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01


晚清时期,基督教重新进入中国


早在唐朝,基督教就已经传入中国了。


不过,基督教要求信徒崇拜唯一的神,这和中国人祭祀祖先、孔子的习俗,以及灶王爷、财神爷之类的民间信仰之间存在冲突。


所以,清政府从康熙晚期就开始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这项禁令实行了一百多年,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政府才被迫解除了对基督教的禁令。


西方各国这才重新派出传教士,在中国内地展开传教活动。


被禁了一百多年,这个时候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在一般老百姓的眼里,就是一个洋人带来的陌生宗教。


人们对陌生的东西总是很容易产生恐惧和猜忌,更何况,洋人是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陌生感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许多关于洋教的恐怖传闻。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相信这些传闻的可不只是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就连见多识广的大学者也信。


比如,中国近代有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叫魏源,就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那个魏源,他的《海国图志》是一本向当时的中国人介绍世界地理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书。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本书里,都出现了洋人用药迷惑人信教,传教士用中国人的眼睛入药,种种荒谬的内容,可见当时的国人对基督教的误解有多深。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更麻烦的是,基督教会和中国的地方政府之间,逐渐展开了权力的抗衡。


在古时候,老百姓之间发生了争端,有人犯了法,一般的解决方案,是到衙门里去,请县太爷来主持公道。


但是现在,他们多了一个选项,就是投靠基督教会。


基督教会背靠着洋人的支持,一般的地方官员也不敢和他们发生正面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犯了法,官府要捉拿他,那他只要皈依基督教,教会就会替他出面,帮他把事情摆平。


这么一来,教会实际上成了中国社会内部的一个独立政府。


一些传教士甚至像中国的官员那样,头戴顶珠,出门坐大轿,一副和县太爷平起平坐的气派。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既然出现了教会和官府两个权力中心,老百姓可就要选边站了。


那些选择皈依基督教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逃脱了官府的辖制,也开始拒绝一些传统社会的习俗。


你可想而知,他们在剩下的乡民眼里,就是一帮数典忘祖,投靠洋人的人。


再加上一些现实利益的冲突,基督徒和一般民众的积怨越来越深。


事情到了这一步,中国民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针对基督教的敌意。


这种敌意里夹杂了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对列强入侵中国的愤慨,以及现实中权力和利益的对抗。


不过到目前为止,教案还只是一种民间纠纷。




02


天津教案,谣言引发的外交事件


清政府是怎么处理教案问题的呢?


答案是,借着教案来搞权力斗争。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自从中国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清政府内部就大致分裂成了两派。


洋务派痛定思痛,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实现国家富强。


顽固派盲目守旧,只是一味地仇视洋人和与洋人有关的现代科技和制度。


这两派人当然互相看不顺眼了,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经常演变到这样的局面。


洋务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却背上了崇洋媚外的骂名。


而顽固派往往搞砸了重大的决策,为国家招来了大麻烦,最后却不得不由洋务派出来收拾烂摊子。


教案经常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我们来看一场著名的教案:天津教案。


庚子国变的三十年前,1870年6月,法国驻天津的领事,被一伙愤怒的天津群众打死了。


不仅杀了领事,他们还烧了法国人的教堂,还牵连到英国、美国、俄国的教堂、公馆、洋行,前前后后,死了二十个洋人。


这当然是一起重大的外交事故了。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那事情是怎么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的呢?


起因就是天津的顽固派官员,利用了一则民间的谣言。


我们知道,基督教会除了传教,通常还会承担一些慈善事业。


天津的法国教会就开设了育婴堂,收养了一些没人养的中国婴儿。


结果,很不幸,教案发生前的几个月,天津正好闹瘟疫,法国教会收养的很多体弱多病的孩子就没扛过去,病死了。


这时候,天津民间谣言四起。


中国老百姓本来就对陌生的洋人宗教有很多误解,这时候就有人传说,这些孩子是被法国人害死的,传教士要用孩子的眼睛做药引子。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正当谣言越传越凶的时候,天津的官府拿住了几个拐卖儿童的人贩子。


这个案子知府审得很草率,头天提审,第二天就下令把这几个人贩子处决了。


官府还发布了一张告示,里面有句话,大意是:风闻这几个人是受人指使,专门抓小孩来做药引子。


就是这句话惹来了大麻烦。


官府的告示里居然引用了一句未经证实的风闻,而且这句风闻正好印证了这段时期民间对基督教会的恐怖传说。


这样一来,矛头自然就指向了教会。


一时间,群情激愤,数万天津市民围堵在教堂门外抗议,这就惹出了打死法国领事,和后面的一系列事端。




03


天津教案,一场保守派和变革派权力斗争的闹剧


按说官府的责任原本应该是澄清谣言,为什么天津府反倒要传播谣言,造成社会动荡呢?


