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维权事件:汽车消费还有多少潜规则?

袁国宝

资深媒体人、知名评论人、新媒体营销和品牌传播专家,NewMedia新媒体联盟创始人。

奔驰维权事件:汽车消费还有多少潜规则?

最近火爆一时的“66万西安奔驰漏油事件”已达成和解协议,根据女车主家属称,和解协议包括更换同款新车、退金融服务费、支付交通补偿费一万元、邀请到德国参观工厂、补办农历生日等。然而,根据部分网友揣测:奔驰或许会通过“补过生日”的方式偷偷给她塞200万“封口”,不出意料,此事遭到女车主坚决否认。

另有媒体报道,本次奔驰维权事件也被部分人效仿,例如4月17日,甘肃兰州之星奔驰4S店内,一名女子坐在展车引擎盖上与4S店客服人员理论。可以说是西安维权事件的“无脑”复制,从网友反馈来看,有鼓励打气、夸奖其干得漂亮的,也有人调侃称“维权能有点创新吗?不能老来这个”。

奔驰维权事件:汽车消费还有多少潜规则?

如此说来,西安奔驰维权事件可能只是个开始,一众吃瓜群众还希望奔驰能被挖出更多的瓜。

一、复盘整个奔驰事件,至少有如下几个“爆点”

一个社会热点的形成需要多重条件的共同作用,而复盘整个奔驰事件,我们注意到,如下几个“爆点”可能是热点形成的关键。

1.奔驰女车主选择了相对“文明”的维权方式

以往针对汽车产品的维权,常见方法有两种,第一是媒体曝光;第二是堵门拉横幅。但这两种方式均会激化车主与4S店之间的矛盾,导致双方很难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

西安的奔驰女车主采用坐在机盖上说理的方式进行维权,是一种相对冷静、理智的维权方式,这就比较麻烦了,以理服人就如同打太极一般,4S无法正面硬刚。

2.奔驰女车主“有意”透露了太多大家感兴趣的点

在奔驰女车主义正言辞的“维权演说”中,透露了太多大家感兴趣的点,而且,奔驰车主似乎也做过充分准备,有意的去“带节奏”,例如她是一个研究生,但觉得这次奔驰4S做得太过分,让她十几年的教育“奇耻大辱”,用高学历来怼奔驰,是不是挺高明?

再者,奔驰车主提到之前试图通过其他方式维权,均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不得已才采用这种“比较丢人”的维权方式。这一点又让人感到同情和无辜,尤其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情况下,作为4S店的工作人员,只要不是“铁石心肠”,势必也会“感同身受”。可以说这张“情感牌”打得很好。

第三,奔驰车主详细讲解了事件始末,最关键的,车还没开出4S店就漏油,这种情况下只更换发动机是让人无法容忍的。针对发动机漏油的事儿,又可以引发诸多层面的讨论,例如这车是否是问题车?4S店有没有动过手脚?奔驰发动机漏油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等等。

3.以短视频为内容形式,以社交平台为阵地,各路媒体火力助攻

虽然传统媒体没介入,但这次奔驰维权事件很好的利用了短视频直接、干练、易传播的优势,并以社交平台为阵地进行宣传,其他各路媒体,包括自媒体再形成火力助攻之势,让事件在传播的过程中层层深化。

这也是近年来社会热点普遍的传播形式。尤其是大量自媒体的出现,可以从更宽泛的角度去解读事件,不像传统媒体那么拘束呆板。总的来说,自媒体在挖瓜方面更胜一筹,这也正符合吃瓜群众的意愿。

二、奔驰方面在这次事件中,犯了哪些低级错误?

事情闹得满城风雨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已不是双方所能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奔驰方面所遭遇的损失,显然远远大于66万。那么问题来了,奔驰在这次事件中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导致极小的损失酿成大的品牌灾难?

1.奔驰方面低估了女车主的维权决心

首先就是奔驰低估了女车主的维权决心,类似的事情应该不止一次,奔驰4S店或许认为,车主是弱势群体,即便4S给出不合理的条件,对方也会接受,或者被“拖字诀”搞定。但实际上,奔驰女车主不仅不卑不亢,而且维权也是非常讲策略的。

2.奔驰方面低估了网络传播的威力

在这次热点事件中,先是视频通过微信、微博以及其他APP进行传播,然后再是传统媒体跟进。如此说来,奔驰方面显然是低估了网络传播的威力。

有两个原因会导致这种情况:第一,奔驰方面应该很少采用新媒体来进行营销推广,所以,在潜意识里,他们认为权威的传统媒体才是营销推广的主阵地,从而忽略了新媒体的威力;第二,奔驰方面对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过于自信,认为按照普通的危机公关手段可以消除掉事件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但事实证明,奔驰方面误判了形势。

