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历史上的郑文公

被推到不属于自己的高度,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得不配位,必有灾殃;才不堪人,必遭其累。

看看历史上的郑文公

有过职场经历的人可能都会感叹,上下级关系简直是门玄学。想get完美上下级关系,需要的可不只是业务能力,还要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甚至有时也离不开演技和运气。同样的职场难题发生在古代,就变成了有更高风险、却不一定有更高收益的君臣关系。

比如好的君臣关系有刘备诸葛亮,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出师一表诉衷情;不好的君臣关系有赵构岳飞,精忠报国、含恨莫须、满江皆红空赤诚。

无论关系怎样,在外人看来,掌握主导权的上级都承受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因而君臣关系不好的上级更容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后世口诛笔伐的对象。这不,《清人》就对不会处理君臣关系的郑文公姬踕委婉嘲讽了一番。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清人在消,驷介镳镳。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诗经·郑风·清人》。那么,郑文公对谁做了什么,世人为什么对他不满呢?

《毛诗序》认为郑文公没有处理好跟臣子高克的君臣关系:《清人》,刺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御狄于境......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也。

说得很明白,高克贪财又强势,让郑文公心生嫌恶,于是郑文公就安排高克到边境带兵去防御狄人了。还专门说了作诗的理由,郑文公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高克,这样的举措动摇国家和军队的根本,所以作这首诗是为了嘲讽他。

《左传》也有类似的说法: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左传 · 闵公二年》

第一个“郑人”说的就是郑文公,他对高克的厌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而是采用了一种看似温和的方式,通过“发配”边疆并且长期不召回的措施,搞得军心涣散、士兵溃逃,导致高克进退维谷,最后逃往了陈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算高克真的贪财强势,但被这样“穿小鞋”也没有借自己带兵的便利条件谋反,只是逃往陈国保命,至少家国情怀是有的。

而郑文公做得就有点不地道了。想处理高克,不是没有更好的方式,他完全可以论功行赏、论罪行罚。如果高克谋反证据确凿,可以根据律法杀了他;如果无法查明他的情况,可以罢免他的职位让他回家;如果觉得这是个人才,可以以礼驾驭重用他。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在没搞清楚状况时给高克兵权,让他去边境带兵抵御外敌,更不应该看士兵四散分离而无动于衷。但郑文公却凭借喜恶任命大臣,对待国家大事太过儿戏,难怪百姓颇有微辞。本来百姓再不满意,没出什么大事,可能抱怨抱怨也就过去了。无奈同时代有位“别人家的国君”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跟自己有一箭之仇的政敌管仲,让齐国一举成为各诸侯国之首。而曾经强盛一时的郑国,这时却沦为了齐国的跟班。

人都有攀比心理,郑国百姓看着“别人家的君臣关系”,再瞧瞧自己家的,加上巨大的心理落差,于是,对郑文公更不满意了。按理说,爷爷、伯伯、爸爸、叔叔全都是郑国国君,在这样的政治世家中长大,郑文公耳濡目染,多少也得有些治国理政的经验。为什么在处理高克这件事上,看起来连国君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呢?这个不太行的国君究竟是怎么炼成的?

看看历史上的郑文公

故事得从郑文公爸爸那一代说起。

本来郑文公是没机会当国君的,他当上郑国国君,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郑厉公姬突,逆天改命“抢”来了君位,并传给了他。至于郑厉公君位怎么来的,《左传》是这样记载的:

(宋庄公)故诱祭(zhài)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秋九月丁亥,昭公奔卫。己亥,厉公立。——《左传 · 桓公十一年》。

也就是说,郑厉公能“抢”到君位,离不开宋庄公和祭仲。

首先,郑厉公身世自带宋国支持属性。郑厉公的妈妈雍姞是宋庄公面前的红人雍氏的女儿,据推测应该在宋庄公还是公子冯出居郑国的时候帮助过他,所以宋国支持郑厉公;而郑庄公原本认定的继承人郑昭公姬忽,既没有妈妈娘家的势力支持,还两次拒绝了跟齐国的联姻(详情见 萚兮萚兮 风其吹女),实际上是没有靠山的。

其次,前朝遗老祭仲在郑国政坛举足轻重,已经到了可以废立国君的地步。宋庄公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威胁了祭仲,才让郑厉公顺利继位。当然,最重要的是郑厉公本身有野心有能力,是可造之材。他年轻时跟随郑庄公抵御北戎军队就已经崭露头角,凭借对戎人心理的准确把握,让郑国军队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战胜了强大的戎军。

