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9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目录

一.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粮食安全风险及其防范

……朱 晶 臧星月 李天祥(2)

二. 渐行渐远的农牧关系及其重构

……郭庆海(22)

三.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米运生 罗必良(36)

四. 设立村镇银行能否在农村金融市场产生“鲶鱼效应”?

——基于农信机构贷款数据的检验

……马九杰 崔恒瑜 王 雪 董 翀(57)

五. 新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政策与收入差距

……杨 穗 赵小漫 高 琴(80)

六. 农业机械化的环境效应

——来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证据

……田晓晖 李 薇 李 戎(95)

七. 植物品种权实施行为与实施绩效

——基于植物品种权实施能力中介效应和环境不确定性调节效应的分析

……周衍平 赵雅婷 陈会英(110)

八. 公平博弈与拆迁秩序

——基于两种拆迁补偿模式的比较分析

……仇 叶(127)


01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粮食安全风险及其防范

朱 晶 臧星月 李天祥

摘要: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百年未遇之大疫情交汇之际,全球粮食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这不仅会对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国内粮食供需平衡保障与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本文聚焦分析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粮食安全领域双循环的战略定位和相互关系,并在研判国家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内外部主要风险点和压力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思路。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发展格局下,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在于畅通粮食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该进就得进”和“该保必须保”双目标的协调统一,推动双循环“内外统筹,协调互促”。围绕粮食安全领域连通国际循环中的可能“断点”、治理国内循环中的内在“压力点”、抵御国际循环对国内循环的潜在“冲击点”,增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定力可着重从五个方面发力:一要转型粮食安全保障既有思维,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动力;二要筑牢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能力基础,激发国内循环运行活力;三要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外部粮源供应体系,提高国际循环利用能力;四要升级既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化解国际循环对国内循环的冲击压力;五要健全和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同治理能力。

关键词:粮食安全 双循环 风险防范 全球治理


02
渐行渐远的农牧关系及其重构

郭庆海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畜牧业和农业相继发生三次分离,包括畜牧业与农户的分离、役畜与农业的分离以及畜牧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分离,由此撕裂了传统农业下农牧天然融合的关系,农牧之间出现了渐行渐远的趋势。农牧分离产生多重负面效应,诸如阻断了农牧之间的能量流动,排斥了农民就业,减少了农民收入渠道,加剧了环境污染等。现阶段,虽然大中型畜牧企业正在逐步解决粪污无害化处理问题,但尚无法实现大规模粪肥还田,耕地依然处于“饥饿”状态。以种植业家庭农场为载体,按照“以地定畜”的原则,构建农牧结合型的经营结构,是实现粪肥还田、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的有效路径。农牧结合型家庭农场的优势在于将农牧结合转化为家庭农场内部的制度安排。国家应当对农牧结合型的家庭农场给予技术和排污设施建设的支持。

关键词:农牧分离 农牧结合 农牧关系重构


03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米运生 罗必良

摘要:为洞察农地集体所有权的本质,本文研究选择了功能主义而非传统的结构主义视角。从功能主义视角看,农地集体所有权承载了三重不同维度的制度功能: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关系、助推国家发展战略和保障农业基础性地位。然而,城乡“二元”思维和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制度异化。这集中体现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关农地发包方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本文研究表明:原本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制度功能以“权利”或“义务”的形式被转嫁到集体;作为“回馈”,集体被赋予一定的农地处分权和隐性的收益权。制度异化导致的结果是:因缺乏资质与能力,有关集体“权利”和“义务”的诸多规定成为“写在纸上的制度”。制度异化助长了违规征地等问题,并影响到制度功能的充分实现。本文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国土规章制度;明确地方政府需承担的应有职责;集体需要回归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中心缔约者”角色并获得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

关键词:功能主义 农村土地 集体所有权 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法


04
设立村镇银行能否在农村金融市场

产生“鲶鱼效应”?

