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条晋北的小众古建线路,三天时间去看隐匿于乡野的传奇!

去看隐匿于晋北乡野的传奇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代表了中华文明历史的精华,而依附于建筑的彩塑、壁画更是我们了解古代艺术的重要媒介。山西省古建筑数量和质量都是全国之首,数量可观的唐宋辽金时期的早期建筑,使我们可以一窥中华文明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

1931年,梁思成林徽因加入了一个研究中国建筑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在1937年抗日战争烽烟即起之时,他们走遍了山西各地,寻找、测绘中国古建筑,为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用三天时间重访那些先生们曾经考察过、以及当时未曾发现的国宝古建筑。欣赏唐宋金时期的建筑、塑像与壁画,感受山西现存早期建筑之精华。

(去看隐匿于晋北乡野的传奇)

这次行程,我们将欣赏到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画和题记,南禅寺中我国最早的寺观彩塑,洪福寺精美绝伦的宋代彩塑,岩山寺精致的金代寺观壁画、公主寺华丽的明代水陆壁画、惠济寺堪称极品的宋塑以及金洞寺宋代转角殿与小木作神龛。

我推荐的行程路径:

第一天:太原→金洞寺→惠济寺→崇福寺→住朔州

第二天:公主寺→岩山寺→阿育王塔→代州文庙→边靖楼→住代县

第三天:佛光寺→延庆寺→南禅寺→洪福寺→太原

这样的线路安排您喜欢吗?如果你也喜欢,快点赞收藏吧!当然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议,欢迎评论区留言哦(大同、浑源、应县会另外出一个三日攻略,敬请关注),具体看点如下:

(金洞寺)

金洞寺:宋代转角殿,精美小木作

金洞寺在忻州城区西北20公里,距离不远,但已很荒凉,山坡上稀稀落落的树,春天正开着花,是仅有的生机。金洞寺虽然不大,宋、明、清建筑汇聚于此,特别是宋代遗构已不多见,值得一来了。不过目前还未对外开放,不售票,能否参观还得看运气。

金洞寺创建于北宋。金洞寺原由上、中、下三个寺院组成,上院金光寺在龙门山腰,中院铁头寺在龙门山洞,三个寺院相距约五华里,可惜上院和中院都已经只剩残垣断壁,就连毁于何时也无从考证了,唯一保存完好的就只有下院金洞寺。

不对称的寺院布局,独栋散布,寺内建筑全部一个朝向,略感神奇。寺院内山门的东西两旁各种有一棵椿树和楸树,寓意“春秋”岁月,绵延不绝吧。中轴线上有山门、过殿、文殊殿三重,过殿旁紧挨着钟楼。过殿与文殊殿之间的平台左右,分别为转角殿和普贤殿。文殊殿两侧则有三教殿和窑洞。

(金洞寺)

金洞寺最有看点的殿是转角殿,据殿内题记判断,最迟于北宋元佑八年修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檐柱低矮,斗栱所占比例极大,梁架结构和铺作具宋代建筑特征。

殿中的二层木构楼阁式神龛,完全依照木构建筑而做,梁架柱枋、铺作檐顶俱全,做工细致,装饰精美,是宋代(也有说是金代)小木作的精品。木阁构件完整,工艺精美,俯仰之间,一琢一画,展现的是中国古建的独特风华。

(金洞寺)

木阁在殿内正中四根金柱内,座底木雕自地坪以上为三层波浪状叠涩,有人称此底座即为《营造法式》中所说的“芙蓉瓣帐座”。 文殊殿建于明嘉靖七年,大殿的斗拱铺作华丽,如意卷头式下昂,龙头式耍头。

殿内现存哼哈二将两幅壁画,具有明代绘画风格。文殊代表智慧,金洞寺现存二殿建造技法巧妙,朝代特征明显,转角遇到,一见倾心。 三教殿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4间,殿内原有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的塑像。三尊教主塑在一起,以三教殿为名。

(惠济寺)

惠济寺:宋代彩塑极品,明代壁画

惠济寺,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练家岗村,太原出发访古的朋友们请一定要来!一个不知名的村中小寺,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居然能看到如此精致的塑像。能做到的也只有山西了吧?

