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史之川系:川军为何这么乱?一省两政府 五支部队五伙人

川军,作为民国期间,属于四川地区的军阀部队,人数巨大,体系却十分的庞杂,派系众多,令人咋舌。

在川军内部,部队派系多如牛毛,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有四个,甚至连政府都有两个,彼此之间相互独立。

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到1932年为止,二十年的军阀时期,在四川内部居然就爆发了四百七十多次混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川军军队势力众多

川军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新军的建立,特别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废除绿营制度后,在四川整编了一支队伍,当时还不叫川军,但这就是川军最早的雏形。

在光绪二十八年,朝廷受光绪皇帝的命令,在四川设立了总督,任命岑春煊来到四川,上任四川总督。

岑春煊在山西的时候,手上一些清军,他来到四川,就带了两旗山西的常备军。这些山西兵跟随岑春煊来到四川之后,被整体编成了4个营,这是四川编练新军之始。

为了训练四川的兵力,岑春煊着手在四川建立了四川武备学堂,但他在四川的就任时间很短,并没有完成军队的整编训练,就又被调动前往广州了。

四川武备学堂却一直在招生,直到后期军阀混战时,出身武备学堂的一些军阀主要人物,还形成了一股势力,被称之为“武备系”,类似于同校毕业生形成的“校友会”。

尽管在岑春煊调走以后,四川又来了几位总督官员,但大都昙花一现,锡良原本想要将四川本地的军队进行正规化编练,但由于四川的地形地貌特殊,没有广袤的平原,且少数民族众多。

这些地理条件限制了军队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直到十年后爆发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都没能实现川军的凑整。

这也导致了后期四川各方势力涌现,每个人的划一小块地,宣布自己独立,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到处都是割据的境况。

其实在辛亥革命结束之后,四川地区的军队,还是有一个主要的大部队的,那就是以胡景伊为全川陆军军团长的势力,整编了五个师,是最主要且最强大的一支队伍。

而在清政府时期,为了秉持着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清政府在四川地区修建铁路,并且下令将其“国有化”后,打算把四川境内的铁路权益,直接卖给洋人。

要知道,当时修建这些铁路的时候,建设资金大批是清政府强行从四川民间商人那里征收来的,相当于是本地商人出钱建了铁路,但清政府却想要卖给洋人。

当时被强行收了钱的这些土豪地主,是不可能善罢甘休的,于是在1911年,四川省内爆发的保路运动,顾名思义,保护铁路不被卖给洋人。

而因为这个运动,民间又拉起了一支队伍,叫做保路运动同志会,集结了很多的势力,其中以工人最多。

这支保路队伍集结了同盟会以及四川、重庆等地重量级的袍哥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最终直接起义,脱离出清政府,宣布独立。

逐渐地,四川各地都纷纷效仿,宣布独立,形成各种军队势力,而辛亥革命之后,黄兴任命了熊克武,来统领重庆地区的蜀军,他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持续招兵买马扩大势力。

正是因为有以上这些不同来源的势力与军队,四川内部十分混乱,所有人都仗着自己手上的兵力,想要吞并他人,扩大自己。

他们各自掌握一定的军队和地盘,互相之间争斗不断。

一个省内两个政府

四川地界少数民族众多,来自各方的势力盘踞,就连军政府,都有两个,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谁也不管谁,还时不时打一架,给对方找点麻烦。

在1911年的时候,成都地区以当初山西军、周边武汉等地的汉人军队,组建了一个大汉军政府。

但大汉军政府却因为军饷问题,爆发了兵变,曾经清政府的巡防营兵力大多都是满清人,他们以军饷不足为由展开了火拼,把大汉军政府的都督吓得卷铺盖跑人。

这个大汉军政府直接群龙无首,谁坐上那个位置就可以当几天老大,又被不服气的人打下来,都是一群贪生怕死之徒,也镇不住下面混乱的兵力。

就连在保路运动时候,受清政府指派到四川的前总督赵尔丰,都在混乱中被抓捕,直接被枪决,至此,大汉军政府的各方势力都越来越嚣张了。

而另一边,相对于在成都成立的大汉军政府,重庆地界,也成立了一个蜀军军政府,与其直接对应叫嚣。

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保路同志会,是由各路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坚决不同意铁路权益售卖而进行的对清政府的反攻,形成了一支鱼龙混杂,既有土豪商人,又有袍哥、同盟会的队伍。

