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中医把脉这回事:脉诊的意义——定性、定位、定量、定势

导读:我们都知道,在中医师这里看病,把脉这个步骤一般少不了,脉诊对于疾病诊断的意义何在?学习一下李士懋先生的经验!

脉诊,首先用于疾病的诊断。脉诊乃四诊之一,是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转归及预后的重要依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

讲讲中医把脉这回事:脉诊的意义——定性、定位、定量、定势

或问,自古以来,四诊依其诊断价值来排列,当依次为望、闻、问、切,而笔者认为脉诊起着决定性作用,岂不有违古训?不可否认,确与传统观点有差别。

笔者认为,望闻问切是四诊在诊断过程中运用的顺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后排列。

医者看病,总是先望病人之神色形态,阅其气息音声,问其所苦,再诊其脉,以明确诊断。若论四诊的重要性,当以切诊为先。因为切诊对一个完整诊断的四个要素的判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的一个完整诊断,要有四个要素:一是病性,二是病位,三是程度,四是病势。

这四个要素可概括为“四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定势

如患者喘息,性质为热病位在肺热势较重,诊断就是“肺热壅盛”。

而病势如何体现呢?

热盛可伤津耗气,热盛可内传心包,可下传阳明,可烁液成痰等,要据脉明其病势,截断扭转,先安未受邪之地,防其传变。

若越治越坏,主客观不符,虽然诊断是完整的,但未必是正确的。在明确诊断的这四个要素中,脉诊一般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0 1

定 性

关于疾病性质的判断,主要依据脉来判断,这在我国古代经典医籍中有很多记载。

例如,《伤寒论》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突出以脉为据。

《金匮》肺痿病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金匮》疟病篇:“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类似的记载,在经典医籍及历代文献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据笔者50余年临床实践,对此有深切的体会,而且对脉诊也愈来愈倚重。

疾病的性质,无非是寒热虚实,都可以在脉象上得到反映。反过来,可根据脉象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就一般规律而育,证实脉实,证虚脉虚,热则脉数,寒则脉迟,这就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

尤其对一些危重、复杂的病人,或症状很少,缺少足够辨证依据的病人,或症状特多,令人无从着手的病人,都要依据脉诊来判断。

0 2

定 位

如寸部脉象有改变,又出现心经的症状,则可判断病位在心;若出现肺经的症状,则可判断病位在肺。余皆仿此类推。

但有些病人,症状在上而病位在下,或症状在下而病位在上,这就更须依赖脉诊进行判断。

如一人后头痛四日,别无他症。随诊的实习学生以为外感,予辛凉解表剂。余诊其脉尺浮,此为相火旺,淫于膀胱经,沿经上灼而后头痛,用知柏地黄丸而愈。

对于脉诊的脏腑分布,小议如下:

一种说法是,浮取以候心肺,中以候脾胃,沉以候肝肾,这种说法,临床不适用。

如病人喘而寸脉沉数,当知肺中蕴热,迫肺上逆而作喘。此证非于脉之浮候察得,而是于沉候诊知,何以言心肺之疾独于浮候诊之?

还有一种说法,以寸尺内外分候脏腑。寸口乃区区之地,细如麦杆,再过细地分为内外上下,难于掌握,且近于玄虚,临床也不这样用。

关于腑的分配,胆在左关,胃在右关,膀胱在尺,诸家意见比较一致。大小肠的分布,分歧就比较大,约有三种意见,各执己见,令学者莫衷一是。

脏腑的分部,不宜过于机械刻板,不仅玄虚,也不适用。

至于判断属何脏何腑的病变,要结合该脏腑及其经络所表现的症状,综合分析判断。

如寸数,症状咳嗽,寸数为上焦有热,上焦之热究竟在心、在肺、在胸、在头,尚不能单凭脉以断;察知病人咳嗽,咳嗽乃肺的症状,结合寸数,可断为肺热。

考之于《脉经》,即以寸关尺分主三焦,而没有机械地将寸关尺与脏腑硬行搭配。

《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曰:“寸主射(《增韵》:‘指物而取曰射。’‘射’引申为‘候’)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此句《备急千金要方》作‘头及皮毛竟手上部’。竟,作‘终’解)。关主射中焦,腹及胃。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这种定位的方法,简单、实用、确切,没有故弄玄虚或呆板、繁琐的弊端。

0 3

定 量

关于疾病轻重程度,这是个既模糊又确切的概念。说它模糊,是因为难以量化;说它确切,是指医者必须明确病情的轻重,以利处方用药。

如肺热用石膏,究竟是用50g,还是10g,不明确病情的轻重,无法确定适当的药物及用量。

病重药轻不成,病轻药重也不成。疾病的轻重程度,也可以从脉上来判断。如脉数有热,越数实有力,热就越重,而数轻则热轻。

0 4

定 势

关于病势的判断,主要依据脉诊判断。

所谓病势,即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逐渐好转;二是邪正相持;三是恶化,病情加重、传变,直至死亡。

疾病不是静止的,有着性质、病位、程度的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决定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首先,在疾病过程中,病因是不断变化的。

例如,外感病中,开始因感受寒邪,寒邪蕴久化热,热邪又可伤阴化燥,由寒到热、到燥的改变,是由于病因的改变,病的性质亦随之而变。

这些改变,主要依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脉紧为寒,待寒邪化热,脉则转变为浮洪数,待伤阴化燥,脉又转为细数。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养生图文信息,特别是当涉及食疗、药品、配方、针灸技术等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非专业人士请勿随意使用!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切诊   病势   脉象   外感   玄虚   寒热   脏腑   定势   轻重   定量   病情   要素   症状   病人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