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产品思维“碰撞”文案写作,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当“用户体验5要素”的层次逻辑迁移到文案上时,得到了“文案体验5要素”从具象到抽象,分别对应着:

  1. 文字表现层:细节描写、句式切入与情态。
  2. 细分需求层:文字与细分需求之间的映射。
  3. 心理情绪层:隐藏在文字底下的情绪表达。
  4. 场景情境层:文案所处的上下文应用场景。
  5. 认知行为层:文案是如何触发用户行为的。

文案是产品,与面对面的沟通不同,它是被动的艺术 -- 通过一种相对静态和被动的方式与用户沟通、提供新认知、帮助消费决策、引导用户行动、给予认同感、以及展现美好的未来。

从具象到抽象,从肉眼可见的文字,到不可触摸的用户意图 -- 什么样的文字,会引发出什么样的用户行为,其中的因果逻辑环环相扣,都值得我们用新视角来重新审视,挖掘出文案这座冰山的底层逻辑。

当产品思维“碰撞”文案写作,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 文字表现层

文字表现层即你肉眼能够看到的文字,比如你现在正在阅读我写的这行文字。

对于中文而言,文字表现层包括:

1-1 事件描写

1-2 情节描写

1-3 关系描写

1-4 情态描写

1-1 事件描写

如果你写文案,觉得写出来的文字“干瘪瘪”,没有场景的细节感觉,那么就是对于事件描写这方面的刻意练习不够。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当产品思维“碰撞”文案写作,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假如以上三句文案分别作为公众号文章的标题,那么,你几乎可以断定,第一个标题的点击率是最低的。

因为在第二句和第三句文案中,它们对于事件细节的描写更加丰富。

1-2 情节描写

情节描写能够帮助你找到文案的句式切入角度

比如公众号“杜绍斐”的一个文章标题:

《那些混得体面的爷们儿为什么比你强?》


在这个标题中,句式切入角度其实体现了以下这个情节描写:

写出事件发生的原因 -- “原因”是造成某种成果或导致另一事件的引发性事件。

“原因”这个句式切入角度的用词还包括:

因为,由于,为什么,为何,因,为,正因为,既,既然,鉴于

在航班的文案课中,这样的句式切入角度,有16种。每种句式切入都有类似以上的用词举例,从而让你轻松地替换和组装句式。

1-3 关系描写

关系描写也是另外一种帮助你提升文案细节描写的方式。

比如公众号“杜绍斐”的一个文章标题:

《参加前女友婚礼,怎么穿才能让她后悔? | 基本款》

在这个标题中,其实隐含了一种叫“条件-推论”的句式描写:

“只有...,才能...。”

1-4 情态描写

情态描写是最后一种帮助你润色句式、提升文案撬动用户情绪的方式。

比如网易考拉的海报文案


当产品思维“碰撞”文案写作,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以上文案中,情绪表达点其实是最后一句中的“一定”这个词。通过这个词的使用,整个文案段落表达出了一种对于职场女性未来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

如果你想在文案中表达比如“肯定”的情绪态度,你还可以使用以下类似的词语:

一定,的确,分明,明明,难怪,难免,其实,确实,实在,无非,显然,准保

二&三 细分需求层 & 心理情绪层

相对于文字表现层的肉眼可见,细分需求层就要求你去洞察文字与现实细分需求之间的映射

文字其实都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正如我们古代的象形文字,都是对应着现实世界的实体和虚体的。

比如“仁”这个字,从甲骨文到现在的简体中文,都没有太大的差别:

当产品思维“碰撞”文案写作,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左边的偏旁部首是“人”,与右边的“二”连在一起时,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为“仁”,即你在社交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善良、友爱、互惠和同理心,才是“仁”。

这样“仁”这个文字,就与现实世界中的善良等道德形成了映射。

从这个底层逻辑的原点出发,延伸到我们在营销中谈到的需求,你也要关注网络中表现为“关键词”的这些词语和文本,到底体现了现实世界中的什么细分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在百度的竞价广告中,有些关键词很贵,有些关键词很便宜的原因)。

比如,以下是公众号“新世相”在2018年上半年的文本数据分析的一个结论切片:


