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编者按:有一些摄影作品,成为了经典,甚至拍卖价格奇高。但是初学者看来,总觉得看不懂。到底哪里好?


关于摄影作品的解读,如果大家去一些乎啊瓣啊的网站,总有一些“大神”给你各种解读,什么解构,什么表现主义,什么张力,什么……反正就是看起来很厉害,但是都是胡说八道的话。

其实艺术很简单,所有的艺术品都有其背后的逻辑。你看不懂,往往不是你没有鉴赏力,最多的情况只是你知道的信息少。

就像为什么某个时间点,绘画的色彩突然鲜艳真实了?可能只是因为画笔的改进,以及锡管颜料的发明,可以户外写生了。

为什么荷兰小画派和欧洲当时其它国家那么不一样。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新兴,老百姓有钱买画。谁给钱画家就画谁……


今天转载一篇大飞哥的雄文。


今天我们准备了好多大家看不懂,或者其实没看懂的照片作为案例分析。这些图片的作者包括:


安德烈古尔斯基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史蒂夫肖尔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黛安阿勃丝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奥古斯特桑德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以及这位我没有查到名字的摄影家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一件摄影作品,特别是比较很有名的作品,自己作为摄影人居然看不懂,当然又郁闷又没面子。所以就产生了两个说法,一个是“看不懂就是故弄玄虚,就是没价值”。一种是“艺术只能感受不能用逻辑理解,能看懂就低级了”。


这两点,您放宽了心,都是——胡说。任何一件知名的作品,它能够知名,就说明最起码有不少人理解他、欣赏他,也就是能看懂。那么多人能看懂,肯定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不可理解,只是您还不理解。为什么不理解呢?掌握的工具不够多呗!在我这浅薄的小脑袋看来,看不懂一件作品,无非是出于四种原因。


01

不理解作品创作的环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两句话出处是白居易。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理解一件作品,如果脱离时代的背景,很难把握其中的精髓。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这是《99》美分的局部

99美分,曾经的世界第一贵,是美国消费主义盛行的产物。上世纪末美国的物质前所未有丰富,反而激发了人内心毫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欲望。物质增长速度再快,也比不过人内心的贪欲,这样在一个物质最丰富的年代,人反而成了“向钱看”的奴隶。99美分的画面是一个打折商店(相当于我们的两元店),货架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但是铺天盖地能压倒读者的神经。明明是便宜货,却能压迫人心,体现出了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切中了美国大众的社会焦虑,如果不明白这个时代背景,这件作品你就看不懂。


02

不了解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思想


艺术家不是木头人,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见解,一定会呈现在自己的作品里,成为作品有机的一部分。不熟悉这些,就像和初次见面的人聊天,很难有默契可言。


黛安阿勃丝,生长在一个富豪之家。她姥爷家开设的鲁塞克商行曾经是纽约顶级奢侈皮货店。她妈是个典型的无病呻吟大小姐,他爸是商行职员,出身贫寒意志坚定一门心思往上爬——你不费劲就能想到这两口子得貌合神离到什么地步。糟糕的本身家庭,造就了黛安对资产阶级虚伪深入骨髓的反感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这张题为《星期日韦斯特切斯特在自家草坪上的一家人,纽约,1968年》的非典型全家福,黛安拍摄的是一个“完美”的中产阶级家庭,丈夫事业有成,妻子美丽端庄,有三个可爱的孩子。这家人本来摆出了美美的姿势等着拍,可是黛安故意折腾他们多半天,直到一家人疲惫不堪,成为了画面中这副斜腰拉胯的模样——这才是黛安想要的东西,生活本来就不完美,美美的pose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虚伪,是黛安一切噩梦的起源。相反,不完美的粗糙的生活原貌,对于黛安来说才是安全的。她这样拍摄并不像你以为的是丑化画中人,而是在努力营造对画中人最安全的情景。只有熟悉了黛安的故事,你才能理解这张照片要诉说什么,理解作者心悸的“点”在哪里。


03

不了解画面里的故事和人物


有些作品的内涵,是和特定人物、特定故事相关的,比如说下面这样照片,并非出于名家,第一眼看上去画中人的情绪略显突兀。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现在电影《八佰》正在上映,这张照片就来自电影原型——淞沪抗战中的四行仓库之战。淞沪之战中国军队的装备训练战术都远远逊色于日军,战绩也是败多胜少。但单说四行仓库之战,国军背靠租界列阵,敌人不敢使用重武器。四百国军在四天之内毙伤日军二百余人,自己阵亡的只有大约十人,杀的威风凛凛士气高昂。但是第四天晚上,在日本和西方的共同压力下,国民政府突然强令部队放弃阵地,退进租界。按照中国和列强的约定,中国军队不能进入租界,所以这支部队被租界定义为“战争难民”,进入租界的第一件事就是被迫交出了所有武器。照片拍摄的,就是部队刚刚缴械后接受租界巡捕检查的场景。


知道了这个故事,你才能看懂孩子们的脸上的惶恐和迷茫。他们明明准备好了为国捐躯,几个小时前还是杀敌如麻的战士 但一瞬间就“奉命”失去了武器,失去了目标,甚至失去了军人的身份。上一刻国家命令他们血战至最后一人,下一刻国家就让他们交出武器然后自生自灭(八百壮士在抗战八年中所遭受的折磨凌辱,令人不堪重述)。只有熟悉这个故事,你才能从照片中读出所有被背叛和出卖的伤痛。你才能从战士的仓皇无措和租界巡捕的趾高气扬之间,看到一个民族的举步维艰


