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易购,拐点已至



苏宁易购,拐点已至

作者:尘埃

编辑:原野




“如果你不忙着求生,你就在忙着求死”。


乔布斯曾经引用约翰迪伦的这句话,解释自己为何要一直保持创新,推动前进。


这句话,曾经也激励无数家公司拥抱挑战,战胜困境。如今,这个命题落到了苏宁易购的头上。


7月5日晚间,苏宁易购发布公告,公司88亿混改方案落地,江苏国资再度入局,还带了阿里、小米、海尔、美的、TCL等产业投资方一起参与,共同组成江苏新新零售基金二期,出资88.3亿人民币,获得苏宁易购16.96%股权。


7月6日,苏宁易购股价应声而涨,开盘价6.15元/股,较此前停牌5.59元的股价直接拉了个涨停板,7月7日股价再度大幅上涨。


拐点,已然到来。


此前,苏宁易购一度陷于资金链紧张传闻,股价随之下行,公司也转向瘦身,聚焦零售主业。


这条路上,苏宁易购并不孤单。它吸引了多家战投持续加码。


得道多助,大概是对苏宁易购眼下局面的最佳解释。而具体理解则需要观察两个层面:它从哪里来,为何得道?拐点之后,它又将走向何方?




01

坚持



资本选择用钱投票,原因只有一个:相信。


当然,资本局里不会有凭白无故的信任。苏宁易购的投资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过去三十年对零售的专注。


苏宁创建于1990年12月,早年叫苏宁电器,一度更名为苏宁云商,2018年更名为苏宁易购,并沿用至今。


名字变换之下,也暗含着苏宁几段发展史。基本以十年为一个节点,苏宁经历过几场迭代:


第一个十年,从南京江海路一家200平米的空调店,变成了南京核心商圈新街口的苏宁电器,所售商品,也从单一的空调,变成了综合电器;


苏宁易购,拐点已至


第二个十年,从南京出圈,成为家电零售市场的头部玩家;


第三个十年,苏宁从传统零售商,升级为以零售为主营业务的互联网零售商。


在第三个十年的尾声,意识到问题的苏宁易购决定调头。今年年初,张近东提出要聚焦主航道,回归零售主战场,全面升级为智慧型零售服务商。对于不在主赛道的业务,“该关的关,该砍的砍”。


这场改革在三年前已现端倪。2018年1月15日,苏宁云商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将更名为“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也将随之更名为“苏宁易购”——显然,这个名字更能突出零售。


三十年迭代之中,商业形态不断变化,但“零售”的关键词,苏宁始终没有丢下。这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用来御敌的护城河。


时至今日,家电零售老大的身份,依然是它在经历阶段性挑战时,获取资本信任的重要底气。


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中国家电行业上半年度报告》显示,第一名苏宁占据23.9%的家电市场份额,第二名京东占据17.2%的份额,第三名天猫占据10.3%的市场份额。




02

上天入地



智慧型零售服务商,是苏宁易购对未来十年的自我定义。


从零售商到零售服务商,看似差别不大,背后内容千差万别。


零售是自己售卖,无论是通过线下门店、线上网店,都是要自己开店、装修、选品、运营、发货,简而言之,需要的是卖货能力。


零售服务商,则是服务于零售周边服务、运筹、联动的第三方,核心是赋能,需要发挥自己在供应链、物流、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帮助零售商提升业务,简而言之,需要的是综合服务能力。


上天,入地,这两项能力,或许构建了苏宁易购的转型底气。


上天,指的是苏宁零售云。


苏宁易购,拐点已至


它不像阿里云、腾讯云主攻互联网大数据,而是通过一套完整的S2B2C解决方案系统,直接打通供需两端。零售商无需进货、无需运送,接入云端,就能使用苏宁的供应链、技术、物流、金融、运营等资源。


这朵“云”很轻。对于门店而言,开店成本大大降低;对于苏宁易购而言,无需承担自营店的高额成本,就能收获大量零售网点。


截止到2021年第一个季度,全国接入零售云的开店数量已经突破9000家,直接带动就业超过50000人,规模逾百亿。


新模式落到具体的个人身上,由此产生的新数据,似乎更有力量。


张近东创立苏宁的时候,店铺面积只有200平,能卖的空调也就几十个SKU。


但如今,任何一个加盟苏宁零售云的店主,门店主营商品,都可以迅速从200个SKU扩充至17000个,线上,还可以共享苏宁的700万个SKU。


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一家普通门店完成零售云改造后,订单量可提升4倍,资金周转提升5-6倍,平均收入达到30万以上。


