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中国经验6年,印度制造崛起了吗?学制不一样,怎么抄作业

2014年9月,64岁的纳伦德拉·莫迪成为了印度总理。在他野心勃勃的就职演说中,莫迪向世界喊出了"Made in India"的口号。

今天,在印度政府眼中,中美关系的现状无疑是个机会,印度政府终于忍不住开始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今年,印度主动联系千余家在华美企,释放出优惠政策游说他们搬到印度设厂。之后作为配合,印军不断的越线,进入中国领土,试图制造出一种中国正在被孤立,营商环境急剧恶化、不再适合投资设厂的氛围,希望配合挤压在华外资企业尽快离开中国。8月,伴随着苹果开始要求富士康在印度建厂,班公湖的枪声再次响起。

复制中国经验6年,印度制造崛起了吗?学制不一样,怎么抄作业

================不吹不黑,还原一个开挂的印度=============

在距今50万年以前,在南亚次大陆的兴都库什山脉中,开始产生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在漫长的时间中,历经了十六雄国、孔雀、笈多、拉其普特人、德里苏丹、莫卧儿等王朝之后,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大地,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破,从此进入了殖民时代。但是英国人给印度带来的不只有殖民掠夺,也带来了文化、知识、眼界与整合,1947年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之后,留给这片大陆的是一个统一而充满活力的现代民主制国家。它不仅继承了英国的殖民遗产,结束了印度数千年来的分裂状态,还在国际上左右逢源,美苏两大阵营都争相向它示好,印度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今天的印度,基本达到了中国2006年前后的水平。作为被追赶的对象,我们对于印度的看法,一直存在着神奇的魔幻割裂,一边有人嘲笑着印度的种种开挂行为,而另外一方面我们又羡慕着印度的左右逢源的国际地位和庞大的人口规模。那么印度的真实实力究竟如何?印度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天阅君专门做了一支给你的视频,不吹不黑,带大家一起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印度。如果你喜欢本期,请在西瓜视频APP端点赞、留言、弹幕,为我打榜助力,谢谢大家!

复制中国经验6年,印度制造崛起了吗?学制不一样,怎么抄作业


从优势产业的角度来看,印度有三张名片:IT、电影、仿制药。

几年前,有部电影叫《我不是药神》,让许多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印度有种叫仿制药的东西。同样的疗效,价格低至千分之一,如果你刚好是一个病患,告诉我,你动心了吗?抛开专利、伦理、道德方面的讨论。如今作为仿制药生产大国,印度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出口药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左右。印度的仿制药产业规模庞大、价格低廉,而且质量可靠。繁荣的仿制药行业,给印度带来了"世界药房"的称号。其低廉的价格和过硬的疗效,连被仿制的对象美国,也不情不愿的喊出了:"真香"!目前美国有40%的仿制药从印度进口。对于美国的普通群众而言,印度仿制药价格是专利药的十分之一,在活下去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上,美国群众用行动给出了诚实的答案。

药品生产从产业链的结构上可以粗分为两个部分:原料药和制剂。制剂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成品药而原料药就是生产这些制剂的材料。相对于印度中国只能是原料药大国,药品出口中有80%都是原料药。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中国原料药厂最大的爸爸居然是印度!

这其中的差距不仅仅是知识产权和要不要脸的问题,也包含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并不是说中国的科研水平不如印度所以技术落后,而是中国比较要脸,所以在对药企的知识产权这块保护的比较到位。

而印度比较务实,入世之后,WTO给了印度10年"保护医药产品"的过渡期,靠着保护期的优势,一直在生产仿制药,在制剂环节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绝对不是书本上的定义、公式之间的差距,而是投料方法、辅料筛选、设备、工艺等无数生产环节中沉淀出来的微小差异,积少成多积累下来的经验。所以时至今日,印度可以承接很多中国难以胜任的制剂环节。

从数据上看,印度制药产量世界第三,货值世界第十,出口总额180亿美元,并且还在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复制中国经验6年,印度制造崛起了吗?学制不一样,怎么抄作业