——基于农信机构贷款数据的检验

马九杰 崔恒瑜 王 雪 董 翀

摘要: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否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的问题。本文将2010-2016年村镇银行设立数据与1020家县域农信法人机构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和渐进性双重差分方法,对因果效应和中介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设立村镇银行能够激励农信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重,表明村镇银行产生了“鲶鱼效应”,此时农信机构倾向于采取“掐尖”的策略,导致涉农企业与组织的信贷可得性提升,而普通农户未从中获益;第二,设立村镇银行会增强县域金融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进而提高农信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意愿;第三,村镇银行自身网点数量的增加会放大其带来的“鲶鱼效应”,并且村镇银行对农信机构支农行为的影响不受县域内其他银行网点增设的干扰;第四,尽管在不同市场势力的农信机构之间,设立村镇银行对其支农行为的激励作用没有显著差异,但这一激励作用在农信社和农商行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即在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下,农商行更倾向于提高涉农经济组织贷款率,农信社更倾向于提高农户贷款率。本研究为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提供了实证支撑,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的实践经验对“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等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信机构 鲶鱼效应 涉农贷款


05
新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政策与收入差距

杨 穗 赵小漫 高 琴

摘要:2013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在精准扶贫的推动下不断优化,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和2018年的农村住户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变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政策的大幅扩展使得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相比2013年之前有了明显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西部农村居民和脱贫县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发展相对更快,但人群之间和地区之间社会福利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农村社会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缓解相对贫困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仍然有所扩大,社会福利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仍不足以完全抵消市场因素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在新发展阶段,要构建并完善科学有效的农村社会政策体系,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提高农村居民福祉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政策 社会福利 收入差距 相对贫困


06
农业机械化的环境效应

——来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证据

田晓晖 李 薇 李 戎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县级农业生产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视角,依托该政策推广的准自然实验特征,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污染性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回答了农业机械化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研究发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政策对不同污染性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滞后性。具体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显著减少了当年及下一年的地膜使用量,增加了下一年的秸秆焚烧火点数目,但对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的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通过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占比以及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改变了农户使用污染性投入要素和处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方式,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生产行为 种植结构 劳动力流动 双重差分模型


07
植物品种权实施行为与实施绩效

——基于植物品种权实施能力中介效应和环境不确定性调节效应的分析

周衍平 赵雅婷 陈会英

摘要:本文基于12个省(市)286份来自种业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等院校及个人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植物品种权实施行为对实施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规范的植物品种权实施行为对实施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种业企业的植物品种权实施能力在植物品种权实施行为对实施绩效的影响中产生中介效应;而环境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对植物品种权实施行为与实施绩效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据此,应加强植物新品种创新、提高种业企业综合实力、发挥政府引导与规制作用,营造规范有序实施环境,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关键词:植物品种权 实施行为 实施绩效 中介效应 调节效应


08
公平博弈与拆迁秩序

——基于两种拆迁补偿模式的比较分析

仇 叶

摘要:权利政治与利益博弈是研究农民维权的主导视角,但这两者并未更进一步关注农民行动的伦理逻辑。通过将公平价值纳入到国家与农民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以利益分配均衡性为分析基础的公平博弈模型,本文试图扩展农民维权行为的解释维度。研究发现,国家能够塑造社会内部的利益分配关系,农民基于所处利益关系的均衡度进行公平感知,做出博弈选择。保障型安置与市场价值补偿是当前主导的拆迁补偿模式,前者强调居住权公平,塑造了高度均衡的利益分配关系,农民的公平感较强并倾向进行有限博弈;后者强调对价公平,塑造低度均衡的利益分配关系,这激发了农民的非公平厌恶与普遍博弈。农民的博弈选择将持续影响拆迁政策的落实,形塑出差异化的拆迁秩序。公平博弈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农民的行为逻辑,拓展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并为合理拆迁政策的制定提供启示。

关键词:公平博弈 农民维权 国家与农民关系 利益分配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中国   双循环   农地   鲶鱼   农牧   村镇   农村经济   内容提要   效应   公平   本文   品种   植物   农民   关系   政策   银行   目录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