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结束了,我会想念他们的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杨毅侃球

东京奥运会落幕,中国体育代表团以38金名列金牌榜第二,追平除本土北京奥运会之外的夺金纪录;美国男篮力擒法国队,以史上最不被看好的姿态,连续第四届保住奥运金牌。对一名体育记者和篮球评论员来说,这就是一届奥运会留下的生活刻度和记忆。我曾经写过,我职业生涯的最初目标是采访五届夏季奥运会,自悉尼至伦敦,我已历四届。里约和东京,空缺两届。要完成五届的目标,就像中国男篮一样,要等待在巴黎重返奥运了。

这一次坐在电视机前,有时是iPad屏幕前,我看见了加索尔的白发和斯科拉的眼泪。这激起了我很多回忆。因为NBA运营的成功,很多观众认识和喜爱他们,是在NBA的舞台上。但事实上,他们在国际赛场,在奥运舞台上,代表国家队所赢得的成就和影响,远比在NBA更出色。我回想我体育记者生涯的20余年里,在国际和奥运舞台上目睹最长的剧情,就是国际篮球和美国的抗衡。所有这些国际舞台上的巨星,都把是否和怎样击败过美国队,作为衡量他们成就的标尺。

奥运结束了,我会想念他们的

徐济成老师告诉我,当梦一队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亮相时,前苏联老帅戈麦尔斯基曾经说,国际篮球要想和以NBA球员组成的美国队抗衡,至少需要50年。但事实上,美国队的无敌状况,只维持了1992和1996两届奥运会。到2000年的悉尼,美国队已根本无法动辄赢下三四十分。他们在半决赛仅以1分险胜立陶宛。文斯·卡特在贾斯科维休斯绝杀三分不中后仰天长啸。我那时就坐在篮下,可惜那时还没有人知道什么叫智能手机,更没有人能想象,用手机就能记录下眼前的一切,发在快手上,与所有人分享。

2002年,在美国本土印第安纳举行的男篮世锦赛上,美国队金身告破。我第一次见到阿根廷的5号,来自徐济成老师的新华社官方译名:金诺布雷——而今,你知道他叫吉诺比利。他像钻杆儿一般,戏耍美国人,在复赛里率领阿根廷成为史上第一支淘汰NBA球员组成美国队的国际球队。直到2016年的里约,吉诺比利完成他国家队生涯的最后一战时,他和斯科拉二老的阿根廷落后美国队30分。可满场的阿根廷人在歌唱,在舞蹈。我猜想他们的记忆深处,都是那个年轻的5号。

奥运结束了,我会想念他们的

在吉诺比利率队第一次击败美国队那个下午,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后面一排的阿根廷电视台的解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子。终场哨声一响,老爷子立刻开始像拉了汽笛一般高喊,但又不是简单的长音,而是仍不断在说,如同机枪般在扫射。他的喷薄之强,气韵之长,简直让人叹为观止。附近所有人都围过来,虽然我们听不懂西班牙语,但那根本不重要,都被他狠狠的击中。我尝试了在当时的报道里描述过他的解说,但任何文字都不足以写出他语言的力量。如果有时光通道,那是我最想回去的时刻之一。真想掏出手机,把他气贯长虹的解说记录下来。

2004年在雅典,如果我有智能手机,可以拍下短视频,用快手记录生活,我一定会拍下两个地方。一是我每天从城里坐火车,去郊区的赫里尼克篮球馆,火车就沿着爱琴海飞奔。那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海。每天我都在火车里,眺望她的湛蓝;二是在雅典卫城脚下,上面就是《圣斗士星矢》里的神殿,下面是各种贩卖纪念品的小摊儿,有不少商贩是黑人大哥。他们的孩子就在卫城下奔跑,帮着父亲招揽生意。如果我那时录下了视频,我很想找找,里面有没有那一年9岁的字母哥。

在雅典,另一个我描绘在文章里,但观众们无法亲眼所见的有趣场景,是美国男篮入场。你也许不知道,那是历史上排场最大的美国男篮——即便梦一队出门的架势和气势,也难以和他们相比。雅典奥运会的美国男篮一出场,前呼后拥,山呼海啸,身边全是保镖,就差提笼架鸟。美国队下了大巴,往场馆一走,艾弗森居首,遍体纹身,嘻哈风范,后面跟着年轻的詹姆斯和韦德,全都大金链子小金表,明晃晃夺人二目。保镖当先赶人,飞鸟勿近。现场的奥运会工作人员全都惊慌失措,纷纷摇头。结果在他们出现在赫里尼克篮球馆的第一个晚上,他们被NBA边缘球员阿罗约率领的波多黎各队一顿胖揍。你们很难想象,那一晚最高兴的未必是波多黎各人。现场的工作人员和记者全都高兴的拍巴掌。让你们摆谱儿啊?这回老实了吧?

奥运结束了,我会想念他们的

回想我们那个时代,作为一名记者,无法完全把你所经历的时刻,以及无法在电视转播屏幕上体现出来的细节和瞬间记录下来,是深深的遗憾。奥运会的采访证,是有严格限定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各不相同。但即便是扛着摄像机,有拍摄权限的摄像记者,也很难在每一个事件发生时都把沉重的机器举起来。限于传统电视台的播出时长要求,这些有趣的画面也无法和摘金夺银的硬新闻相比,最后很难发表。我想象,如果在这个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短视频时代,不只每一个来到现场的记者是一架随时记录的摄像机,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记录与分享,这已彻底改变了我们过去的发布方式。我一定能把更多珍贵的时刻分享给别人,也留给我们自己。

2021年东京奥运会,由于疫情而不得不空场举行,但由于是短视频时代兴起和完成传播革命之后的第一次奥运会,人们在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上随时获得的资讯内容,观看的视频节目,从前方记者那里获得的鲜活的信息和故事,远比过去的传播时代丰富的多。很多前往东京报道的一线记者,都有自己的快手账号,随时在快手上分享见闻。我也关注了其中的不少同行,深深的羡慕他们,而且对一些视频记忆犹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里约   波多黎各   比利   尼克   雅典   阿根廷   快手   东京   球员   美国   男篮   奥运会   奥运   记者   国际   科技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