如果说仿制药是印度制造利润率最高的行业,那么IT外包业则是印度拉动就业最强劲的行业。IT行业从一个角度来看,是技术富集的高科技行业,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它又是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码农就是对这个角度最好的注释,印度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在这个领域上可以说是天赋异禀。

中国与印度IT产业的差距并非来自个人,而是来自团队。中国很多企业团队,人员临时拼凑,开发出来程序,注释文档不全,接口混乱,后期维护修改困难重重。往往一套程序经过几个人的修改后就没办法看了。而印度的团队,整体性非常强,设计清晰,代码的风格一致。可以这么说,一个团队开发的程序,和一个人开发的没什么区别。同时在对外竞争上,印度的IT从业者更加团结,在国际上外号IT黑手党。华人的工程师更加注重功能的实现,而印度工程师则更加注重标准和整体性。

目前,印度IT业的中心,班加罗尔已经成为印度的新经济中心,IT外包业极为繁荣,已经发展为印度第五大城市,而软件外包服务业则成为印度在国际上的第二张名片。

印度的第三张名片是印度的电影业。上世纪中叶,印度电影在制片数量上就牢牢占据了全球第一的位置,超过了身后的美国、中国及英国。除了一个伤员虐一只军队的抗中神剧之外,印度的宝莱坞这些年也确实的出现了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影片都盛名在外,甚至传到了我们中国。说实话,在前两个行业中,中国和印度还可以说是互有高下,但是在电影这个领域,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确不如印度。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印度产业的三张名片是印度在国际上最知名也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但是对于印度的经济整体拉动和民生改善的影响十分有限。

首先这三个行业虽然规模不小,利润率也不低,但是在印度的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却不大,刚刚超过10%。

同时从行业中受益的人很少。2017年印度生产电影1500余部,是好莱坞的4倍。但是票房收入仅有1550亿卢比,从业人员不足150万人。仿制药行业带动就业290万,IT行业390万。三个行业加起来,仅仅解决了印度千分之6人口的就业,并且入行门槛还不低,相对于印度常年徘徊在7%左右的失业率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今年受到疫情的冲击,截止到2季度末,印度失业率激增到27%,这个数字意味着有超过3.5亿的印度人处于实质性的失业状态。为什么印度近期频频在边境上制造摩擦?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中印冲突不符合印度的利益,但实际上印度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向美国示好,也是为转移国内的矛盾做铺垫。牺牲部分短期利益,来换取长期战略目标的达成。边境骚扰是印度向西方交的投名状!转嫁了国内矛盾的同时,结交了美国,吸引了外资,救了制造业,顺便还给中国来了一招落井下石。

复制中国经验6年,印度制造崛起了吗?学制不一样,怎么抄作业


说完优势产业,我们再来讲大家最为关注的制造业!说起制造业的发展,总的来说有三大要素,分别是资源、市场、和政策。但对印度来说来说,政策、人口、和经济水平相互纠缠,反而变成了印度制造的发展阻力。

印度媒体一直对于本国制度津津乐道,在和中国比的时候,制度优势一直是印度人迷之自信的来源。所以我们今天也先来讲讲印度的制度。

1947年,印度政府,仿效英国,通过了著名的《劳资纠纷法Industrial Dispute Act》,当时看来是印度民主、平权、保护弱势群体的象征,但是在今天,却变成了印度制造业发展的绊脚石。

在这项法律的支持之下,印度与欧美一样催生出了强有力的工会组织,在法律层面给予劳动者强有力的权益保障,将企业雇主置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根据该法律的规定,雇主必须在劳动合同上写明岗位职责的所有细节,同时不得要求工人从事超出合同中的工作内容。这种规则乍看合理,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相当的不合理!

