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幽导江县(1)导江县与都江堰

骑着我的老旧自行车,跑到聚源镇去耍,七弯八拐地竞跑到了导江县的遗址来了。来了那就正好乘机去探古寻幽一番,以增长自己的见识。


导江县是川西坝子里的古县。名气很大,传说是取古时,大禹治水"岷山导江"之义。唐朝人卢求在《成都记》也说"古鱼凫国治导江县"。鱼凫国是古曷国名。不管是大禹时还是古蜀国时,可見历史均很悠乆。导江二字作为历史文化而留传了下来。过去灌县城到南桥去,必出南城门,而这南城门楼就是"导江门"。现在南桥附近都还有"导江楼",聚源镇也有"导江社区","导江饭店"等。可见这导江二字渊源流长。导江县实际上就是现在的都江堰市,曾经的灌县的河东片区,在古代设置的县域名称。我们也可以说导江县相当于都江堰市,相当于原灌县。但在我国,实行郡县制是从秦王朝开始的,都江堰设县的历史也不会早于秦朝。

战国时期秦王朝派李冰到蜀地任太守。《史记。河渠书》中载,李冰"凿离堆辟沐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可行舟,有余则用溢溉浸,百姓飨其利",就是说李冰修建都江堰,辟山导江,开凿了郫江,检江。(就是现在的柏条河和走马河。走马河在聚源导江村又分为走马河和徐堰河。走马河经郫县到成都为清水河,徐堰河到郫县同柏条河汇合到成都为府河。两河在成都汇合为府南河,流向新津,同岷江正流汇合,流问乐山同大渡河汇合,流向宜宾,同金沙江汇合,形成长江,流向大海)通过宝瓶口导水流向成都平原。而后,在堰的东方(现灌口镇区域)因地设置了湔氐道(相当于县,当时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称道,汉族居住的地方称为县,当时这个地方大多为羌氐)。汉时改为湔县。三国蜀汉时称该堰为都安堰,遂改为都安县。西晋时,将都安县迂往现聚源导江村。在原都安县设立晏官县。南北朝时又在河西徐渡一带设立齐基县。(后改为青城县)因此,在现都江堰的地盘上就有三个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将都安县改为盘龙县,公元623年改为导江县。前蜀武成元年(公元908年)将晏官县升格为灌洲,(后宋改为永康军)下辖导江、青城二县。南宋末年,元军南下,三破成都,这一军两县均被兵火焚毁,渠堰堵塞,田地荒芜,四无人烟,只剩下不到800户人家,人口也不足4000人了。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朝廷遂将这一军两县合併,设为灌洲。明洪武9年(公元1376年)改灌洲为灌县,直至1988年5月撤消灌县,在其区域上成立了新的都江堰市而取代之。

现在的都江堰市聚源镇导江村的白果光明寺一带,就是过去导江县府所在地。目前尚存的一株雌雄同株,高达三四十米的古银树就可做证。虽然该树在过 去的岁月里,下部树干被火烧穿了人都可以穿过的大洞,但顽强的生命力仍让它蓬勃生机,长的十分茂盛,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株银杏树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列入成都市十大古树木之列。同青城山天师洞汉张天师手植银杏树和离堆公园内三国张松手植仙鹤银杏树一样出名。

听我同学讲,他1973年曾在聚源公社当县委农村工作队队员时,驻在这附近。一天他听说有社员,在离古白果树100米左右的东边处挖沼气池。突然挖出一窖古制钱。他跑去看了后,马上赶回县里向领导作了汇报,领导马上指派文管所,派专员到现场处理。文管所专员到了现场,从已锈成几大坨的铁疙瘩中剥理出一些宋代的制钱来。估计是当时县府的钱库窖存的,后由于兵荒马乱而不为人知却无意中保存了下来。后来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这里也还曾挖出一些唐宋及以前的石、陶、瓷等生产生活用品的碎片来。这些都证明了这里就是导江县的遗址了。


二0二四年初夏 良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都江堰   郫县   都江堰市   秦王   制钱   安县   银杏树   成都   流向   公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