当产品思维“碰撞”文案写作,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上面的关键词中,不难总结归纳出:

隐藏在公众号“新世相”文章背后还有哪些真相?掌握了数据分析技巧并刻意练习,新世相的另外几个主要的用户画像,都将会呈现在你面前。

当产品思维“碰撞”文案写作,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四 场景情境层

场景情境层是指文案的使用场景,换句话说,即文案在什么场景下产生了什么作用、引导了什么用户行为。

这样讲有点抽象,我们来看看一些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

当产品思维“碰撞”文案写作,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比如这个“不准鸣笛”的路标,就是一个文案。

你说这不是文案吧,这只是一个交通标志。你说的对,但也不对,从“在特定场景促使/引导用户行为”的视角来看,这就是一个文案啊,而且是一个清晰简洁有效的文案。

再比如:


当产品思维“碰撞”文案写作,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上面的路标(文案)告诉你,从指示牌开始,限速50km/小时。它清晰地告诉了看到它的驾驶者,从这里开始(场景)应该将车速保持在50km/小时(行为)。

所以,你想要的点击率和转化率,本质上与上面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分别。

延伸到营销文案上,在场景情境层,你需要去构建能够促使用户发生行为的情境,然后将你在文字表现层、细分需求层、心理情绪层的结论,融合到一个情境中,并用文字描写出来。

比如以下这个例子:

当产品思维“碰撞”文案写作,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从上面这个短文案海报中,佘雪童鞋为我们拆解出了以下5个情境模板:

你知道什么叫超级别墅吗?

匹配的情境模板:询问用户“你没有注意到xxx吗?”“你没感觉到xxx吗?”“你知道xx吗?”

上面的图片不是会所!

匹配的情境模板:将拥有了商品之后变得更幸福的生活场景描写(展现)出来

总面积5411平方米,建筑面积1273平方米,花园面积4138平方米

匹配的情境模板:告知用户商品的属性、指标和性能信息

主人房面积121平方米

匹配的情境模板:告诉用户你的商品是专门为他们定制的

五星级酒店(高亮反白,重复了3次)

匹配的情境模板:用购买你商品的最佳理由来说服用户

所有的情境构建都指向一个行为目标:促使用户马上拨打销售热线

你可以看到,一次足够好的用户体验沟通是怎样通过情境来构建的,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文案是产品,是被动的艺术的意思了。

五 认知行为层

认知行为层是文字表现层、细分需求层、心理情绪层和场景情境层的融合,但是怎么融合呢,感觉比较抽象,我用下面这个例子来说明:

当产品思维“碰撞”文案写作,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个例子就是《象与骑象人》中的骑象人与大象。想要让行为发生,骑象人需要与大象通力合作,走在正确的路径上,从而到底目的地(行为)。

如果有去到泰国旅游、参与过骑象活动的童鞋应该知道,虽然你很清楚你想要骑着象到达的目的地,但大象它并不像猫猫狗狗那样可以严格训练、并且能够按照你的指示做出精准的行动,你能够做的是,通过激励和奖励,引导大象往你想要的方向行动。

在心理学著作《象与骑象人》一书中,作者乔纳森·海特将人类行为的触发要素,拆解为理智、情感与营造路径。骑象人代表着理智(比如,知道自己要减肥),大象代表着情感(比如,深夜抵挡不住叫外卖的冲动),营造路径代表着行为发生的情境(比如,把家里断网不让自己叫外卖)。

我们将这个底层逻辑迁移一下,要触发用户行为,代表理智的细分需求、代表情感的心理情绪、代表营造路径的场景情境,其实是缺一不可的。

结语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借用雕塑家罗丹的话来说,营销的文案创意从来都不难挖掘,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创意的视角。

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做事情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你需要看到隐藏在事情表面底下的信息和逻辑。文案要像咒语一样连接人,驱动人的情感,即使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仍然需要科学的分析+艺术的表达,只有人才更懂得人的情感,做到共情。

投稿作者:营销航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文案   情态   句式   化学反应   情境   大象   奇妙   逻辑   场景   情绪   思维   模板   需求   文字   事件   代表   心理   用户   产品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