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为什么把二叔朱高煦扣闷在铜缸用炭烤成灰烬

  朱棣篡位后,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炽两个弟弟朱高煦以军功有宠于明成祖,朱高燧以慧黠见喜于明成祖。明成祖朱棣病死后遗诏传位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即位,即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自幼就以聪慧仁德著称。朱棣“靖难”起兵时,朱高炽常常居北平留守,并曾以一万之兵拒李景隆五十万明军于北平城外,保全了朱棣的大本营。朱高炽即位后,任用贤良,友爱二个弟弟,轻刑薄役,核查冤狱。“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确实是明朝历史上罕见的仁德皇帝。可惜天不假年,明仁宗当了一年皇帝就病死,时年四十八岁。

  明仁宗的长子皇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仁宗的二弟朱高煦见年轻的侄子登基,一直觊觎皇位的他觉得机会来临,反谋日甚,很想再把他父亲朱棣篡夺其侄建文帝的“靖难”大戏再演一次。在靖难之役中,勇武善骑射的朱高煦不仅在白沟、东昌等战役中立有大功,关键战事也有奇功。特别是江上之战,朱棣本来都要撤兵返走,多亏朱高煦亲率生力军赶到,喜得朱棣当时连骗带蒙对他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婉言有立其为储贰之意。朱高煦狂喜之下,拼命死战,大败明兵,为攻克南京的最后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朱棣称帝后,封老二朱高煦为汉王国云南;老三朱高燧为赵王国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之国,说:“我何罪,斥我万里。”朱棣不悦。皇太子朱高炽仁德,力劝之下,使这位二弟能够暂留宗师。

  汉王朱高煦身长七尺多,矫捷善骑射,“两肋如龙鳞者数片”,这种其实是牛皮癣的皮肤病,更让他觉得自己是“真龙”下世,常以雄武自骄。洪武十三年,朝廷改封其封国为青州,朱高煦又不想去。他私募卫士三千人,也不隶籍于兵部,常常纵使这些人劫掠。兵马徐指挥擒审其部下,朱高煦大怒,冲入衙府以手中铁瓜当头把徐指挥活活砸死。

  在外出征的朱棣回南京闻讯,大怒,把他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废其为庶人。皇太子朱高炽又“力劝”,削其两支护卫,改封山东乐安州。朱高煦此次不得不行,到乐安后,怨望益甚,异谋益极。皇太子多次亲笔写信告诫这位老弟要遵令守法,朱高煦仍旧我行我素。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日夜与其父互派信使通报京城的情况,潜伺变故,有时一昼夜就有六七趟来往谍报。明仁宗内心知之,待其愈厚,成倍增加这位弟弟的岁禄,动辄赐赉万计。后来,朱高煦因怒在封国的王宫内杀掉朱瞻圻生母。怨恨之下,朱瞻圻就上书揭其父过恶。朱高煦也怒,狗咬狗反诉这位儿子常为自己“侦觇朝廷秘事”。

  明仁宗毕竟是个老好人,叹息说:“尔父子何忍也!”罚朱瞻圻去凤阳守皇陵。

  明仁宗崩逝时,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回北京奔丧时,朱高煦还想于半路伏兵谋杀这位嗣帝,因事发匆忙而未果。

  明宣宗继位后没两个月,汉王朱高煦还假惺惺地“陈奏利国安民四事”。朱瞻基性格很像他父亲,也是个厚道人,对侍臣讲:“永乐年间,皇祖常谕皇考及朕,谓此叔有异心,宜备之。然皇考待之极厚。如今日所言,果出于诚,则是旧心已革,不可不顺从也。”于是,明宣宗大张旗鼓诏命有司施行,并亲笔写信表示感谢。

  转年(1426年,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献元宵灯为名,派人窥伺朝廷武备,其实,他的反谋未尝有一日忘怀。接着,他向明宣宗索要骆驼,侄子皇帝与之四十;索要马匹,侄子皇帝与之一百二十;索要袍服,侄子皇帝又与之。

  朱高煦见这位侄子皇帝很好说话,以为小皇帝怕自己,愈加恣肆。他暗约驻守济南的山东都指挥靳荣到时献城为应,又授指挥王斌、朱煊等人为太师、都督等官职,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他让四个儿子各监一军,他自己率中军,准备举兵进攻北京。

  起兵前,朱高煦自作聪明,派遣其属下枚青入京,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是朱棣“靖难”第一功臣张玉的儿子,闻言,连夜就把枚青绑起送入宫内。即使事已至此,明宣宗仍派中官侯太带自己亲笔信至乐安“晓谕”这位皇叔。

  侯太到乐安后,朱高煦陈兵相见,南面高坐,也不拜领皇敕,令皇使侯太跪于阶下,大言道:“我何负朝廷哉!靖难之战,非我死力,燕之为燕,未可知也。太宗(朱棣)信谗,削我护卫,徒我乐安;仁宗(朱高炽)徒以金帛铒我。今又辄云祖宗故事,我岂能郁郁无动作!……速报上,缚奸臣来,徐议吾所欲。”语气语态,与当初朱棣反建文帝时几乎同出一辙。

  太监侯太是个胆小鬼,怕汉王杀掉自己,伏地惟惟。回京后,明宣宗问他汉王说些什么,他回答说:“汉王无所言”。随行护卫的锦衣卫乃有特务任务,向皇帝俱陈所见。明宣宗大怒,对侯太说:

  “事定必治汝!”