根据慧济寺内明代碑记记载,寺创建于唐,历宋元以来而基址犹存。原有“正殿三楹,南殿三楹,伽蓝庙二楹,东廊三楹,西廊三楹,钟楼一楹,山门三楹。”现唯余山门、文殊殿、观音殿、伽蓝殿、东西配殿和钟楼存焉。

(惠济寺)

其中,文殊殿为慧济寺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单檐歇山顶,虽然主体为明代建筑,但仍宋风犹存。 入寺门后,左侧为明代遗构观音殿,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元、明彩塑。中间为金身水月观音像,周围为佛教的珞珈山;两侧分别为十二圆觉菩萨像,分别为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等等。

我个人觉得,十二圆觉菩萨具有浓浓的边塞风格,动作非常随意,这和晋祠侍女像的婉转怜美、长治法兴寺塑像的丰满华丽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有点草原风格。同时,壁画和塑像和配合起来的,很多菩萨后面具有身光和佛光,非常好看。

(惠济寺)

文殊殿是惠济寺的主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结构规整而简洁,不设山花与草架,平面用减柱、移柱造,内部空间宽阔,结构少见,在断代上也存在宋、金两种说法。檐下设双下昂五铺作,合计二十八朵,虽然部分构件经历明清替换,但基本保持了宋金原貌。

文殊殿内存有十尊宋代彩塑,为山西彩塑的无上珍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殿内菩萨坐骑金狮塑像造的有新意。回首张望,似做腾挪,富于动态,脚趾抓地表现的栩栩如生,后腿的肌肉暴出青筋,随时就要腾空而起!虽是宋塑,却唐风尚存;右边为驱狮人,也就是带领着狮子走的人;文殊菩萨左边是一位童子像;再往外两侧是两位胁侍菩萨,在莲花之上,手的动作非常活灵活现。

最外面两侧是天王像,这也是原汁原味的宋代塑像,神态丰腴,威严又不失灵动。仔细看天王的手势,像是安慰,威尔不怒。一面要震慑世人不可作恶,另一面却怀着慈悲之心。塑像保留了唐代造像风格,与南禅寺塑像之间有着某种共通之处,均在无上威严中蕴藏慈悲与可亲,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山西天王彩塑的杰出作品,被称之为三大天王(其余为南禅寺唐代天王、平遥镇国寺五代天王),可见惠济寺的影响力了。

店内还有一尊胡人武士像,是金代的佐证,也意味着在金代这片地区胡汉混居,民族融合,文化多元。墙角一尊曹奶奶肉身像,传说因其日日汲水帮助重修寺庙,坚韧不懈,善良淳朴,而被当地人奉为神仙。

(崇福寺)

崇福寺:建筑、琉璃脊饰、匾额、彩塑、棂窗、壁画都是金代原物

提到山西朔州,你会想到什么?除了应县木塔,可能再无其它,就连梁思成当年考察山西古建筑时都遗漏了朔州,即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完美的金代建筑——崇福寺弥陀殿!

在山西朔州老城区有一座寺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崇福寺。而其中弥陀殿是一座“完整”的金代木构建筑,无论以何种角度欣赏它,都美得不可方物,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建筑技艺上的五绝,即琉璃、匾额、彩塑、壁画以及棂窗,让每个到这里的人都会大饱眼福,绝对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

(崇福寺)

崇福寺始建于665年,由唐代大将尉迟恭奉命修建,现存建筑最早为金代。从中轴线的山门开始,到钟鼓楼、天王殿、千佛阁、文殊堂、地藏堂、弥陀殿,最后的观音殿,这里保留了从金到清各朝各代的古建筑。

弥勒殿外观四立面屋檐的架构犹如飞鸟起翘,极富美感。殿顶单檐九脊歇山式,具有典型辽代建筑特点,并覆以金代琉璃瓦。门前竖匾“弥陀殿”,为金代原物。殿内面阔七间,正中有佛坛四间,与五台山南禅寺唐代佛坛、大同华严寺辽代佛坛、长子法兴寺宋代佛坛形制相似。

(崇福寺)

坛上九尊彩塑,皆为金代原作。主佛像为“西方三圣”,其旁为四尊胁侍菩萨,及哼哈二将。它们形神俱备,展现了金代彩塑匠人的高超技艺。殿内壁画,现存大部为金代原作,内容以说法图为主,南壁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十八面观音巨像一幅,东尽间绘有三佛三菩萨,分上下两排,他们无论用色还是造型均带有浓浓的唐代风格。