1913年,福特汽车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装配线,大规模流水线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革命。1920年2月7日,生产一辆T型车用时一分钟,到了1925年10月30日,10秒钟便可生产一辆T型车,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的就是成本和终端销售价格的降低,而福特依靠T型车低廉的价格,称霸了美国汽车市场整整20年。亨利福特实现了他的梦想,让每一个福特的工人都买得起一辆福特汽车。随后流水线这一创举被广泛应用于所有涉及到大规模制造的工业领域中,并且环节被越分越细。

流水线带来的好处十分明显,但是缺点也不是没有,尤其是在印度这种人懒而劳工权益又保护的十分周到的国家中。一条上百个环节的流水线中,如果有一个工人缺勤了,在中国这根本不是问题,换个人顶上就好了,但是在印度,这就是个大问题!根据印度的劳资纠纷法,雇主不可以让别人去顶替缺勤的员工,因为这属于超出合同的劳动,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常见的结局就是整条流水线的工人一起坐在那里抽烟聊天。当然,薪水还得照付!这就造成了劳动力闲散、产能闲置、效率低下、成本和风险难以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很多国人会觉得,一个人缺勤,一整条流水线停工,这么没责任心的员工,必须开除掉!且慢!劳资纠纷法规定:一旦企业雇满100个员工,无论他们的工作多么不给力,裁员都需要获得政府许可。在印度这意味着旷日持久的官司,和无穷无尽的索贿。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印度小工厂林立,谁也不愿意上规模!但是我们都知道,规模效应恰恰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2009年,印度制造业中有84%的企业员工人数不到50人,这和中国动不动十几万人的工厂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同时,印度9成的工厂,最终的发展形态都是家庭作坊。究其原因还是劳资纠纷法惹得祸。根据规定,一旦雇用时间超过240天,解雇员工就必须支付遣散费。所以雇主要么不断的和工人签订239天的短期合同,要么就直接全家齐上阵,尽量避免雇佣外部员工。这就是印度人津津乐道的制度优势,带给印度制造业的生态环境。显然,这样的印度制造,无法和中国制造正面竞争。

复制中国经验6年,印度制造崛起了吗?学制不一样,怎么抄作业


2005年印度国大党重新执政后,为了履行竞选承诺,通过了著名的圣雄甘地农村就业保障法。它承诺为每个申请人在当地提供 100 天的非熟练就业机会,如果 15 天内解决不了就业,政府还会提供失业津贴。看起来很美好,很幸福,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打工可以赚钱,不打工也可以赚钱。经过15年的实践,印度政府终于发现,这个法律除了推高了印度企业的招聘成本和管理成本之外,没起到预期的作用。无条件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人依然留在农村。既然能躺在家里数钱,谁愿意跑出去受苦受累呢?短期非熟练就业不仅没能提升劳动效率,反而养了大批的闲人。

说完了制度,我们再来说资源!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却独缺资源,尤其是能源类的资源!看过天阅君产业链系列视频的朋友们可能对于产业链结构还有印象,没错,印度制造先天不足,产业链的第一环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印度探明原油储量46亿桶,只有中国的17%;而冶金煤碳储量337亿吨,为中国的3%。煤炭是钢铁生产的重要能源,我们把石油比作工业血液而钢铁无疑就是工业骨骼!

钢产量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硬指标。印度从2018年起钢铁产量全球的第二,但和中国比,仅仅是中国的10%不到。2018年,印度制造业产值为4030亿美元,而中国是4万亿,差不多也是中国的十分之一。

同属资源匮乏的经济体,日本的解决方案是进口原材料,大力发展单一产业,但印度却不行。在这件事上,大国才懂大国的痛:2000 年,中国进入了工业化腾飞阶段,此后八年的时间里把全球大宗商品指数推高了三四倍,铁矿石从12美元/吨飚升至2008年的60.8美元。

这好比是主力和散户间的区别——当需求体量庞大到一定程度,市场上所有国际卖家都会暗地里磨刀霍霍。相比中国一直在半数以下的进口依存度,印度光是对澳大利亚冶金煤的进口依存就高达71%,当莫迪提出2030年三亿吨粗钢产能的目标时,袋鼠已经在忙着制定涨价计划了。

中国人有句话叫,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对于印度来说,就有花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土地问题。

日本在2017年击败了中国,获得了印度高铁的订单,莫迪与安倍兴高采烈的出席了奠基仪式,计划于2022年全面通车。然而现实打脸的是,时至今日,连征地都没有完成。我们在幸灾乐祸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印度土地问题的无解。

从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进行过9次土地改革。但是资本家出身的尼赫鲁,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发挥民主精神,而是把工作交给了地主。

结果显而易见!如今,印度5%的农业人口控制着32%的耕地;"富农"拥有的土地是"贫农"的45倍;土改土改,最后结结实实的改成了一场合法的土地兼并!这么多年以来,印度政府在计划中收归国有的土地,只有10%得到了落实!