  为了给自己造反制造论据和做铺垫,汉王朱高煦派人上疏朝廷众官,指斥明宣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以及南巡诸事,公然宣扬朝廷罪过。同时,他又斥责夏原吉等几个大臣擅权为奸,要求皇上交出几个人给自己杀掉。同时,他私下写信给诸位公侯重臣,骄言巧诋,污蔑明宣宗违祖制等事。

  至此,明宣宗叹道:“高煦果反!”

  明宣宗集朝臣集议。本来,明廷要派阳武侯薛禄率兵讨伐,大学士杨荣以建文帝时李景隆为戒,劝帝亲征。大臣夏原吉也表示:“臣见高煦命将而色变,退语臣等而泣,知其无能为也。且兵贵神速,宜一鼓而平之,所谓先声有夺人之心也。”

  1426年(宣德元年)秋八月,明宣宗经过周密布置,祭过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百神之后,亲率大营五军将士出征。

  行至杨村,明宣宗在马上询问左右群臣:“众卿认为高煦计将安出?”

  有人说“乐安城小,贼军必先取济南为大本营”;又有人说朱高煦先前一直逗留南京,此次造反一定会引兵南去。

  明宣宗听毕摇头,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然。济南虽近,未易攻取;闻朕大军将至,亦无暇攻取。高煦护卫军多家在乐安,不会弃家往南京方向征战。高煦外似诡诈,内实怯懦,临事狐疑,辗转无断。今其敢反,轻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又以为朕不能亲征。今闻朕亲行,已经胆裂,其敢出战乎!至即擒矣。”

  如此名正言顺,加上皇帝亲征,明宣宗仍在路上遣使向朱高煦传达诏旨,谕以逆顺祸福。年青的皇帝英畅神武,词旨明壮。大军一路鼓行,径直来到乐安城北,把乐安城围个水泄不通。惊惶之余,城内守军乘城发炮,想弄出些大动静来吓唬城外明军,同时给自己壮壮胆。但明军忽然发放神枪铳箭,声震如雷。听到这么大动静,城中的朱高煦兵士皆股栗胆寒。

  属下诸将请即攻城,明宣宗不许。依然敕谕朱高煦,要他主动投降,朱高煦不报。宣宗复遣敕谕之曰:“前敕谕尔备矣。朕言不再,尔其审图之。”

  下了最后通牒后,明宣宗派人以箭缚“招降归正”敕书于城内,对城中人民告以福祸逆顺。由此,城中人不少人想缚执朱高煦来献。朱高煦在城内狼狈失据。在内殿徘徊思虑大半天,朱高煦只得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宽借一天,表示,“今夕与妻子别,明旦出归罪。”

  明宣宗答应。

  当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与众人往来密谋造反的文书信札,全部付之一炬,销毁罪状,“城中通夕火光烛天。”

  转天,朱高煦要出城投降,其将王斌很有血性,劝他说:“宁一战而死!就擒,辱矣!”

  朱高煦以城小为辞,从地道偷偷溜出城,穿着一身白衣跪伏于侄子面前,顿首自陈:

  “臣罪该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

  明宣宗仁德,没有依刑法对他“明正典型”,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师,在西安门内新筑宫室,虽属软禁,但好吃好喝,饮食衣服之奉,仍旧无改。

  宣宗班师之后,仅仅诛杀逆党王斌等六百余人,胁从者皆不问。

  明宣宗本来想一鼓作气挥军趋彰德,把另一个叔叔赵王朱高燧也一并擒来。大臣杨士奇苦劝,认为赵王谋反无实,又属至亲,攻之没有正当理由。

  明宣宗听谏劝,回京后派人送亲笔信晓谕,忐忑不安的朱高燧见信,大喜曰:“吾生矣”,忙上表谢恩,上献自己所有护卫军队。明宣宗收其所还护卫,保留其仪卫司(仪仗队)。这样,赵王朱高燧得以善终。

  朱高煦虽为囚徒,大宫殿、大酒大肉仍旧享受,诸子妃妾也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按理说也能善终。

  有一天,明宣宗处理朝政后心情不错,亲自去看望这位被拘禁的叔王。

  朱高煦不知哪根筋又搭错,倨傲不拜,横坐于地,冷眼观瞧明宣宗。

  宣宗围着这位皇叔转了几圈,本想好言安慰几句,说说亲情叙叙旧,不料想,朱高煦忽然伸出一腿使个大绊子,把明宣宗绊倒在地。

  宣宗大怒,立刻命力士从殿外抬口大铜缸进来,把朱高煦扣闷在里面。

  铜缸重300多斤。这位汉王身板特好,孔武有力,还能把缸顶起,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又朝宣宗逼近。

  明宣宗盛怒之下,派人抬来数百斤木炭,堆积于缸上,然后点火燃之。不久,炭烧铜熔,把朱高煦烧成一顿灰烬。

  宣宗余怒未消,下令把朱高煦诸子全部处死。

  纵观朱高煦所为,比其亲爹朱棣相差远矣。他既无深谋远虑,又无能将谋臣,更无坚城广地。老王爷为老不尊,苍猝起兵,困守孤城,一俟宣宗侄子皇帝亲征,根本未作有效反抗,即刻束身就缚。败则败矣,认命拉倒,还能保全残年。岂料,这王爷又伸出臭脚,绊龙一跤。如此下三滥行径,可知朱高煦仅是一介武夫,无谋略遗害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乐安   仁德   汉王   北平   孙子   皇太子   南京   侄子   朝廷   灰烬   大怒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