弥陀殿作为中国知名的早期大型木结构建筑,也是辽金木构的典型代表,这座大殿不管是木结构营造技术,还是佛像和壁画艺术,都是中国古建史和艺术史登峰造极的存在。辽金建筑继承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出檐深远,大气磅礴。参观完弥陀殿,你真的会对这座建筑佩服的五体投地,那种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审美带给你带来的后劲真的太大了。

信仰既是精神的寄托,也是文明的铭记。如何穿越时间的迷雾,去感受那些没有影像的古人生活呢?我想在文物之外,探寻古刹便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如果你看完《满江红》,觉的金代,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朝代,但在崇福寺,让你重新认识了这个朝代。不禁感叹,历史那么远,又那么近。威严的佛像,雄伟的建筑总是伴随世俗烟火而生,它们承载的不止是信仰,更是千年的日常!

(公主寺)

公主寺:近百平米的明代水陆壁画佳作

以公主命名的寺院,你来过么?这里是繁峙公主寺,地处太行山西麓,北倚恒山,南临五台。为北魏孝文帝第四女信诚公主创建,本为尼寺。由于历史上久经战乱,现在的公主寺主要是明代的建筑,且是从山寺村搬到了公主村,后世又增加了奶奶庙,关帝庙等民间祠庙成为今日规模。如今公主寺最闻名的莫过于大雄殿一堂保存完整的明代水陆画。

据说是公主被指婚于皇族中的一名“不务正业”的小青年。为了反抗不自由的婚姻,亦或许公主已经心有所属,公主在小婢女的帮助下逃出皇宫,到了山西的一个小山村削发为尼。故名“公主寺”。整个寺院的建筑规模完整。寺庙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共有各种建筑物33间。走入山门,正面是过殿,左右各修一个小院。每个小院里坐南朝北各建有一座戏台。东院戏台对面为三间小殿,称奶奶庙。过殿三间,称毗卢殿,里面塑毗卢佛及十八罗汉。公主寺第二进院里,正殿三间为大雄宝殿。

(公主寺)

毗卢殿:佛堂正中,释迦佛端坐,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王侍立左右。佛像身后及两侧,利用通天悬塑营造出仙山楼阁,重峦叠嶂、乱石嶙峋之间,分布着十八罗汉和文殊普贤和倒坐观音。所有彩塑都是明代精品,只可惜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公主寺曾遭遇两次盗窃,十余尊罗汉头像被残忍割盗,流落海外,时至今日下落不明。此后残缺佛像虽经补塑完璧,但却难复旧日神韵,实为一大遗憾。

大雄宝殿:大殿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重修,内设佛坛,坛上塑释迦、药师、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像前是迦叶、阿难二尊者,塑艺精美绝伦。殿四壁皆为满墙粉饰的神仙人物。画面上聚集了佛教、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中大大小小、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各种神仙三百多个。

(公主寺)

将这些神仙聚集在一起,还需要有“美”感,壁画的布局可得非常讲究了。公主寺水陆画布局采用高古的佛祖说法图形式,以卢舍那佛和弥勒佛为中心,300多人物面佛而立,大者2米,小者60厘米。

壁画绘画于明代,反映的是当时的世俗民间信仰。壁画既有佛教的十八罗汉、天龙八部、十大明王、二十四诸天,也有道教的二十八星宿,以及我们熟悉的四海龙王、五岳大帝、北斗七星、十二相属,也有不熟悉的五瘟使者,三灵猴圣众等,一个个神情各异,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着色庄重,艺术精湛。站在大殿中央,只有“震撼”二字可以形容。

(岩山寺)

岩山寺:我国现存最精美的金代寺观壁画

“南有永乐宫,北有岩山寺”,位于恒山与五台山之间的滹沱河河谷天岩村北麓的岩山寺,就以壁画著称,享有美誉。传说,古代有一位得道高僧在寺院为千人讲经,信徒们都被他深深吸引,甚至连山上的石头也听得入迷,不断点头。于是,人们就称这里为灵岩寺、灵岩院,后来改称岩山寺。

岩山寺在古代位于北部僧侣进五台山朝拜的必经之路上,但几经战火,也就渐渐沉寂了。寺内现存主体建筑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单檐歇山顶。殿内砖砌佛坛上塑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等塑像,均为金代原作,可惜部分被破坏或盗毁。