常州横山桥镇家电家居融合店老板刘宁波,就是零售云的受益者。当地家电和家居向来不放在一起,尤其家居,都产自无品牌、成本低的小作坊。刘宁波接入苏宁零售云后,投入6万元,将闲置的2楼改造成了家居店,开业期间销售额就达到20万元,当月同时带动家电销售超40万。


零售云家电家居的模块化组合,让刘宁波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也符合张近东在2019年8月对零售云加盟商的鼓励:


“你们将来一定会超过我,你们的创业条件更好,未来一定比张近东强”。


事实上,零售云之所以能实现快速裂变,离不开苏宁易购的充分下沉,也就是“入地”。


早在2019年,苏宁易购就宣布了“苏宁乡村振兴’521’计划”,计划未来十年要在乡村地区布局5000个苏宁村、2000个县级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十万家苏宁零售云门店。根据苏宁易购的规划,它要把商品与服务下沉到县镇级市场,还要带动下沉市场,尤其农村商品的品质上行。


苏宁易购,拐点已至


黑龙江绥化市庆安县梁家窝棚屯原本是个普通的偏远村落,盛产优质东北大米,但在外面毫无名气,只能低价卖给粮站或者进村收米的贩子。


改变发生在2019年3月,一个叫梁兴晟的90后年轻人,回乡创业卖大米,先后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店,都因为知名度不够,销量不佳。后来,他加入了苏宁的扶持名单,半年内,其自创的“亿米多”品牌大米,仅在11月1日这一天,就卖出了2万多袋,单日销售额达到216万。


数据背后,是苏宁易购在下沉市场帮助用户进行的互联网改造:水稻收割、晾晒后,立即进入仓库进行加工、包装,贴牌,然后通过门口的天天快递货车,将十几种不同规格的大米发往不同城市。除了网店销售,还可以进入数千家苏宁小店、苏宁零售云等线下店铺售卖。


这些故事,如今都还在继续。




03

支撑



供应链对于零售业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


支撑起苏宁易购“上天入地”模式的,依然是它在过去三十年里建立起来的供应链。


上游,苏宁易购通过6亿会员用户大数据,打造C2M智能制造产业集团,以需求牵动制造形成大量数字化订单,并同上千家品牌商建立柔性生产的合作机制。


下游,苏宁易购通过AI人工智能挖掘用户需求,引领上游生产制造,让产品与服务个性、智能化,达到千人千面的效果。


在成熟的城市零售市场,苏宁易购选择了新玩法:收购已有传统零售行业的强者,然后对其进行互联网和供应链的改造。


2019年9月底,苏宁易购完成了对家乐福中国80%股份收购,随后立即开启涵盖数字化改造、场景融合、门店拓展、到家服务、供应链开放等五个方面的“五大升级战略”。


苏宁易购,拐点已至


改造之后,2021年618期间,苏宁家乐福到家业务增长翻倍,“福社圈”用户增长超50%,家乐福小程序订单量增长102%。


值得注意的是,苏宁易购的零售服务商并非单点作战,而是所有部分都有机联合。


比如在为家乐福拓展生鲜的过程中,苏宁易购大力发展基地直采,2021年,它将在宁夏、山东、新疆等地建设超过50个直采基地。


这些基地,都可以成为大力发展“苏宁村”的阵地,直采回来的商品,也可通过苏宁零售云发售,与上文中的下沉与上云策略相互联动。


做好一个零售单点容易,但要做好零售服务,实现不同零售细分行业之间的整合和联动,还是需要深耕细作的。


苏宁易购现在手里有两张牌:一张,是多年以来在供应链、仓储、物流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一张,是今年闯荡互联网积累的经验,以及跌跟头之后的教训——从长远看来,后者或许更有价值。不管是之于企业还是个人,过度的一帆风顺,并非好事。巨大的危机,往往就暗藏在骄傲自满之中。


护城河还在,苏宁易购就有创造新故事的底气,有盈利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开拓空间。


当下,是苏宁第四个十年的开头,也是新的命运拐点。众多战投已经用真金白银,为它备上了弹药。


今年第一季度,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的苏宁易购,已经交了第一份成绩单。


首先是盈利了。大刀阔斧砍掉亏损业务之后,苏宁易购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40.0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4.56亿元,同比增长182.80%,扭亏为盈。


其次,主营业务融资顺畅了。4月12日,苏宁易购零售云完成A轮融资,零售主赛道上的零售云、家乐福中国以后都存在独立上市可能。


最后,增长快了。一季度零售云新开店面584家,销售规模同比增长了69%。


调整之后的苏宁易购,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更加理性、成熟的阶段,瘦了,但更强了。


零售行业永远不缺新故事,拥抱了拐点的苏宁易购,依然值得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拐点   近东   单点   家乐福   上天入地   家电   家居   南京   零售商   底气   股价   服务商   大米   业务   商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