3.奔驰方面低估了网友的吐槽力量

还有一点,奔驰方面低估了网友的吐槽力量。维权视频一出,不仅各路媒体纷纷动了起来,网友也纷纷吐槽奔驰的各类问题。正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网友的这一波神操作,大瓜都被挖出来了,段子手也借题发挥,奔驰疲于应对。

4.奔驰方面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如果是退车或者换车,奔驰方面所承担的损失根本不会超过66万,相比品牌和口碑的损失也只是九牛一毛。但是奔驰方面偏偏没有诚意去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是以强势的态度来应对客户投诉。这就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导致其品牌和产品产生更多疑点,这一点我们结合女车主的视频内容便可一清二楚。

5.奔驰方面没有预料到竞争对手会补刀

奔驰在豪华品牌中首屈一指,对其他品牌形成不同程度的压制。话说“奔驰出事,普天同庆”,其他竞争对手也来蹭热度,出了各种宣传海报。在这波汽车厂商的集中营销中,奔驰成为垫背的,其他厂商可谓占尽便宜。

三、汽车维权难是普遍现象,奔驰事件揭开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其实汽车维权在当今这个年代,已经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实际上,之前央视也曝光过一些车型的问题,但风头一过,基本又没事儿了。这是为何?

1.中国汽车市场仍不够理性

首先,中国的汽车市场即便发展到今天,也仍然不够理性。比如对BBA这类豪华品牌的盲目追捧就非常不理性。

对豪华品牌的盲目追捧,主要来源于其品牌吸引力所带来的一种“虚荣心”,认为开奔驰宝马奥迪比普通品牌更有面子。这一点是人之常情,而也正是这类心理,才导致汽车厂商和4S店敢于乱来,因为你不买,有的是人买。

而对汽车潜在故障估计不足,则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例如不经常上汽车论坛,对论坛网友反馈的问题一无所知;又比如没有汽车常识,不懂得发动机变速箱出现问题可能造成的危害;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认为出了毛病花钱修就行,根本不在乎。

2.大量水军影响导致用户误判

现在很多汽车厂商在宣传推广方面是很舍得下本的,除了通过传统媒体打广告,汽车网站推测评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在汽车论坛以及其他第三方开放平台上,大量水军充斥,传递不真实的用车体验和用户反馈,导致用户误判。

这些水军的特性是,他们往往会发布一些貌似真实的用车贴或是用户体验,导致潜在的购车者无法真实获得信息。实际上,这类问题如今不仅是普遍,甚至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了。

厂商为何热衷请水军?除了有成本方面的考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水军帮助厂商引导舆论不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有水军当挡箭牌,厂商风险更小。

3.汽车厂商很多行为游走在法律红线边缘

这次奔驰事件还带出了很多问题,例如厂商所收取的金融服务费、装潢费等等,是否合理合法?网上甚至传出宝马挨个退费的事儿,这侧面说明,汽车厂商可能有很多行为游走在法律红线边缘,而为了避免这次热点事件带来更大的影响,厂商已经主动开始“灭火”。

那么厂商这些行为到底应当如何看待呢?我认为,对于一些隐性收费,消费者是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的,毕竟4S店有很多方式来证明这些服务费的合理性,而且4S店也不存在强行消费的情况,毕竟是否贷款,是否装潢,消费者有很大余地选择。

4.整个汽车消费仍然存在大量潜规则

最后一点,整个汽车消费仍然存在巨大的不透明的现象。汽车不是一般产品,买了车以后要定时保养,出了问题也要维修。而在这些环节中,4S如果动手脚,消费者利益会受损,而且很难搜集证据,要想维权成功基本不可能。比如某豪华品牌的黑名单事件,除了进行舆论谴责之外,我发现很难通过诉诸法律来根除这类问题。又比如某些4S店在维修的过程中,以次充好,用旧配件代替新配件,赚取高额暴利,对一般用户而言,很难发觉。

对于这种情况,厂商是如何应对的呢?按道理上讲,厂商应该约束4S的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两者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只要4S不是太过分,不造成太大的影响,厂商是不会出面的,以前有的人维权被厂商和4S踢皮球就是一个道理。不仅如此,部分厂商还故意在车的质量上做文章,让车出保以后毛病百出,通过后期维护赚取高额利润。实际上,这些都是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潜规则。

虽然这次奔驰事件“圆满”落幕,但它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随着越来越多人争相效仿,我相信好戏才刚开始。

奔驰维权事件:汽车消费还有多少潜规则?

继《网红经济》《超级网红IP》《引爆独角兽》火爆网络多次印刷,成为新媒体畅销书后,袁国宝最新作品集《拼多多拼什么》《抖音营销》也即将与读者见面。其中,在京东自营、天猫和当当均可购买《引爆独角兽》等面世书籍,点击下角“阅读原文”可直接链接到京东自营购书页面。

奔驰维权事件:汽车消费还有多少潜规则?奔驰维权事件:汽车消费还有多少潜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事件   漏油   水军   热点   这一点   西安   威力   车主   传统媒体   潜规则   厂商   方式   网友   媒体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