现已无法考证寺院创建的确切年代,但根据寺内碑文记载,寺院在宋元丰二年(1079年)就已经存在。北宋末年,宋、金大战,以及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使得五台山各寺院的日子更加艰难。直到金代统治逐渐稳定,寺院才有所喘息,佛事才得以复兴。据寺内金代古碑记载,连年持续的战争使得天岩村附近“暴骨郊原,沉魂滞魄,久幽泉壤,无所凭依。”

(岩山寺)

因此,就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重建灵岩寺时,增建了水陆殿并绘壁画,以作为超度战乱中阵亡孤魂的水陆道场。又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落成了专奉文殊菩萨的南殿,即文殊殿。

殿内四周的金代壁画,除南壁两次间窗槛下方、西梢间和北壁东次间下肩的壁画残损脱落外,其余壁画尚存,约有100平米。描绘了天上人间、宫廷市井、山林园囿、大海行舟等场景,浓缩了宋、金时期的社会生活,是研究宋、金历史、社会、宗教、建筑、美术的珍贵资料。楹联写道:“灵岩宫城驾云去,历史画卷扑面来”。岩山寺壁画与永乐宫的壁画一起,被人们赞誉为山西南北壁画的“双壁”。

(岩山寺)

根据题记可知,壁画为金大定七年(1167年)画师王逵所作,王逵的身份是“御前承应画匠”。东京城破后,王逵被掳到北地,耗费十年之功绘成了岩山寺文殊殿的满墙壁画,壁画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无论帝王将相、小农工商,还是宫廷楼阁、磨坊酒肆等,都是北宋社会的形制。

壁画完工时距北宋王朝早已覆灭。作为前朝宫廷画师的王逵,应是以绘画方式表现了他对大宋王朝的怀念之情,其笔下的芸芸众生亦是一场难忘的故国旧梦。有人说,岩山寺壁画就是绘在墙上的《清明上河图》。

(边靖楼)

边靖楼:明朝遗存,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木质鼓楼

你可能没听说过代县,但一定知道雁门关。山西代县 ,出了这里,便是塞外。这里是雁门关内最后的一座县城,也是一座活着的古县城。代县,古称代州,向北20公里便是雁门关,是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边塞重地和军事重镇。“阴山北去三千里,紫塞南来第一州”,小小一县竟有边靖楼、文庙、阿育王塔三处国保单位,梁思成曾赞代州古城“规划十分精彩”,足以说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边靖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又名谯楼、鼓楼,县城十字街心,坐北朝南,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仍完好无损。从此楼,可以便看出大明初期的气魄。

(边靖楼)

边靖楼通高40米,楼上挂着中国最大的匾额“声闻四达”,匾高3米,宽9米。另一匾额“威震三关”,意喻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三关防御体系的核心指挥部。登楼而上,代州古城尽收眼底,此处北望雁门,南腑滤沱,边靖楼,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

威震三关,是往日的余晖;声闻四达,是无声的呐喊;狼烟起,战鼓响,马革裹尸还;男儿血染沙场,妻儿泪洒城墙下;当年的辉煌粉饰了多少悲伤?如今的安逸不失为一种幸福!代州,与历史交织,一座活着的古城!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梁思成称之为“中国现存瓶状塔中比例最好的一座”

谁能想到,在县委大院里竟然隐藏的一国宝建筑,旅行者都想着可能不让进,但实际上居民、游客随意进出,这就是代县阿育王塔。因为阿育王塔便坐落于政府后院内,穿过办公区,映放眼帘的便是浑厚有力的藏式砖塔了。它与边靖楼遥相呼应,诉说着代县这个边陲重镇的历史与沧桑。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等一行在考察佛光寺之后,便来到了代县。

梁先生曾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写道:“这座塔的须弥座呈圆形,与塔身的比例比通常大得多,造型简洁有力。上层须弥座的束腰收缩较多。它的塔肚轮廓柔和。整体稳重雅致,是中国现存瓶状塔中比例最好的一座”。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与五台山明代大白塔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喇嘛塔承袭关系的代表性实物。代县阿育王塔(元)所在位置原来是圆果寺,百年历经战火和岁月催折,寺已不存,唯余此塔,见证着代县从元朝至今的风云变幻。

阿育王塔,俗称宝塔,隋皇帝杨坚敕建的佛祖真身舍利塔(601年初建),原为木结构。唐会昌二年(842年)灭佛被毁,大中元年(847年)重建;北宋1079年又被焚,1102年重建;南宋1218年元兵南下再毁。自建600多年历遭三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年(1275)改建为砖塔(因历朝被毁,至元朝忽必烈时,将阿育王塔赖建成了砖塔,且建的雄浑大气、挺拔稳健,以显示蒙古国祚永久。由于蒙古人对喇嘛教情有独钟,代州塔也被建成喇嘛塔)。

