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唯一在世儿子:美国国籍不会汉语,64岁首回国完成父亲遗愿

2001年,著名爱国将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逝世,享年101岁。张学良及其家族,在中国革命史上必然是有一席之地的,他本人更是一位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的名人。

但是在其后代中,张学良的四个儿子中有三个先他而去,如今唯一在世的儿子张闾琳正在美国定居。令人诧异的是,张闾琳已经不会说汉语,且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

1994年,64岁的张闾琳第一次回到祖国,替父亲完成了最后的遗愿。

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之中,张闾琳所拥有的是什么样的人生呢?如今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极其坎坷的父母爱情

1927年春,南方的北伐如火如荼,国共两党走到了对抗的边缘,但这一切与北方的平静祥和产生了鲜明对比。以北京为核心的北洋政府依旧夜夜笙歌,名流雅士依旧往来不绝。

正是在这个春天,天津的蔡公馆里举办了一场高端舞会,原本这是一场非常普通的舞会,却没想到让两个人一见钟情,他们分别是少帅张学良和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

当时的赵一荻仅有16岁,正是青春懵懂的年纪,而张学良也是玉树临风,但却已经有了原配夫人于凤至。

在出身家世上,张学良与赵一荻可以算是门当户对。张学良的家世自不必多说,赵一荻的父亲则是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要职的赵庆华。

自从舞会一见,张学良与赵一荻便彼此深深吸引,此后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短短一年之后,张学良竟想将赵一荻带回沈阳同居。

不过这件事并不顺利,其阻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其二则是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

按照家庭出身来说,其实赵庆华非常希望女儿和张学良在一起,但是出于赵家的脸面,他不能容忍赵一荻做张学良的小老婆。

但是奈何赵一荻已经死心塌地的爱上了张学良,并坚持要和他一起去东北。结果赵庆华一怒之下,在天津《大公报》上刊登了与赵一荻断绝关系的声明。

如此一来,赵一荻就只能跟着张学良走了,不过在她面前还有同样怒火中烧的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

于凤至的出身或许并不如赵一荻好,但也没有差到哪去。

于凤至的父亲与张作霖是拜把兄弟,两家的关系历来都非常好,而且于凤至嫁到张家后,全家人都对她十分喜爱,不舍得让她受一点委屈。同时于凤至为人聪慧贤良,帮助张家在东北积攒了不少好名声。

更关键的是,于凤至过门的这些年里,已经为张家生下了三子一女,这不仅巩固了她在张家的地位,全家人更是对她喜爱有加。

当于凤至听说张学良打算带赵一荻回家时,心中自然是非常不悦的,而张学良也不敢得罪自己的原配。最后张学良采取了个折中的办法,将赵一荻暂时安置在沈阳另外的一处住所内,自己则在此与之同居,同时寻找时机规劝于凤至同意赵一荻进家门。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29年。这一年赵一荻怀孕并生下了张学良的第四个儿子张闾琳,当时都讲究“母凭子贵”,因为张闾琳的降生,于凤至终于承认了赵一荻,虽然没有让她正式过门,但也同意让他们母子住进大元帅府。

只是可惜,张闾琳的童年还没有过完,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颠沛流离的寄养岁月

于凤至对赵一荻始终是无法彻底接纳的,张闾琳出生后不久就和母亲赵一荻一起搬到香港居住,从此赵一荻便很少陪在张学良的身边。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眼看东北全境沦丧却无能为力,不禁心生愤懑,对蒋介石也越来越不满。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联合发动了“西安事变”,打算逼蒋抗日。

最终,在共产党的积极斡旋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在构建抗日统一战线的角度上看,张学良可谓是功不可没。

但是蒋介石心胸狭隘,凡事讲究睚眦必报,在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后,便被蒋介石扣押囚禁。

对于张学良的遭遇,赵一荻心急如焚,于凤至也同样忧心忡忡。但当时蒋介石是铁了心的要困住张学良,完全不理会各方的求情,最后也只是同意让于凤至到张学良身边去陪他。

而另一方面,赵一荻又何尝不想陪在张学良的身边呢?她带着张闾琳准备前往南京,但不巧的是抗战已经全面爆发,无奈之下她和张闾琳只能暂时居住在香港。

赵一荻母子在香港一住就是三年,而这三年里赵一荻除了对张学良望眼欲穿外,也没有忽视对儿子的培养。

他们母子刚到香港的时候,张闾琳刚好到了入学的年纪,赵一荻便将其送到一所高级学校就读。在这里,张闾琳刻苦学习英语,没想到三年下来,他竟可以和外国人使用英语流利对话。