这就牵扯到清政府高层的态度了。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天津教案发生的时候,朝廷里顽固派的势力非常强大。


这帮人既仇恨洋人,又不敢跟洋人正面对抗,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利用民意来抵制洋人。


就在天津教案发生的前一年,顽固派的代表人物醇亲王奕譞就曾公开发表言论,主张发动民众烧教堂、抢洋货、杀洋商、沉洋船。


那要是外国使馆找上门来,问中国政府讨说法呢?


奕譞的主意非常不切实际,就两个字,拖着。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我们要是拿奕譞的思路来看天津府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就合理多了?


既然民间对洋人的教会有误解,有积怨,那官府正好帮着煽风点火,把民怨发泄到洋人的身上。


可是奕譞的这套主张真的能摆平天津教案吗?


当然不行。法、英、美、俄、普、比、西七国直接向清政府发难,威胁要出动兵舰。


这时候,顽固派没辙了,他们不懂怎么跟洋人谈判。


眼见事情闹大了无法收场,奕譞这帮人又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们要把洋务派里的大人物曾国藩拖下水。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曾国藩是晚清的重臣,他剿灭太平天国,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民间,他都有很高的威望。


在天津教案前不久,奕譞正忙着和他哥哥,洋务派的领导人奕䜣争权。


为此,他三番五次地向曾国藩示好,想要拉拢他。


可是曾国藩为官很小心,他知道自己身为汉臣,不方便掺和满族皇室的家务事,所以对奕譞的示好表现得比较冷淡。


这就招来了奕譞的记恨。


这时候,天津教案发生了,奕譞一下子意识到,这是整垮曾国藩的大好机会。


在顽固派的推动下,曾国藩接下了天津教案这个烂摊子。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办教案是件两头不讨好的差事。


一方面,天津的民众群情激愤,他们相信洋人的教堂是杀害孩子的窝点,期待着政府严惩洋人,替他们做主。


另一方面,洋人也要求清政府处决天津的地方官员,不然就兵戎相见。


夹在两伙愤怒的人中间,曾国藩选择了尊重事实。


经过一番调查,他向公众澄清,洋人并没有抓小孩来做药引,原先传说教堂里有装着小孩眼睛的瓶子,其实打开一看,里面不过是洋人腌制的洋葱头。


那既然谣言澄清了,烧教堂、杀洋人自然是理亏的。


为了平息列强的怒火,曾国藩临时抓来了二十个中国人,为教案中死去的二十个洋人偿命。


这些抓来充数的犯人,有不少原本就是死囚。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草草办完了天津教案,曾国藩的名誉一落千丈,他从举国称颂的“中兴名臣”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卖国贼”。


顽固派趁机起来大肆攻击洋务派的政策主张,要求皇帝讨伐洋教,惩办崇洋媚外的官员。


到这里,天津教案已经从一场民间冲突,演变成了清政府高层权力斗争的舞台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从民间对洋教产生积怨,到顽固派利用民怨攻击洋人,再到洋人发难,洋务派出来息事宁人,晚清的教案,大致都经历过这三个阶段。


这当然会给清政府的合法性带来严重的损害。


从老百姓的角度想一想,一开始,大家只是听说洋人在教堂里搞什么鬼把戏,忽然政府发公告,把谣传的事情坐实了。


那这怎么办?


大家得把洋人除掉呀,结果政府又出来抓了一帮中国人,杀了向洋人赔罪。


老百姓哪里搞得清楚这里面复杂的权力游戏?


洋务派、顽固派,在他们眼里都是官。


他们只看到清政府朝令夕改,自己的爱国热情被反复玩弄。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从1860年到1900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教案发生过八百多起。


这些案子当然会让清政府一次又一次失信于民,合法性大大下降。




04


戊戌变法失败,顽固派掌握朝廷大权


当然,真正给清政府的合法性造成致命打击的,还是1900年的庚子国变。


在庚子国变的两年前,1898年,中国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来改变古老的中国。


他们取得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变法运动搞了一百零三天。


结果,慈禧太后和一帮保守的王公大臣们看不下去了。


他们突然发动政变,把维新派的主要人物抓起来杀了。


康有为、梁启超逃到了国外,光绪皇帝被软禁在瀛台。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这样一来,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就摆到了明面上。


1898年,慈禧太后六十三岁,光绪皇帝二十七岁。


保守派虽然暂时按住了维新派,但他们当然也会担心,再过几年,慈禧太后老到没力气处理朝政了。


而光绪皇帝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这帮人还在海外宣传变法维新,取得了列强的同情和支持。


到那个时候,维新派重新掌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也就是说,保守派离被清算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那怎么才能避免维新派翻盘呢?