(阿育王塔)

塔为圆锥型,佛教藏式造型,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通高40米,底径2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须弥座式(塔座高1.5米),雕刻各种花饰,荷瓣和陀罗尼经。塔刹由曲尺须弥座,十三层相轮,葫芦状宝顶及盘盖金铎组成。整个宝塔造型端庄挺秀,是藏式塔之佳作。

缓缓走近阿育王塔,看塔顶宝珠的光辉洒下,聆听刹顶盘盖金铎的轻晃,让阵阵梵音,缕缕佛光带我们穿过岁月长河,一品佛国世界,历史味道。

(代州文庙)

代州文庙:大殿是元代遗存,殿内正中的八卦藻井为国内稀有

山西代县它凭什么被称为“最美文庙”?沧桑斑驳的棂星门,虬枝铁干的唐槐树,早期的建筑就是耐看,没有明清后期那种繁复和艳丽,也不追求细节的花团锦簇,这个阶段的风格是最具美感的。

做为代县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文庙规制完整,该有的建筑都还在,最具特色的是两个门和大殿及藻井。文庙现有殿、亭、祠、廊、池、桥、坊等建筑,布局基本完整,颇具较大。现存大部分建筑为明代遗构,个别为清代保存极好;是华北地区最大州级文庙。

(代州文庙)

代州文庙位于代县城内,紧临雁门关的边塞之地,文庙在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战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竣工,成化、嘉靖年间扩建,清代屡有修葺。距今已有650余年。

文庙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规制严谨,布局有序。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万仞坊、棂星门、洋池、戟门、大成殿、敬一亭。万仞坊与棂星门两翼均设八字墙,戟门前左右分列名宦、乡贤、节孝三祠。大成殿两侧各为十五间廊庑,戟门两山面设回廊环绕,围成宽阔庭院。东西回廊均设掖门便于左右通行。祟圣祠设于庙之东北隅,祠之左右分列先贤、先儒祠,庙之四周均以围墙护围。

(代州文庙)

万仞宫墙坊,相当于孔庙正门,四柱三楼牌坊。柱头高耸,有琉璃云龙纹套头装饰。楼顶为歇山顶,主楼五朵斗拱,次楼各三朵斗拱,重重叠叠,如花绽放。棂星门为六柱五楼牌坊,通天柱头有神兽镇守。三门之间有镶嵌三彩蟠龙琉璃的砖壁,牌坊两侧八字影壁则镶嵌孔雀蓝蟠龙图案,整座棂星门华美装庄严,规格比万仞宫墙坊显然更高。光这两个门就以值回票价了。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面宽七间,进深八橡,单檐歇山顶。殿前设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皆以石雕栏围护,前设雕龙御路,左右为台阶踏道。檐下斗九踩单翘三下昂,殿内中设藻井,设计精巧,造型华丽。前檐设置隔扇,根花图案12种之多,与殿内藻井同为明代小木作精品。

(佛光寺)

佛光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中国第一国宝”

很多朋友去五台山,却都忽视了台外的佛光寺。这也能理解,可能大多数只是信徒,而非历史古建爱好者!寺院虽然不在五台山大景区里面,位置有点偏,但是整体路况挺好,没有烂路,导航一路直达,喜欢古建筑的这里一定不能错过!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根据《敦煌石窟图录》中第61窟的壁画,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寺图按图索骥,终于找到了几乎隐身于深山老林中的佛光寺,这一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当即推翻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没有唐代木构建筑”的论断,让这座因地处偏远而得以保留下来的千年古寺重见天日!

