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元朝历史剧?不是不想拍,而是确实不能拍

啊,这怎么说呢?在我们神州大地上,历史长河从未停止流淌。从夏商周三代起,一个个王朝接力而来,各具特色,留下了厚重璀璨的文化遗产。可是,当我们提到元朝这个曾一统华夏的少数民族政权时,似乎总是语焉不详,讳莫如深。为什么会这样呢?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使得这段历史几乎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呢?元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命运际遇?让我们拭目以待,今日就让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露出些许真容吧。

异族入主,民心渐疏

话说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原就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到了三国时代,曹魏、蜀汉、东吴三足鼎立,你争我斗,朝不保夕。直到西晋的时候,苻坚这个游牧民族的后裔,趁乱入主中原,从而开启了16国时期的混战。

北方草原上生活着成群的游牧民族,其中最为强悍的当属匈奴、鲜卑、柔然和党项等部落。他们驰骋大草原,马背上家,以掠夺和打仗为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游牧民族性格彪悍,勇猛难当。

公元前5世纪,东胡人赫连勃勃在河西走廊一带建立了大夏国,其疆域一度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一带。可见,即便在那个时候,游牧民族已经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了。

到了公元3世纪,六镇儿女曹魏在中原土崩瓦解,双方兵力已经耗尽。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支新兴的游牧民族力量杀出重围,乘虚而入,他们就是鲜卑族。公元319年,鲜卑族先帅石勒领导其部众在河北定都邺城,建立了前燕政权,这是北方第一个由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从此以后,中原上下游就掀起了一股汉化浪潮。以北魏为首的北朝政权,不断向南推进,将汉人的生活方式、制度全盘接纳,自身也逐渐被同化。可谓是正所谓的"华夷杂处,化被沿陆"了。

不过,游牧民族身上那股子彪悍劲儿可不是那么容易磨光的。公元13世纪,一支新兴的游牧民族崛起了,他们就是匡啰(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英明统帅下,蒙古族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直至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将中原沃野全部纳入版图,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王朝。

可见,蒙古族在进入中原之前,早已在草原上驰骋几百年了。他们生来就对征伐战争充满了热情,身上那股子血气未消。

狂骜不驯,暴戾横行

从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初,蒙古族在铁木真和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大举南下中原,开疆拓土,最终在忽必烈手中完成了统一大业。然而,这支曾经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在长期征伐的过程中,已然养成了一股暴虐的狂暴因子。

一路征伐,所到之处,火光冲天,百姓流离失所。据载,在征服西夏的过程中,蒙古军队大开杀戒,杀人放火,死伤无数。其暴行惨无人道,令当时的主和尚癸亲王被其皇亲国戚们亲口喻为"真小人"。

1233年,蒙古军队攻陷河中之后,大肆焚掠四周城邑,俘虏群众沿途被残杀无数。到了同年冬,更是对汴梁城施以血腥屠杀,尸横遍野。这惨绝人寰的一幕,令当时的人们潸然泪下。

1258年,忽必烈率领铁骑攻陷临安,大肆焚杀,令民不聊生。胡昂曾在《临安城记》中写道:"狼烟四起,死者遍野矣。"据载,蒙古军队为了对付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竟然找来了宋朝的老兵,逼其泄露重地,并纵火破坏,简直是赤裸裸的报复心理作祟。

从上可见,蒙古军队在征服的道路上,处处以火攻掠,行凶作恶,无恶不作。这与他们原本的游牧生活习性是分不开的。在大草原上,为了生存,他们时常与猛兽搏斗,屡屡流血。因此,暴虐的杀戮似乎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了。

就连忽必烈这位开国之主也心狠手辣,屡屡借故大开杀戒。据载,内蒙古等地在抗拒蒙古军队入侵时,曾指挥胡尼兵团进行严惩。结果是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在血雨腥风中惨遭杀戮,活人与尸体无法分辨,哀号遍野。

这种骁勇善战,勇猛难却的气质,与蒙古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他们视杀戮如无物,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战功与荣耀。而这一切,与中原汉族的温良恭俭让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即使后来在统一中原之后,元朝也依旧保持着这股狂暴的气焰,任何抗拒都将被血腥镇压。朱元璋起兵后,忽必烈的孙子托雅木儿立即派出西平王阿里不哥等人镇压,结果是各地残杀惨剧不断重演,直到元朝覆亡后才停止。