这支队伍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首脑,在清政府倒台以后,保路同志会为了铁路运输等经济利益,又开始内部的各种斗争。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本就是因为利益和形成的团体,在解决了清政府的问题之后,自然又因为其他的利益问题形成了新的矛盾。

因此在这两个军政府分别在成都和重庆成立以后,保路会里面的袍哥、同盟会成员,还有以利益为天的土豪商人,都各自站队了。

这就使得两个军政府彻底分庭抗礼,两边都有不错的军事实力,有强大的经济支撑,至少一边也打不过另一边,实在是没办法实现吞并对方的想法。

这就导致四川内部两个政府各说各话,各有一套指令,甚至出现了对老百姓征收两边赋税的情况,而征兵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为了不得罪另一边,两个儿子一边去一个的搞笑情况。

不得不说,四川的军政管理就是这么的乱,非常乱,上位的人也是一些身份背景十分复杂的管理着,从上到下都是乱七八糟。

没有办法,既然打了无数次仗,都没能够实现武力统一,两个政府的首脑就只好坐下来商量,一起合并为一个整体的政府,就按清政府原本的称呼,叫做都督府。

就这样,1912年3月11日,四川都督府由原本成都大汉军的尹昌衡、蜀军的张培爵各自出任正、副都督,管理四川事务。

五支队伍闹个不停

虽说四川军政府名义上的统一,但那些手上有钱有人马的军阀,谁也不想被管,谁都想当老大。

一开始就派系林立的四川部队,在归属四川都督府之后,被重现编组班制,但其实也还是换汤不换药。

原本的清朝遗留陆军,就是清朝锡良手下的那支队伍,换了个名字,叫做四川陆军一师。

原本的保路同志会武装,改名第二师;兵变造反的那群巡防营武装,人数不多,于是凑了一些不起眼的小部队、零散的山头势力,一起组成了第三师。

而在武备学堂毕业的尹昌衡,与武备系的校友刘存厚一起,在四川都督府的授意下,重新组建了一只新的军队,征了一些新的士兵,组成第四师。

最后,那就是蜀军的那只势力,同样是改了个名字,成为第五师,还是由熊克武直接管理。

说是把这五支队伍都归在一起了,大家都是兄弟队伍,都归同一个都督管理,但其实实际上,各种斗争就根本没停过。

比如说,尹昌衡是军备学堂毕业的,他就对同为学堂毕业的人十分青睐,任职期间,大肆任用学堂同学,任人唯亲,形成军备系学堂的派系。

政府本身的存在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了,有了越来越多的派系,大家都抱团,想要壮大自己,自然彼此攻击,逐渐目中无视所谓政府。

于是,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四川大大小小的军阀之战多达四百多起,乱的不可开交。不过,四川军阀打架,却有几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绝对不会赶尽杀绝,也干祸及家人父母的事情。

最大的军阀刘湘就立过规矩,混战可以,但是不管哪方打赢,胜利方都要去失败方的父母家中做好安顿,不得对父母动手,不做胁迫的事情。

除此之外,胜利的军阀攻入城中,不可以在城中烧杀抢掠,刘湘甚至会安抚百姓,主动发放一些恩惠,安抚人心。

有了刘湘的起头,其他的一些军阀也效仿此举,不干什么祸及家人的行当,同时也很少会对无辜百姓动手。

因此,哪怕在民国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小小的四川地区爆发了四百七十多场混战,但是却基本上没有对城市、百姓造成很大的破坏。

反而在面对四川境外的其他势力的时候,各地的军阀们还会形成短暂的联盟,一起对抗外来的势力。

在这样的大乱斗中,四川先后经过了二十年的纷纷扰扰后,刘湘在“二刘斗争”中,终于击败了另一个强大的军阀首领刘文辉,成为了四川地界最有实力和兵力的“四川王”。

相当于最终还是刘湘以军阀的身份,统一了大大小小的其他势力,使得四川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以刘湘的统治而结束了。

参考文献:

《民国初年川系军阀形成微探》,编辑:陈翠云,2013-12

《川系军阀的形成》,编辑:张建基,2003-0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川军   军阀   辛亥革命   军政府   武备   都督   学堂   民国   势力   清政府   军队   部队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