(佛光寺)

很难想象一座跨越千年的木结构建筑竟然保存如此完好,连大门后面的唐代涂鸦都能保存下来,最绝的就是这么小的寺院里面的文物跨越北魏,唐,金,明,清。北面的文殊大殿是金代的,东大殿旁边的祖师塔是北魏的,还有一口钟是明永乐年间的。大殿门口的两棵古树都是上千年的。

佛光寺的精彩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里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值得细细品味。而佛光寺东大殿是坐东朝西的格局,只有下午进入佛光寺,这才见识到了真正的“佛光真容禅寺” 。

日落时分,整座大殿逐渐笼罩在金色的“佛光”之下。斜阳刚好照进这座古刹,殿内佛像顿时熠熠生辉,也终于使殿内梁底的字迹清晰可辨。且大殿地势极高,站在殿门外望向对面的落日余晖与山峦剪影,竟形成了一处如宇宙般幽深的山水灵境。“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 ”在佛光寺,两者兼备了。

(佛光寺)

可以想象,当年建造这座大殿的工匠,也在像这样的一个日落西山的傍晚登上此地,他亦看到了我目之所及的景象,遂决定将大殿向西而建,并名为“佛光真容” 。他妙用恒星太阳的轨迹,为这座佛殿点了睛。

千年后,也正是这座大殿坐东朝西的布局设计,让同样是傍晚达到的林徽因能够一眼看到被夕阳余晖照亮的梁下字迹,为“国内尚存唐构”一锤定音。各位如果今天你有机会到佛光寺,也一定是要看一眼落日时分的东大殿,一睹殿内佛光真容,遥望群山超然玄远的意趣,你才会发现这是一座活起来的建筑。

(延庆寺)

延庆寺:金代大殿“龙王陶土面具”

因台怀镇外佛光寺、南禅寺光芒太过耀眼,导致周边古建黯淡无光,金代木构延庆寺就是其中被遗忘的一座,距离南禅寺以东不远,再向东可以去到佛光寺,因此适合与五台县附近的古寺一起游玩,如果错过这一座被遗落在乡野间的金代大殿那就太可惜了!

延庆寺的大佛殿面阔三间,长约13米,进深六椽(三间),平面略呈方形,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夸张的飞檐好像一双美丽的翅膀,想要带着呈坡度状内倾的山墙起飞,主打一个卓尔不群,令人过目难忘!大殿在建筑形制上与佛光寺的文殊殿相似,因此被推断为金代遗构。

(延庆寺)

大殿特有的倾斜墙体和前侧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夸张上翘的飞檐线条,将整个建筑抬了起来,晴时大殿前景与远山后景相衔,有云卷云舒之感;还不够奇妙?殿门两侧柱头上,有两只十分显眼的陶土兽面,长着长长的木质犄角,据说这是民间饕餮造型,在晋北较为多见,但现已留存不多,这俩是同类古建筑中最大的。

(也有说法是,学名叫“龙王陶土面具”。因当地信奉五爷,也就是龙王,也有祈雨的意思,还有一种是与密宗表演金刚舞时戴的兽面面具相似,待考证。)

(延庆寺)

窗户为直棂窗中的破子棂窗。直棂窗为窗框内用直棂条(方形断面的木条)竖向排列有如栅栏的窗。破子棂窗是直棂窗的一种,其特点就在“破”字上,它的窗棂是将方形断面的术料沿对角线斜破而成,即一根横断面为方形的板条破分成两根横断面所形成的棂条。安置时,将三角形断面的尖端朝外,将平的一面朝内,以便于在窗内糊纸,用来遮挡风沙、冷气。(直棂窗在汉墓和陶屋明器中有见,北朝石建筑和石刻及唐、宋辽、金的砖、木建筑及壁画中亦有大量表现。明代始为槛窗代替,唯民间尚有。)

延庆寺远看是很宽敞的一座寺院,其实只有后殿大佛殿为金代遗构,其余建筑皆为近些年新建。整座寺院没有特别高大的建筑,建筑排列不拥挤,给人感觉非常舒适,不压抑,特别心旷神怡,是个禅修的好地方!建议顺路前往,一睹风采!

(南禅寺)

南禅寺: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中国最古老木建筑在哪里你知道吗?为什么真正的唐代建筑却很少有人问津?如今南禅寺孤独地坐在一座土坡上,在大多数人眼里只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小寺!然而,鲜有问津的它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比1937年发现的佛光寺还要早75年。

作为目前所知唯一一座唐武宗灭佛前留存下来的佛寺,南禅寺从长久以来的籍籍无名到如今“亚洲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一千余年仿佛也只是转瞬即逝,它度过了大自然的天灾,也抵挡了战火纷飞的人祸,穿越时间而来,为我们讲述大唐的荣光与落寞。

(南禅寺)

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考察山西古建时,虽距佛光寺仅50公里,但始终没发现南禅寺,究其原因南禅寺位置过于隐蔽,仅是李家庄内的一座村庙,当地地方志中更无此庙记载;其凭借“地理优势”躲过了唐武宗会昌灭佛(840-846年),后世有不同程度的修缮。

