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意义非同小可

据报道,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施5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5项重点工程,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据悉,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56%,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但总体仍偏低。《纲要》主要由前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升行动,重点工程和组织实施5部分组成。《纲要》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纲要》的发布对于切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意义非同小可。


切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意义非同小可


众所周知,科技素质又称为科学素养,虽然提法不一,但涵义基本相同,是指社会公众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二是跟上科学推理的基本能力,三是理解包含科学技术内容在内的公共政策议题的能力。而科学素质不等于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等于书本知识,书本知识不等于课本知识。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实践探索发展科学,包括修正不完善理论、推翻不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提炼出新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素质的核心。科学素质则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切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意义非同小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今,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据今年1月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公民科学素质全部达到或超过“十三五”预期发展目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已整体进入新阶段。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提高了4.36个百分点,比2005年的1.6%提高了8.96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任务。但是,调查也表明,在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加强对科学素质薄弱群体的教育、传播和普及工作力度。


毋庸置疑,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强化科学普及,需要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新目标,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这样的跨越意味着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以及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扩面、提质、增效。值得相信,通过实施好《纲要》,必将营造出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汇聚起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强大合力,从而有效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非同小可   公民   素质   科学   科技   重点工程   纲要   强国   组成部分   全民   切实   科学技术   比例   意义   能力   我国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