可见,在这个游牧民族统治下的时期,百姓生活岌岌可危,时刻都有性命之忧。他们的野蛮作风、嗜杀成性,造就了一个个惨无人道的悲剧,也埋下了这个统一王朝的失败的祸根。

彪悍性情,驯化有阻

从公元12世纪起,一支新兴的游牧民族在亚洲大草原上崛起了,他们就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后裔蒙古人。作为草原上颇具实力的游牧部落,蒙古人从小就习惯于骑射、马术、狩猎等剧烈运动,锻炼出了过人的体质和骁勇善战的本领。

1206年,铁木真在草原上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忽懦会议,在会上被推举为可汗,国号元德,史称成吉思汗。从此,成吉思汗开始了他征服天下的壮举。短短几十年,他就率领铁骑大军横扫中亚、西亚和东亚,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

成吉思汗的军队编制严明,骑兵为主力,轻重兵种俱全。骑兵中包括日行四百里马和勇悍无比的重骑兵,具有极强的机动作战能力。军纪严明,步骑兵配合默契,战力强劲。成吉思汗手下最精锐的是钅钅哈扎等达延、贺赖等千户所部,被誉为"天兵天将"。

在成吉思汗治下,蒙古军队征服途中无坚不摧,赫赫战绩载入史册。仅前期几年,就相继攻陷喀喇昆仑山脉、伊犁河谷、绥州、河中等西北要地。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远征西域,连克大夏、耶律阿保机等,横扫中亚,声威大振。

更可怕的是,在当时的蒙古军队手中,竟然出现了可怖的"生人陷坑"酷刑。他们会在俘虏的死尸中,留下几个活口,将他们一同掩埋在陷坑中,借此制造恐慌,迫使未被攻陷的城池投降。这一野蛮手段令人发指,充分展现了蒙古人的狠戾本性。

除了征战,蒙古族人生来就喜好骑射和狩猎。在成吉思汗时期,狩猎已经成为贵族阶层的一种重要娱乐活动。每到夏秋季节,蒙古可汗就会率领大臣贵族们在大草原上狩猎放驰,场面极为壮观。

不过,这些原本生机勃勃的活动,也往往被蒙古贵族们滥用为发泄私愤的场合。据载,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今山西阳曲一带狩猎时,因为部下捕获了一头大象而大喜过望,竟然连杀了数百名无辜百姓,用以庆祝。面对这等无端杀戮,当地汉人民不勇自诩。

更有甚者,忽必烈时期的元朝重臣阿儿罕还曾在狩猎时,因为一匹马失前蹄而大发雷霆,竟下令将一个村庄夷为平地,杀人无数。这种蠢蠢欲动的暴虐本性,与元朝统治者的骁勇善战、嗜杀成性是分不开的。

尽管元朝的开国君主忽必烈为了巩固统治,曾经广纳汉族人才,设置了给事中和中书省等汉人掌管的机构。但由于蒙古人生性狂傲,法制观念淡薄,使得即便是被任命的汉官,也难逃饱受屈辱和苦难的命运。

当时,蒙古上层贵族们对汉人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歧视心理。元朝在建立后,就定下了一整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将人口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

在这种制度下,汉人官员明明已经身居高位,却仍然要忍受蒙古人的欺凌。有汉人官员就曾在阅文时,被蒙古人当众扇耳光,更有被卷帘箍喉的惨剧,却只能噤声忍气。

尤其元朝中后期,朝政日渐腐败,汉人官员的地位更是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据载,南人阿旦便是遭到谗言陷害而被囚禁了二十多年,直至临死才被释放。

身处这等环境,难免令当时有识之士对元朝统治阶级产生极大的不满。著名文学家曾在《拊迷录》中这般吐露心声:"比起金朝,我宁可生活在钦察汗国的统治下。"可见当时汉族文化精英对蒙古人民的歧视已经到了极点。

等阶森严,人伦失序

蒙古人虽然在统一中原后接受了一些汉族的文明,但他们骨子里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依然根深蒂固。这从元朝实行的等级制度就可见一斑。

元朝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即穆斯林)、汉人和南人。其中,蒙古人为最高等级,可以佩戴金银饰物,骑马打扮;而汉人和南人则为最低等级,不准骑马,也不得穿绛紫色的服装。

在这种严苛的等级制度下,蒙古贵族经常对低人一等的汉人和南人加以歧视和压榨。据载,有些蒙古贵族专门雇人打骂汉人,如无缘由拳打脚踢。甚至连官吏都不例外,遭受屈辱和侮辱。有位高官衣冠楚楚被恶人污蔑为"汉狗",结果被视而不见。