如今可以看到,整座寺院坐北朝南,由正院、东院和后院组成。主要建筑物是大殿,大殿结构简练、庄重大方,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略成正方形。整座大殿没有内柱,只有十二根檐柱,四角和正面的檐柱露明,其余的柱子都包在墙身里。虽然近年来南禅寺进行过翻修(窗户形状的改动尤为明显,目前处于关闭维修中),但其斗拱、柱子、梁枋这些较大的木质构件基本都是唐代原物。

(南禅寺)

大殿内的雕塑只有14座,没有攻略书上所说的北魏石塔,询问了文保员后才得知1999年12月南禅寺遭遇了歹徒的盗窃,释迦摩尼佛像被当胸挖开,其腹内所藏文物被洗劫一空,其旁边的2尊供养菩萨和文殊菩萨旁的拂菻都被锯断劫走...2012年,存放在南禅寺的北魏石塔也被盗贼偷走,这些珍宝至今下落不明...

走在南禅寺独有的唐代殿堂的月台上,仿佛穿越了时光,只听见风声沙沙作响和鸟儿轻轻吟唱,这份宁静很难叫我不感到热泪盈眶。虽然被盗的遭遇令人愤恨和心疼,但是曾经单打独斗的它赢得了与时间的赛跑!至今仍然屹立在这里!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它的故事,展示着它的风采经历了。

(洪福寺)

洪福寺:藏在夯土墙里的寺庙,绝美的宋金时期彩塑

谁也想不到,洪福寺竟然存在于山野乡村的土堡之中。一个高大的土墙中间,出现了一个高高的台阶,台阶尽头一个小小的洞门,上面写着洪福寺。有种类似开盲盒的感觉。拆开不起眼的外盒,直接开出令人惊喜的隐藏款!

洪福寺的位置真的很特别。它面对着滹沱河,处在五台、定襄和原平三县市交界地带,五台山余脉和太行山脉系舟山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夹角。洪福寺不在寺院集中的五台县,即使它距离南禅寺只有16公里,却常常被路过的人忽略。

据说,这个古代土堡的外围堞堡是嘉靖年间当地望族带人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抵御蒙古人的侵扰。走进建于高达七米土台上的山门后,一座小小的世外桃源映入眼帘,踏进这座艺术大殿,让人既挪不开眼也挪不动腿,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我承认有被洪福寺里的塑像狠狠震撼到!

(洪福寺)

洪福寺创建于宋代之前,具体年份不详,寺庙在宋、金时期与五台山的“真容院”、“大华严寺”(即现在的显通寺)往来密切。洪福寺为一进院落,四周筑高堡围墙,正殿为金代遗构,其余皆为明、清建筑。正殿悬匾【毗庐真境】经常被游客误念为【昆虚真境】。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檩六椽,悬山顶花琉璃兽脊,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补间斗拱斜拱一朵,构造坚实美观。

正殿内为砖砌佛坛,佛坛上的9尊宋代塑像至今保存完好,正中间为释迦摩尼、左普贤、右文殊、阿难、迦叶、两尊胁侍菩萨、两尊护法金刚分列两旁。整堂塑像韵律和谐,与建筑融为一体,恢弘大气,排列有序,构思精巧,是我国宋代泥塑中的瑰宝,特别是红脸文殊像为属于这一时期这一地区才有的特征。

(洪福寺)

两组乐伎每组9人,共两组18人,身高不超过四十厘米,悬空钉在襻间枋上。所有塑像脚踏彩云、衣饰华丽,手持钹、鼓、磬、笙、锣、筚篥、琵琶、笛、箫、琴各色乐器,技法精妙,栩栩如生。

洪福寺处于山野乡村的土堡之中,能完整的保留下来实属不易,何况还有如此优秀的彩塑,更为弥足珍贵,途经此地千万不要错过!

结束语

一座座历经风霜雨雪洗礼的国宝建筑,就那样静静伫立在阳光下,那样古朴,那样美……斑驳的红墙,雄大的斗拱,深远的屋檐,穿行在参天古松间的风,从一千年前吹来,每一处都在诉说光阴的故事。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佛光寺   彩塑   洪福   乡野   殿内   文庙   文殊   小众   大殿   寺院   壁画   线路   时间   传奇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