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往事-渣滓洞白公馆

当革命已成往事,红色记忆将永存。

一本书,一种精神,二座监狱,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却永不湮灭。

这本书叫《红岩》,这种精神叫做红岩精神,监狱叫渣滓洞和白公馆。

这里是著名的革命教育基地,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是一来到歌乐山下,却能感受到沉重和肃穆。

歌乐山有两座监狱,一个叫渣滓洞,一个叫白公馆。

渣滓洞全名“渣滓洞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形隐蔽。1938年起,渣滓洞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改造成秘密监狱,这里是国民党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集中营。

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两间平房作女牢。这里面积很小,没有《红岩》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宽阔。几百号人被关押在这里,可以想象环境的恶劣。

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特务们特意在渣滓洞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等标语。

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和刑讯室。这里的刑具是复制的,不过和真的也没什么两样。房间很干净很亮堂。完全没有刑房的恐怖,毕竟这里已经仅供参观。

这是拥挤和狭小的牢房。灰尘铺满了整个房间,也许是为了再现当年的旧貌,这里也就未作打扫。

渣滓洞关押的主要有“六一”大逮捕、“小民革案”、“挺进报案”和上下川东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人员,关人最多时达300余人。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等烈士曾在此关押过。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特务纵火焚烧了渣滓洞,仅逃出15位被囚禁的革命者,其余皆不幸牺牲。

在这个挂满烈士遗照的房间里,我们庄严肃立,缅怀。

远观渣滓洞,实实在在的很平凡,和小说里的阴森气氛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往往最黑暗的地方反而最不起眼。

渣滓洞离白公馆2.5公里。

渣滓洞关押的主要是革命大众,白公馆则主要关押政治犯。

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故名。1939 年国民党军统局将此地改建为监狱,1943年中美合作所改为第一监所。监狱背靠歌乐山,四周高墙、电网密布,墙外制高点上有岗亭和碉堡。大门终年紧闭,只有侧面开一小门与外界相通,狱内有牢房20间。

香山别墅是这里正式的名字,在这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旧式别墅里面却是恐怖的监狱。

监狱的大楼比渣滓洞要高大。带有浓厚的民国建筑风格。特别是那个青天白日的党徽格外的刺眼。

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罗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

这是白公馆中的地牢。试想关在这里是什么感觉,什么叫做暗无天日?看久了会让人不寒而栗。

小说《红岩》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也许只有我们来到这里才能深刻体会到烈士们当年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在白公馆中有个著名的烈士遗书——红岩“狱中八条”。这浸透着先烈思想和鲜血的“狱中八条”。时下的意义丝毫不逊于当时,应把它作为培养干部品德和反腐倡廉的的生动教材。

在歌乐山上,除了这两座大监狱,风景倒是很美,青山绿水的所在。只是漫步其中,无数的遗址却会提醒你,这里不是天堂。

这里有很多栩栩如生的塑像,它们是烈士塑像,其实每座塑像后面都是一个遗址,让人触目惊心。

这是杨虎城将军夫妇的塑像。后面是杨虎城一家被关押的公馆以及被杀害的遗址。

罗世文和车耀先烈士的塑像。它们的身后是两位烈士的墓园。

小萝卜头的塑像。塑像的旁边就是他被杀害后掩埋的土坑。

还有很多...

烈士们早已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灵魂还在这里,精神还在这里。

渣滓洞和白公馆已是历史产物,但是这一段红岩往事,将永远留在革命记忆里。

这是一个缅怀先烈的地方,是一个悼念英雄的所在。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觉得我们都需要这一种红岩精神: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屈不挠的奋斗。

我们纪念先烈,我们感受坚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红岩   政治犯   先烈   塑像   特务   烈士   遗址   国民党   监狱   往事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