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消费金融需求释放,招联金融:普惠金融应向更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如今中国消费金融市场需求不断释放。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我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规模达到8.52万亿元。金融科技加快在线消费场景与金融融合,进一步推动消费金融产品服务线上化发展。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如何释放消费金融的普惠价值,也需要作出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近期,以“金融科技塑造韧性世界”为主题的2020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会成功举办,作为国内领先消费金融公司代表,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章杨清受邀参加了本次峰会,就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发表了主题演讲。

对于如今消费金融服务的普及,章杨清认为,线上趋势是不可逆转,但消费金融经过近年快速发展,已经从蓝海转入深度红海,行业规模增速放缓,居民杠杆率快速攀升,客户共债风险依然较高,需警惕“双输”现象。

章杨清分析指出,“消金空间有限,不应过度增长。普惠金融有别于扶贫和慈善,并非越下沉越好,否则极有可能出现‘双输’现象,即金融机构背负不良风险,而下沉客户因贷款超出承受能力范围使得诚信受损。这对于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除此之外,章杨清还表示,金融机构还应关注普惠金融的客群精准、合理定价、有效供给等问题,推动普惠金融向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首先,如今小微企业客群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大的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普惠贷款余额近7个月连创新高。但是,在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之间的个体户,普惠金融的针对性却比较模糊,也比较缺乏关注。

章杨清说道。庞大的个体户群体对促进消费升级、稳定社会就业、推动双循环格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三方研究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个体工商户近9000万户,拉动就业人数超2.3亿人。

所以,他表示关于消费金融贷款利率问题,从降低普惠金融成本的更长远效果看,可调整为“LPR+”的科学定价方式,即通过“LPR利率+风险损失率成本+整体运营成本+可持续经营的微利空间”的模式综合确定。

此外,对于一些有能力、有意愿的金融机构,也可以发挥自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优势,对以个体户为主的“奋斗者群体”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并以此形成多层次、商业可持续、微利的金融供给模式。

消费金融市场持续释放需求,作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招联金融,同样也在持续释放自身优势,带来更多普惠金融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红海   在线   金融   微利   个体户   可持续   精准   峰会   金融机构   中国   针对性   需求   风险   质量   数据   数码   市场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