对保守派来说,只有彻底断绝光绪皇帝掌权的可能,心里才踏实。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他们中间就有人开始盘算,要废掉光绪皇帝。


作为保守派的老大,慈禧太后当然要有所作为。


她相中了一个人,端王载漪。


载漪是满族皇室中极端保守的一号人物。


他性情鲁莽,没怎么读过书,只喜欢舞枪弄棒,对外强烈地仇视洋人,对内又排斥汉人。


在1898年保守派和维新派的斗争中,载漪坚定地站在慈禧太后这一边,取得了慈禧的信任。


到了慈禧要培植自己的党羽的时候,载漪自然就成了比较合适的人选。


那慈禧要怎么拉拢载漪呢?


要知道,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载漪又和光绪平辈。


既然要架空光绪,又要扶植载漪,慈禧太后就决定,把载漪的儿子溥俊立为皇太子。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发布了一则谕旨。


在这则谕旨中,她以光绪皇帝的口吻昭告天下:朕得了重病,又没有儿子,所以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俊为皇太子,好让同治皇帝后继有人。


注意了,慈禧太后立的这个皇太子,可没有给光绪皇帝留下一点掌权的机会。


她没有把溥俊过继给光绪,而是过继给了光绪的前任,已经死了二十五年的同治皇帝。


也就是说,哪怕是光绪皇帝活着退位,把皇位传给了溥俊,那光绪也不是太上皇,没有摄政的资格。


慈禧太后的这步棋,彻底抹杀了光绪回到权力中心的可能性。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慈禧太后的这一番操作,当然让西方列强非常不满。


在列强眼里,光绪皇帝是维新派的象征,是有可能引领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领袖。


他们当然不希望看到保守的慈禧一派将维新派扼杀掉。


早在戊戌政变发生后不久,列强就一再发声,催促慈禧还政给光绪,还派了西洋医生到宫里给光绪检查身体,向公众澄清,光绪皇帝根本没生什么大病,完全可以执政。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这些事,端王载漪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他原本就仇视洋人,这时候又多了一层现实利益的考量:洋人在阻挠自己的儿子当皇帝。


他急于找到一种能够战胜洋人的力量。


朝中的权力斗争发展到这一步,那按照教案的逻辑,只要被保守派找到了一把民间的烈火,事态就会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了。


就在这个时候,义和团运动在山东西北部迅速兴起。




05


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的兴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反洋教”。


和大多数教案中攻击洋人的中国民众一样,义和团怀着朴素的民族情感,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


他们把传教士称为“毛子”,基督徒称为“二毛子”,了解西洋的学问、会说外语、用外国的商品,这样的人就是“三毛子”“四毛子”“五毛子”……


一直排到“十毛子”,通通在义和团的打击范围之内。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不过,和一般教案中的中国民众相比,义和团也有它的特殊性。


它兴起于山东的西北部,在晚清的时候,那个地方实在是太穷了。


穷到什么程度呢?没有地主阶层。


其实在中国乡间,经常会出现一些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这其中很多是地方乡绅的私人武装。


官方如果要剿灭这样的团体,通常只需要把带头的乡绅抓起来,他手下的人自己就散了。


但是义和团可不一样。


因为山东西北部没有地主阶层,义和团的组织形式非常松散,并不需要固定的领导者。


这只是一帮练武的流民,他们相信,通过修炼一种“神拳”,会有神灵降下来附在他们身上,使他们获得刀枪不入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人人都可以获得。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这就让义和团成了一把无法扑灭的野火。


如果官府想要镇压他们,抓捕了几个头领,那新的头领立刻就能通过降神仪式,在别的地方生长出来。


对于官方来说,义和团注定是一支极难驾驭的力量。


不过载漪这帮人可不管那么多。


你不是反洋教吗?正好为我所用。


前面说了,载漪自己就是个习武之人,他相信义和团修炼的“神功”确实能让人获得超常的战斗力,足以击败洋人。


载漪到底信不信义和团,这事倒也没法考证了。


不过,不信也没关系,载漪要的就是一支仇恨洋人的武装力量,他是铁了心要用义和团的。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朝廷里的大臣倒是有些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但是他们明白,反对大权在握的载漪,无异于以卵击石。


既然盲目地保守派把持着朝政,明眼人又不敢吭声,那朝廷中央获取情报的途径也就被堵死了。


为了搞清楚义和团的真实战斗力,慈禧太后派了个大臣去打探虚实。


这个人去了一天就已经明白,义和团所谓的“神功”全是假的。


但他忌惮载漪的权势,回来就跟太后报告说,义和团神功了得,可以一战。


你说这个大臣不怕欺君之罪吗?