04

审美视野过于狭窄


有些名家名作,咱们的影友道理上也能理解一点,就是单纯觉得“不好看”或者“看不出好处”。讲真,咱们的美育教育比较薄弱,大家还比较习惯“漂亮才是美”,对于“漂亮”之外的很多表达方式不能理解,错失了许多优秀作品。


第一个例子,史蒂夫肖尔。史蒂夫肖尔,众多“彩色摄影之父”(吐槽一下,摄影界的“啥啥之父”太多了,摄影有这么多爸爸他妈忙得过来吗?)其中的一位。他的照片看起来像极了我们的朋友圈,他为什么这么拍?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肖尔出生于1947年,二战刚刚结束。二战之前,人们普遍信仰科技、财富、奋斗这些传统价值。可是二战当中,财富研究出来的高科技,弄死了上亿人,人们就开始怀疑主流价值,怀疑“高大上”其实是不好的,平头百姓不崇高的小日子才是好的。于是以反叛、廉价、平民化为代表的的波普艺术脱颖而出。肖尔不到20岁,就结识了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他的人格很大程度上就是安迪塑造的,具有天然的反叛和平民化特质。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当时的主流评论界,一是看不起彩色摄影,认为黑白才是艺术,彩色太过艳丽恶俗,至多算是商业。二是看不起日常生活,还在痴迷“决定性瞬间”。肖尔偏偏给你来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用彩色摄影和日常化的画面(比如他拍摄了无数张自己的早餐),用这种近似于“故意较劲”的方式,强调“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把艺术从艺术家手里拯救出来还给平头百姓——不要只看到不漂亮,这种不漂亮是对凌驾于人民之上的“艺术”的反对,是对生活热乎乎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个例子,奥古斯特桑德。无表情摄影,人人板着一副后娘脸,不哭不笑不激动,没有任何戏剧冲突。这东西为什么出名?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1876年出生于德国的桑德曾经是一位照相馆师傅。一战结束后由于战胜的协约国要求德国重新建立户籍档案以便管理,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张新的身份证照片,桑德还好好挣了一笔小钱呢。


在这个过程当中,桑德逐渐发现了自己镜中人的共性。他回忆说:“这些人们,从小我就熟悉他们的生活,……因此一开始时,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看到一种相同的典型。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 。画中人同在一块土地上,说同一种方言,有着同样的习俗、信仰。自然就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原型。桑德决定表现这样的共性。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正因为桑德力图表现这些人身上的“日耳曼共性”而不是每个人的个性,他让他们面无表情,尽量从自己的个人悲欢中脱离出来。但是作为社会全貌的拼图,他们都带着表露自己身份的衣服和动作。在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当中,桑德抓住同一血源的内涵。他在不同的脸孔、异样的眼神、差别的姿势和互异的裁切构图当中,都表现了日耳曼民族的骄傲、倔强、严肃、不轻易放松自己的同一品性。他们都背负着同样的传统包袱、在压力下有着同样深沉的忧郁。这些人,最终告诉我们——二十世纪的德国人是什么样子的。


肖尔也好,桑德也好,很多人之所以看他们的作品不舒服,关键是从小习惯了漂亮,一看不漂亮真心不适应。但是如果看得多,慢慢就会适应,等到适应了以后,就会发现这种“不漂亮”是有力的、是打动人心的,比“漂亮”带劲多了,再看单纯的漂亮就寡淡了。这个从“不舒服”到“带劲”的过程,就是审美视野拓宽的过程。


我们说了四条导致“看不懂”的不足,怎么破解呢?其实很简单,前三条(环境、作者、画面内容)其实就是语境,对语境的不熟悉,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看不懂了去拿点时间学习了解就可以。后一条复杂些,需要多看优秀作品进行积累,打开审美视野。记得去年我请北京电影学院的唐东平教授讲课,他给我推荐了好几本“养眼睛”的书(我会专题讲),每天翻一翻,坚持一段时间审美自己就涨上去了。


当然您问了,花这么大精力去看“看不懂”的照片值得吗?上次飞哥谈影|许华飞老师献“声”下面,就有这么一条留言: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其实这大哥有点把问题想严重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其实也算各有所长分工合作,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我妈看甄嬛传,还从网上找专业历史文章,想看看真实的华妃(我们全家都是华妃的忠实粉丝)什么样,您说她这算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但是对比别的老阿姨,她的乐趣更多,这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您觉得“学习”这词太沉重,咱们就说“玩”。我是真的感觉,研究研究看不懂的片子,咱们走到作者心里,他布置一个谜团,您给破解了,这有成就感。这份成就感,比单看一个好看画片,高出太多了。再深一层,比如有一张名作,影友都看不懂,您给说出道理来,这份光彩,比起作品比别人好一丢丢,又强出太多了。当然,您有意提高创作水平,把好作品看懂了,才能够把作者的能耐学到手——您这是一件事赚了三回,美啊!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这是我举过的糖水片例子,谁都看得懂,但是对比前面的作品,您觉不觉得这片子没意思?这就像冰棍是甜,跟佛跳墙比还就是显得没滋没味。


今天的总结:盛名之下无虚士,能够具有一定知名度、得到一定传播的作品,基本不太可能是故弄玄虚,看不懂还是咱自己的问题。破解“看不懂”难题,重点做好四件事:

熟悉创作的背景环境

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

了解画面中和主题有关的人和事

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最后,祝您破解摄影事业中的一切“看不懂”,创作生涯大涨长

打碎摄影作品“看不懂”的桎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日耳曼   巡捕   租界   故弄玄虚   美分   桎梏   共性   美国   视野   物质   画面   漂亮   照片   艺术   作者   作品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