1940年,赵一荻听说张学良被转移到了贵州,她的心里更加焦急,思索良久后便决定回到张学良的身边。但当时内地正在被日寇侵略,如果带上儿子张闾琳,恐怕难以保证他的安全。

万般无奈之下,赵一荻只能将张闾琳托付给张学良曾经的军需官、外国人伊雅格和他的妻子。从赵一荻踏上回到内地的这一刻,便标志着张闾琳颠沛流离的寄养生活的开始。

伊雅格很早就来到了中国,在东北的时候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军需官,他为人谦和,博学多才,张学良与其一见如故,很快两人就成为了好朋友。而当时他和他的妻子正好在香港,赵一荻知道后便将张闾琳托付给了他们。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伊雅格夫妇带着张闾琳不断辗转,他们先是乘船返回了英国,可当时英国本土也经常遭到德国的轰炸,他们只能再次转移,最后竟横穿大西洋和整个美国,来到了美国旧金山定居。

来到旧金山之后,张闾琳的生活才最终安定下来。

替父回国终完成遗愿

事实上伊雅格夫妇也不知道要照顾张闾琳多久,但感念于和张学良的友情,他们视张闾琳为己出,再加上张闾琳聪明好学,早已经掌握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他们相处起来也是非常愉快。

等他们到达旧金山时,张闾琳已经到了该上中学的年纪,伊雅格也不遗余力的帮助张闾琳入学。

话分两头,赵一荻辗转抵达内地后,终于费尽周折的见到了张学良,但随即便被一同软禁起来,从此便与儿子彻底失去了联系。

直到1952年,已经23岁的张闾琳已经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正在向更高的学位冲击,这时他才得到了父母的消息。而此时的张闾琳,因为长期生活在英语的环境中,他已经完全忘记了汉语怎么说以及汉字怎么写。

不过美国毕竟是教育非常发达的国度,张闾琳在这里受到了精英式的教育,伊雅格更是不断资助张闾琳进一步深造,仿佛培养的是自己的孩子一般。

1956年,得到台湾的批准之后,张闾琳终于来到台湾并见到了阔别15年之久的母亲,以及那位印象已经十分模糊的父亲。

而此时世事沧桑,张学良与于凤至所生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和三子都已经去世,二子则在早年间遭遇车祸变成了植物人,而且最近身体也不好,随时有去世的危险,张闾琳可以说已经成为张学良唯一健在的儿子。

这次的相聚非常短暂,短短几天后张闾琳就回到了美国继续学业。但经此之后,张闾琳与父母的书信往来就逐渐频繁。

张闾琳长大之后的人生远比童年时要精彩。

他在加州大学读书时,结识了军阀陈济棠的女儿陈淑珍,两人一见钟情,而且也算是门当户对,故而很快就在美国结婚,并且于1962年生下了长子张居信,1967年又生下次子张居仰。

作为张学良的孙辈,兄弟俩继承了父亲聪明好学的基因,皆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尤其是弟弟张居仰,被誉为张家的“神通”。而张闾琳也在毕业之后,成功进入了美国太空署,成为了一名航空航天专家。

为了弥补中国文化在自己身上的缺失,张闾琳鼓励两个儿子多交华人朋友,甚至到中国留学,重点则是学习汉语。两个孩子也非常听话,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可以说是张闾琳的数倍。

90年代,张学良终于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他与赵一荻前往美国,与儿孙共聚天伦之乐。但张学良晚年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回大陆看看。

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张闾琳于1994年回到内地,并到张学良的故乡多住了几天。

2001年张学良谢世后,张闾琳更是加快了回国内的频率,几乎每年都要回来。这不仅是张学良的遗愿,更是张闾琳对叶落归根的渴望。

如今张闾琳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虽然身体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但却已经不再适合长途旅行,于是便只能派自己的儿子每年回到老家,为祖先祭拜。

张闾琳虽然旅美八十多年,但他却从未否认过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尽管他已经不会说汉语,但他依然值得所有人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汉语   美国   北洋   旧金山   生下   岁首   儿子   父亲   原配   颠沛流离   遗愿   国籍   蒋介石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