当然怕,但在那个时候,他又能怎么办呢?说谎似乎是他唯一可以活命的选择。




06


义和团进京:引火烧身的清政府


就这样,在保守派势力的支持下,义和团于1900年6月7日开进了北京城。


清政府根本无法驾驭义和团,这支力量迅速失控。


从12日开始,义和团烧毁北京的教堂,对传教士和教徒,不分男女老幼,大肆屠杀。


不仅如此,他们还敲诈勒索一般的民众,如果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就污蔑对方是洋教徒,格杀勿论。


他们还捣毁了一切带“洋”字的东西,包括铁路、电线、机器、轮船。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很快,这把野火就烧到了王公大臣们自己的身上。


保守派里有位大学士叫徐桐,原本是极力支持义和团的,还给义和团的一位头领写过一副歌功颂德的对联,结果义和团进京,把徐桐的宅邸洗劫一空,他本人险些丧命。


徐桐算是官小的,义和团所到之处,就连贝勒爷溥伦、军机大臣荣禄的府邸都遭了殃。


义和团里甚至有人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口号:“愿得一龙二虎头”。


“二虎”指的是庆亲王奕劻和大学士李鸿章,而“一龙”指的是当朝皇帝光绪。


连皇帝都敢杀,你说这义和团还有什么干不出来。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义和团进京引发了更大的危机,英、美、法、德、俄、日、奥、意八国组成联军,以保卫使馆为由,开向北京城。


眼看着局面已经不可收拾,慈禧太后决定,一不做二不休。


6月21日,在她的主持下,清政府向洋人宣战,并派出官兵,和义和团一道,围攻洋人的使馆区。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8月14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残酷剿杀义和团,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外逃。


列强的铁蹄踏进了象征皇权神圣的紫禁城,清政府的威严一落千丈。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庚子国变的结局也和一般的教案没什么两样。


在逃命途中,慈禧就一再催促两广总督李鸿章北上和洋人议和,保守派闯下的大祸,再次要靠主张改革的新派官员来收拾残局。


只不过,和一般的教案相比,庚子国变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一年后,李鸿章和八国联军签下了《辛丑条约》。


按照条约的要求,清政府要向列强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


当时的中国有四亿五千万国民,一人赔一两银子,这笔赔款是对全中国人的惩罚。




07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从教案到庚子国变,清政府始终陷在一个怪圈里。


它既没有实力驱逐外国侵略者,又总是挑动民间朴素的爱国热情,向列强挑衅。


而一旦惹下了处理不了的事端,它又不得不向自己的国民露出残酷的嘴脸,巴望着靠镇压民怨来平息洋人的怒火。


由于新旧两派的权力斗争,数十年间,清政府内部在涉及洋人的问题上始终没有达成共识,这使得它的政策总是朝令夕改,前后矛盾。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从民间看来,官府一会儿号召大家反抗洋人,自己却缩在后面没什么动作,一会儿又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反倒把屠刀砍向了自己的老百姓。


这样一个政府,当然是不堪信任的。


就这样,清政府的合法性,在一起起教案中不断磨损,直到庚子国变,终于无力回天。


可以说,大清王朝,在庚子国变时,已经亡了。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最早察觉到1900年前后这一重大变化的人,可能是革命者孙中山。


他在1895年和1900年的10月分别策动了两场武装起义。


虽然这两场起义都失败了,但他敏锐地感觉到,在这五年间,国人对革命者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1895年的广州起义后,举国上下都把革命者视为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


可是到了1900年的惠州起义之后,国人对革命者的恶评就不多见了,一些有识之士,甚至开始为革命的失败感到惋惜。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事后,孙中山对这一年发生的事有两个基本的洞察。


第一,“皇权的威信扫地以尽”。


第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早已经死了大清王朝,终于下葬。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们一起涨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义和团   辛亥革命   光绪   洋务派   基督教   顽固派   王朝   保守派   列强   官府   天津   洋人   中国   教案   清政府   皇帝   民间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