平民百姓的遭遇就更加悲惨了。据明史所载,蒙古人建立行宫、庙宇时,常常就地征发民夫,逼迫他们劳役。有时甚至把汉人吊死在棚架上示众,以示严惩不从。

除了阶级压迫重重,蒙古人对待妇女也极为不公。只有蒙古女子才能享有一夫一妻制,而汉人的夫妻关系极不稳定。据说,任何蒙古达官显贵只要看中一个汉人妻子,便可以将之夺去,不受约束。其丈夫即便愤怒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造次。

更为令人发指的是,连亲属关系也遭到了蒙古贵族们肆无忌惮的辱骂。有汉人母子被蒙古将士捆缚虐待,却连话语权都没有。即使是元朝中后期,这种亵渎人伦的淫威也没有很好地受到制止。

不光是对外人,就连蒙古人内部也存在严苛的等级隔阂。蒙古上层贵族占有至高无上的特权,而普通平民则被视为奴隶和劳役。在这种家族制奴隶制度下,底层蒙古平民的命运也并不比汉人好到哪里去。

在古代中国,重人伦、尊师生向来是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然而在蒙古人那里,却根本无视这些,横行无度。元朝的两百余年,人伦尽失,社会秩序大乱,从上到下,再无基本的人性操守。这注定了它的统治将是一代浩劫,最终也难逃被驱逐出境的命运。

冰释怆然,民怨四起

蒙古族人自带刚猛彪悍的个性,这使得他们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屡屡大开杀戒,无恶不作。然而,正是这股霸道狂傲的民族性格,最终也成为了他们在华夏大地上执政不久便引发民怨的祸根。

在元朝中后期,由于蒙古统治集团贪婪腐败,加之汉官受尽屈辱,引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政变。这就是著名的燕云台之变。

1340年,年仅十六岁的元顺帝登基,旋即被几位权臣操控了朝政大权。他们怙恶不悛,荒淫无度,加重了赋税,压迫残虐。不久,朝中便出现了阉党与名门士族之争,双方斗得你死我活,朝野震怖。

恰在这时,有几位汉族宰辅如王士真、郭子循等人趁机结党夺权。他们联合宋朝旧臣后裔集体陷害现朝权臣,而蒙元皇族和贵族也纷纷被诛。最终,在短短几月内,便发生了一场波及遍及朝野的大变革。

这次政变虽血腥动荡,却也说明了当时的蒙古统治已到了民心尽失的地步。汉人官员只能暗中结党,乘机夺权,以期扭转元朝的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蒙古统治的中后期,由于长期战乱和官僚腐败,中原地区经济一蹶不振,民不聊生。加上蒙古统治者长期的歧视压迫和赋税剥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旷世罕见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运动。

以著名的红巾军、白莲教为代表的농民起义军虽然教旨主张不同,但都是源于底层民众对蒙古统治者的巨大不满。他们或是号召推翻蒙古人的统治,或是宣扬"黄老之学",都带有明显的反封建性质。

1351年7月,红巾军在河南开封建立了抗元政权,并推尊宋陈友谅的孙子陈元光为帝。虽然红巾军很快就被压制,但在此后数十年内,红巾军、白莲教和其他农民起义运动仍在中原地区延绵不绝,使得元朝前朝所做的一切都付诸东流。

除了农民起义频仍外,元朝统治者的彪悍民族性格也深深伤害了当时的文人知识分子,导致他们对这个朝代充满了反感和不满。

当时,著名理学家王复从蒙古人手里受尽屈辱。据载,他被当街扇耳光,遭受侮辱。但当时的汉人只能忍气吞声,毫无还手之力。

朱熹的学生王禹偁则在《昔迩录》中控诨元朝的种种弊政,如放纵贪污、重赋劳役、摧残士人等。书中不乏痛陈怀恨之语,可见其离心离德之深。

袁桷则在《清容居士语录》里如此抒发愤慨:"夷狄粗野,无分毫雅正,不足与语矣!"字字见血,皆是对这个"野蛮"朝代的无情抨击。

结尾

其实,这些文人对元朝失望和反感的根源并不难理解。蒙古人粗鲁狂躁,重武力而轻文化,注定难以与中原的文化精英们心心相印。况且元朝官员时不时对汉人奚落欺辱,更是让许多文人们无法忍受。终于在民族意识的觉醒下,文人知识分子们开始逐渐远离乃至反叛这个强权朝代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元朝   成吉思汗   汉族   蒙古   中原   历史剧   游牧民族   蒙古人   汉人   中国   贵族   军队   确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