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科技冲刺“视觉AI第一股”

本报记者 戈清平

近日,上交所科创板官网发布消息,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获得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这意味着云从科技上市进入倒计时。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代表云从科技上市十拿九稳。在此之前,其上市申请有过被中止审核的一幕。放眼整个“视觉AI四小龙”,旷视科技和商汤科技的上市还在路上,而依图科技则干脆撤销了上市申请。云从科技能否成为“视觉AI第一股”?视觉AI企业上市之路为何如此艰难?引发业界思考。

IPO申请获审议通过

根据科创板官网披露的信息,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在7月20日召开了今年第48次审议会议,审议通过云从科技IPO申请,认为其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按照科创板上市流程,云从科技上市申请获批后,只剩下提交注册和公布注册结果,然后就可以询价路演、定价等,最后敲钟上市。对于具体上市时间,云从科技相关人士回复:“一切以上交所公告为准。”

云从科技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主要产品及服务按照提供交付内容和业务模式,可划分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其中,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是指通过对云—边—端一体的设备、AI应用和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从设备接入、感知、存储、计算、理解到决策的操作系统底层系统平台。主要产品有人脸识别服务软件、Facego人脸识别引擎、集成生物识别系统、人脸识别SDK、人脸大数据平台等。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指基于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其应用产品、AIoT硬件设备等,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4个领域提供的综合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智能安防一体机、红外双目活体安全模组、智慧通关一体机/闸机、刷脸支付盒子、刷脸自助购物机等。

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上市拟融资37.5亿元,计划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投资8.1亿元、向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投资8.3亿元、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投资14.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6.9亿元。

冲刺“视觉AI第一股”

纵观“视觉AI四小龙”,云从科技并非第一家提出上市的视觉AI企业,甚至处于落后位置。但“视觉AI四小龙”上市之路都非平坦。

“视觉AI四小龙”中,最先发起上市申请的是依图科技。上交所于2020年11月4日受理其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并按照规定进行了审核。

不过,依图科技于今年3月11日被中止IPO审核,原因是发行人和保荐机构需要较长时间落实规则和监管的核查等要求。今年6月,依图科技和保荐人国泰君安分别提交申请撤回相关申请文件。至此,依图科技上市之路终止。

而云从科技是在2020年12月3日被上交所受理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并按照规定进行了审核。今年的3月31日,云从科技因财务资料过期,上市申请也被中止审核。直到今年6月,云从科技才完成财务资料更新,上交所恢复其上市审核。

另一家企业旷视科技,其科创板上市申请在今年3月获得受理,公司拟募资60.18亿元,不过至今没有进展。

近日,商汤科技发布了以“A+H”的形式上市的消息,预计最快将于8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据悉,商汤科技极有可能会先在港交所IPO后,继续推进科创板的挂牌上市。

“从目前整个‘视觉AI四小龙’的上市进程来看,云从科技的上市节奏相对更快更顺利。”业内人士表示,云从科技或从落后位置抢先成为“视觉AI第一股”。

上市之路为何如此难?

视觉AI企业上市之路为何如此艰难?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AI企业本身投入周期长,盈利回报慢,而这些企业基本面欠佳,业绩不好,市场空间并未打开。”

云从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4.8亿元、8.1亿元、7.5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1.5亿元、4.5亿元、5.8亿元,占各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0.61%、56.25%和76.59%,相应净亏损1.8亿元、17.1亿元、6.9亿元。

对于目前亏损的局面,云从科技的招股书如此表述: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激烈,如果公司未来一定期间,主要产品价格下降、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且研发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人工智能行业政策出现不利影响、下游行业需求显著放缓等不利情况,公司将面临短期无法盈利,未弥补亏损存在持续扩大的风险。

旷视科技的招股书显示,其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6780万元、3.13亿元、14.27亿元和9.49亿元,3年半的时间里亏损96.53亿元。

此外,在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方面,这些企业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如何衡量AI企业的商业落地是否成功?谦询智库合伙人龚斌表示,某个公司在某个领域或行业里实现了AI技术的落地,那么它的产品及服务一定是能够在生产环境交付的,能规模化复用,并且对企业客户有实际的降本增效作用,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或科研层面。

针对AI技术的商业落地问题,旷视科技的招股书称,目前公司已构建起软硬一体化产品体系,它并不是简单的“软件+硬件”叠加概念,而是强调“软件+硬件”的协同设计和联合优化。更为重要的是,软硬一体化产品体系渗透了各主营业务板块。

“虽然视觉AI这一赛道的总体政策趋好,但局部地区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对视觉AI企业的一个重大考验。”业内人士表示。

此前,天津出台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明确禁止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生物识别系统;南京也发布消息,要拆除人脸识别系统。在这样的严政策监管下,以人脸识别系统为主要方向的AI视觉企业面临较大困难。

“放眼整个AI视觉领域,不仅存在‘视觉AI四小龙’,还有海康威视等视觉设备厂商,这些视觉设备厂商也面临着对产品进行人工智能赋能转型的挑战。同时,该市场还存在不少传统巨头内部组建的自研团队。如何寻找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和空间,以及挖掘更深层次的行业需求,需要这些人工智能公司进行更多的思考。”张孝荣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科技   商汤   视觉   人工智能   软硬   人机   操作系统   解决方案   智慧   领域   设备   行业   产品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