估计有人会感到奇怪,我们说的是制造业,又不是农业,和土地有多大关系?当然有关系,发达的制造业需要合规的厂房,和完善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需要土地。而在印度,哪里有人要投资建厂,哪里的土地价格就会一飞冲天。日本高铁的征地过程是我们看得到的尴尬,而更多被土地吓跑的外资企业,则是我们看不到的无奈。

政府手中不掌握土地,就谈不上整体性的规划建设;就没有现代化的工厂和产业集群。这是印度制造业在投资伊始,就需要面对的难题。

印度现任总理莫迪,出身于古吉拉特邦。之前莫迪主政古杰拉特邦时,通过学习中国,大兴土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引进塔塔集团等大型制造企业等方式,在2004年至2012年间实现了10.8%的GDP年均增长,古吉拉特邦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列为印度经济便利性最高地区,人均收入也跃升至全国首位。可以说,莫迪是一位行政能力极强的领导人。

2014年就任总理后,莫迪为了贯彻自己印度制造的梦想,大力推进改革。一方面,印度与澳大利亚高调签订了一系列资源采购协议,而另一方面却逐年减少对澳炼焦煤的进口依赖。2016年印度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依赖度是87.6%,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67.7%;而同时,印度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的进口在不断提高。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莫迪嘴上说要和澳大利亚加深合作,实际上一边稳住澳大利亚,要个优惠价,另一边四处谈合作,发展多元化的能源供应。

在能源问题之后,莫迪政府在劳工政策、土地制度、和税改等领域仿照中国的经验,大力推进改革。但是这些领域对于莫迪政府来说更加难缠。能源问题顶多得罪外国人,但是后面这几个问题得罪的都是手握选票的本国民众,在他们头顶上动土,需要莫大的决心和勇气。什么叫改革?改革绝对不是拍拍脑袋,开个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聊聊目前的积弊,然后有针对性的出台几条新政策就叫改革。所谓改革意味着打破现有的利益平衡,你动别人的利益,别人就要找你拼命。

比如劳资纠纷法,大家都知道这部法律严重的阻碍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但是历任印度总统都不敢拿它开刀,因为动了这条法律,基本意味着自绝于天下,和印度数亿工人阶层为敌。但是莫迪他就真的冒了天下之大不韪,动了劳资纠纷法。根据莫迪政府的计划,印度将会修改该法案,企业裁员报备审批的门槛,由100人以上的企业放宽到300人以上的企业;将雇佣10名以上员工需要遵守的法律流程,放宽到20人以上;倒班时长从8小时延长到12小时,最长加班上限从每周50小时延长到100小时。这个方案参照了中国的劳动法,是一个渐进式的,相对温和的方案。但是它依然毫无悬念的捅了马蜂窝!2018年9月28日,印度所有的中央工会联名号召工人罢工抵制"舔企业、反人民"的莫迪政府。正所谓你动我利益,我和你玩命!

不得不说,印度人在不工作方面相当有天赋,作为世界级绝症懒癌在印度人身上也相当普遍。为了对抗改革,今年1月8日,由工会组织,印度交通业再次爆发了2.5亿人参与的全国性大罢工。印度交通一度瘫痪。就这样,劳动法改革改了五年,在落实的环节没能获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莫迪得罪了工会、得罪了工人、也让企业主逐渐失去了耐心。

土地改革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为了保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莫迪前任政府曾经抢在他上台之前,出台了一部《2013土地收购法》,该法案大大延长了土地收购案的评估环节,使得正常的土地收购流程被延长到58个月,需要各类有关部门盖十几个章。 这种变化使得土地收购变得更加困难,该法案也被戏称为"土地永不收购法"。

莫迪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振兴制造业的计划。但是这些计划的前提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办厂所需要的配套土地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时候印度现有的征地制度无疑成了印度制造业发展的绊脚石!