然而,郑厉公"抢"来的位置并不稳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背后都潜藏着很大的危机。

话说这宋国对郑厉公支持归支持, 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想通过控制郑厉公在政治上控制郑国,一方面想在经济上谋求更多利益。

郑厉公当然心里有数,所以一上位就想办法跟鲁国搞好关系,找好盟友。第二年,对宋国的敲诈忍无可忍了,也觉得时机成熟了,就跟宋国干起仗了。战争结果有胜有负,好的是,郑厉公不用再做冤大头了,从根本上保证了郑国主权完整和独立。不好的是,郑厉公这时候失去了宋国势力的支持。国际事务处理差不多了,郑厉公就开始着手处理国内事务。面对国内祭仲专权,担心受到威胁的郑厉公选择先下手为强,玩起了暗杀。但这回郑厉公有点轻敌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对手实力称得上是“春秋第一权臣”,这一生会辅佐包括他在内的郑国五位国君,连之后三国时期魏国权臣司马懿都要恭敬地叫一声“前辈”。郑厉公选择了祭仲的女婿雍纠作为杀手。没想到雍纠却把这件事透露给自己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儿雍姬。在丈夫和爸爸之间选谁,雍姬本来拿不准主意,通过母亲“人尽可夫(父亲只有一个,丈夫却有很多人选)”的回答,雍姬选择站在了父亲祭仲这边。雍纠和郑厉公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前者失去了生命,后者失去了到手刚四年的国君位置,匆忙逃到国外休养生息。而胜利者祭仲,则继续留在郑国扶立新的国君。接下来,不管有意无意,郑国的国君就像是走马灯似的转了一圈。

先是祭仲把流亡在外的郑昭公请回来,结果同是前朝遗老的高弥渠因为私人恩怨,射杀了郑昭公;然后郑昭公的弟弟郑子亹(wěi)登场,却因年少时跟齐襄公结仇并且不愿低头,被齐襄公杀害;之后,郑子亹的弟弟郑子婴被推到了国君位置,因祭仲去世、郑厉公卷土重来,也以被杀的结局退出了历史舞台。时隔十七年,君位又回到了郑厉公手中。

二度归来后,郑厉公士气不减当年,因勤王有功,被周惠王赏赐恢复郑国郑武公时期虎牢以东的土地,让国力大为消耗的郑国小复兴了一把。若不是郑厉公七年后去世,以他的野心、实力和坚持,估计能让郑国更上一层楼。

郑厉公退场后,郑文公就被命运裹挟着坐上了国君位置。

自小看多了爸爸那一辈人争权夺利,叔叔伯伯因为各种原因被杀,虽然是“成功者的后代”,郑文公心里却留下了不小的阴影。比起成就大业,他可能更想不担惊受怕地吃喝玩乐,所以他选择了任性且懦弱的行事方式。于是我们看到,作为郑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郑文公在位45年间做了不少“蠢事”:

比如封锁城门,不准流亡的重(chóng)耳进入郑国,然后被上位的重耳(也就是晋文公)联合秦穆公报复,结果连自己立储大事都得听从晋国的安排;

比如攻打滑国时扣留周襄王的使臣,导致周襄王借兵都要攻打郑国;

比如早先没有重用烛之武,在郑国处于危急关头时才想起他,于是不得不放下国君身份跟他说好话......

一而再再而三做出不明智的决定后,郑文公逐渐意识到自己没有比肩爷爷爸爸的能力,但处在这个位置,他又不能不扛起这份责任。再加上这时候郑国早已经没有郑庄公时代地区小霸的威风,充其量也就是个二流诸侯,常受到楚、晋这样强国的欺凌,所以郑文公一直努力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国际上,郑文公不断寻求保护伞,通过察言观色和忍耐,让郑国一次次躲过灭国危机;在国内,也不总是发生“儿戏边防”的事情,至少给了“郑国三良(叔詹、堵叔和师叔)”留名青史的空间。或许对郑文公来说,他从来没觉得自己真正属于国君的位置。他只是凭借幸运坐在了这里,没有实力支撑,他接受的质疑和感受的痛苦要比别的国君多得多。

但郑文公只能在这个位置,因为这是他的责任,再害怕、再丢脸也要坚持下去。没有人能站在他的位置、经历他的人生、体会他的恐惧。

看看历史上的郑文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国君   公心   遗老   权臣   清人   左传   前朝   上下级   齐国   贪财   人心   爸爸   位置   关系   方式   科技   郑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