依赖于财政、货币、产业、汇率及金融政策的组合拳。但是,随着中国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逐渐融入国际市场,扩张性政策的施政空间越来越小。

贸易战开打以来,中国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提出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政策方向,而且谨防信贷流入房地产,目的之一就是防止金融市场开放触发资产泡沫风险。

刺激性政策与改革性政策往往存在对立性,刺激带来的短期增长往往阻碍了迫切的改革,加剧了问题的严峻性。

总结起来,2020年,中美贸易谈判及金融开放,正在倒逼国内减少刺激性政策,加强结构性改革。但是,过去有些改革一直拖而不决,遭遇巨大阻力。

如今,中国经济遭遇这次疫情打击,何不趁抗击疫情、恢复经济之机,行共赴国难、助企富民之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一举铲除改革阻力,对经济系统实施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

更何况,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三大因素。中央也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触动灵魂的改革。

比如说,这次国难当前,央企及国有企业必须更有作为,需要大力向市场、民企、国民输血,支持国民经济度过难关。何不借此机会,主动先向国内开放非竞争性市场,倒逼国企提升竞争力,削弱行政性垄断利润,让民营企业在竞争中获利。

比如说,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歧视问题长期存在,这次民企亟需银行输血。何不借此机会,启动制度性改革,破除体制障碍,改革资本市场二元结构,打通资金通道,让信贷流向民营企业。

比如说,不少地方政府依赖于房地产经济,存在保房价、保增长的政策。何不借此机会,掐住货币大规模供应的闸门,倒逼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将政府财政收入重新回到经济增长、税收增收上。

比如说,过去经济增长依赖于宽松政策支持下的基建投资。何不借此机会,减少无效、低效的基建投资,将节省的预算投放到社会民生、教育科研、公共卫生、减税降费降社保上,以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力,提升医疗技术应对未来可能爆发的疫情。

所以,不论是中美贸易、金融开放、顶层设计,还是抗击疫情、恢复经济、救助中小企业,都共同指向结构性改革。

需要提防的是,宣布伟大胜利后,反而强化了对市场的不信任以及对举国体制的依赖;此后,再以抗击疫情、恢复经济之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搞低效基建投资,放松房地产调控,刺激房地产保增长,如此,将加剧滞胀。(作者:清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中美   经济   借此机会   开山   刺激性   结构性   疫情   地方政府   国企   中国   社保   经贸   时期   体系   政策   政府   房地产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