为了废除土地收购法,莫迪承诺向失地农民承诺提供就业机会。为了争取到他们的支持,莫迪学习中国的扶贫经验,喊出了"一个家庭至少保障一人就业" 的口号。看起来雄心勃勃对么?但是执行起来却阻力重重。

莫迪的口号在中国说没什么问题,但到了印度,就水土不服了。在修订案试点哈里亚纳邦,随机采访的一个农民,家里就有12口人,指望一个人的就业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同一时期,莫迪政府的税改也遭遇了滑铁卢。在过去,印度的税收制度是全国29个行政区各收各的税,谁也不管谁,每个邦的税制还可能有不同,所以十分的混乱。数得上名字的税就包括了CGST(中央商品服务税)、SGST(邦商品服务税)、IGST(跨邦商品服务税)、UGST(部分印度特殊地区的税)等等,看的企业眼花缭乱敬而远之。

莫迪政府上台之后,推出了GST税制,试图学习中国在90年代实施的分税制,把财政大权抓回到中央政府手中。一来可以学习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来可以砍掉一些重复征收的不合理税种,给企业减负,配合吸引外资。但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印度所谓的制度优势,在税改问题上明显没有中国的制度好使,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无尽的扯皮与勾心斗角中,税改回到了原点,GST最终变成了旧版税制Plus。小型企业更加敬而远之。在轰烈烈的改革之后,困扰印度制造业的顽疾,依旧岿然不动。日本和印度雄心勃勃的新干线计划,在印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无休止的扯皮当中,耗尽了时间和精力,折射出在印度投资设厂的困难重重,让无数的外资望而却步。

====================================================

2019年,印度的GDP首次超越了法国跃居全球第五,仅次于德国。至此,全球GDP排在印度前列的仅剩下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四国,包括昔日的宗主国英国在内均已被印度赶超。

根据印度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年印度完成的名义GDP约为200.81万亿卢比,按照2019年平均汇率折算则约为2.85万亿美元,全年GDP增速约为5.3%。同期中国GDP,14.36万亿美元,约为印度经济总量的5.04倍,平均增速6。1%。如果按照经济规模绝对值来比较,同年印度的经济水平相当于中国2006年的水平。考虑到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等因素,真实水平大约相当于2004年的中国。客观的说,印度的经济这些年增速也算是十分迅猛。

今天,在美国重返亚洲和印太战略的大背景之下,让印度感到:机会来了!正是这种感觉,让印度开始有了一些大胆的想法!同为亚洲大国,中国可以,为什么印度就不可以呢?更何况我们还有"制度优势"。所以,印度一边不断的鼓吹着不可思议的印度,在国际上不断的吹嘘印度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一边在中国周边不断的制造不稳定,营造出一种中国四面楚歌,投资环境不稳定的错觉。

印度希望通过这一正、一反两种手段,恐吓那些跨国企业,让它们逃出中国,再引导他们向印度投资设厂,这就是当下莫迪政府的如意算盘。基于这样的算盘,莫迪政府在制度上学习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扼制中国。很多印度人希望,印度通过改革,可以轻松复制中国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复制中国的成功。但改革的本质,不仅仅是打破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创造适应生产力的新生产关系,同时也是打破旧的利益关系,让财富分配更加均衡、让更多的人获得机会。从莫迪政府的改革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难的并不是解放生产力,创造新的生产关系,而是打破旧有的利益关系,释放出更多的活力和机会。在印度学习的中国经验当中,土地国有化、分税制、以及强大的中央政府,都是中国成功的必要条件,正是这些条件,让中国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全国上下一盘棋,这是印度学不来也做不到的。就像小时候因为好奇,偷偷穿上妈妈的高跟鞋,当时走的有多难受,现在的印度学的就有多尴尬。

可以说,解决不了既得利益集团,就诞生不出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复制中国的成功,对于印度来说,永远只能是一场自说自话的奢望。

三联不吃亏,关注有收获,我是天阅君,下期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印度   中国   劳资纠纷   澳大利亚   作业   学制   印度人   中央政府   美国   制造业   工人   利益   土地   制度   经验   政府   行业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