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条约》后,为何晚清最终得以保住西藏主权?多亏他的努力

1904年,一支由英国领头的远征军进犯西藏。这突如其来的入侵,让整个西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了保住这块领土,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手段,为此甚至不惜牺牲一位驻藏大臣!

他是谁?清政府又做了什么?

西藏!危急!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域辽阔,矿藏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久为外人所垂涎。

早在清光绪年间,英人已对西藏虎视眈眈,甚至编造各种借口“探藏”。

说是帮助中国开采资源,但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就是想日后从政治上、经济上分裂、奴役、掠夺西藏。

为了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清政府特地命令一众大臣前往西藏驻守,张荫棠就是其中之一。

入驻西藏后,他对外与英人据理力争,严令禁止英军闯入;对内他励精图治,积极整饬藏政,弹劾贪官污吏,推行实施了一系列安边治藏的政策,赢得了广大黎民百姓的赞扬和支持。

但弱国怎么配拥有主权?

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帝国主义乘日俄战争爆发,趁着俄国无暇干预西藏事务之机,英军悍然发动了对西藏的侵略战争,兵临拉萨。

在侵略者刺刀和大炮的威慑之下,西藏地方上层官吏和拉萨三大寺的代表被迫与之签订了非法的所谓《拉萨条约》。

主要内容有:

第一,西藏切实实行光绪十六年签署的《藏印条约》,开江孜、噶大克为商埠,英国在这两个地方享有与亚东同样的特权;

第二,西藏赔偿英军军费五十万磅,合卢比七百五十万元,每年交十万元,七十五年缴清;

第三,英军占驻春丕,待赔款缴清,商务开办三年后撤退。西藏土地不得租让、典卖给任何外国;

第四,西藏一切事宜,不准任何外国干涉;任何外国不准派员或代理人进驻西藏;西藏铁路、矿山、电讯及其它权利,均不许任何外国及其人民享受;西藏政府之税收与货物不得向任何外国及其人民抵押借款。

事后,当清政府得悉《拉萨条约》后,认为损害中国主权太甚,当即电示驻藏大臣的首领有泰拒绝签字,并与之进行交涉。

但谁也不会想到,英方对西藏似乎是势在必得,不仅威胁如果延后签约一天,赔款就多增加5万卢比,以此类推;甚至无耻地编造“宗主权”,认为中国对西藏只有“宗主权”,没有主权和领土权。

晚清政府就算再腐败,也没有昏庸到是非不分的程度,为了保护我国主权完整,张荫棠被清政府委以特命全权代表,继续与英人谈判。

他是谁,又为什么非得派他出马呢?

主权完整不可犯!

张荫棠字憩伯,1860年生于广东南海。

史料记载,光绪十八年他花钱买了个内阁中书的官。不知道是不是张荫棠觉得花钱买官太过丢脸,次年他又考取海军衙门章京一职。

1896年,受清廷指派,他远赴美国使领馆当三等参赞,次年改任旧金山总领事,寻调任西班牙代办。

在奉命与英国谈判后,他据理力争,以“延宕不认而不能作罢为原则”与之磋磨,以期有所转机。

期间,他曾受到英国使者的各种威胁,但依旧不予屈服,更强词拒绝签约。

无奈,英军只能退而求其次,勒令使臣萨道义在北京继续与清政府代表唐绍仪谈判。可不管换谁,都不愿意签订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这可如何是好?

对此,英国自有妙计。

《拉萨条约》后,英政府强加给西藏人民战争赔款七百五十万卢比,为了笼络人心,不久他们又将赔款削减至二百五十万卢比。

但他们怎么会想到,西藏地方财力枯竭,无力偿付,只能请求清中央政府代付。

西藏地方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地方赔偿由中央政府偿付本是中国内政,此时清政府还没有倒台,英国自然无权干涉内政问题。

无奈,他们只能败兴而归,接受了我方的意见。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英印代表为了离间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又在如何交付赔款的问题上大做文章。

他们明知英藏间不得私下往来,但却故意要求藏方派一“协摆”(噶伦之尊称、又敬称“萨旺”,官阶三品)将支票亲自交给英国使者。

对此,清政府严词拒绝,并决定:第一、二期赔款如期由中国政府直接经汇丰银行交英印政府。

当偿付最后一期赔款时,张荫棠主张以支票形式直接送交,如若英方不同意,就视为他们主动放弃赔款。

无奈,英方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而等到赔款全都送交完毕后,张荫棠又据理力争,要求英国应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准其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政治。

为了不被国际社会职责,英方无奈答应。这就迫使狡猾的英国政府最终在事实上确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一时间,张荫棠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人物,而关于他的生平经历,也逐渐浮出水面。

最后一位驻美大使

张荫棠,是清朝末期上层统治阶级中头脑清醒且颇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远见卓识的一位汉族官员。

他出国多年,由于受到欧美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影响和参加与英国议约,洞察到英帝国主义图谋吞并西藏的阴谋。

因此,在英军入侵西藏前夕,他就已经意识到主权的危机了,甚至在1906年正月特地致电外务部:

“窃思藏地东西七千余里,南北五千余里,为川滇秦陇四省屏蔽,设有疏虞,不独四省防无虚日,其关系大局实有不堪设想者。故而整顿西藏有刻不容缓之势矣,惟整顿西藏,非收政权不可;欲收政权,非用兵力不可。一旦有事,英人乘机入藏,我则鞭长莫及,将来再图补救,亦复无济。”

只可惜,当时这并没得到清廷的重视······

在英帝咄咄紧逼,西藏局势岌岌可危的形势下,一些有识之士及西藏僧俗人员也奋力疾呼,敦促清政府如若不采取措施、整顿西藏政务。

鉴于此,光绪三十二年四月,皇帝钦命张荫棠“以五品京堂候补,前往西藏查办事件。”

张荫棠受命后,于当年十月十三日抵达拉萨。十一月,张荫棠着手整饬西藏事务。

他率先揭发弹劾了有泰等人对外乞怜于敌、丧权辱;对内贪污腐化、鱼肉藏民、营私舞弊的丑恶行径。

清廷接报后,于十一月下令将有泰、刘文通、松涛、李梦弼、恩禧、江潮、余钊、范启荣、彭措汪垫、周占彪、马全骥等十余名满汉藏官员革职查办或勒令休致。

这一行动顿时引起全藏震动,大快民心,积弊为之一清,无不称赞张大臣严肃法纪,为民除害。

张荫棠在查办藏事、清除积弊之时,亲眼目睹了英军侵略西藏后,任意强占土地,蹂躏杀戮藏族人民的惨状。

这让他强烈地意识到,只有效法欧美资产阶级变法图强,收回政权,添练新兵,实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才能救藏安民,边隅方能安宁兴盛。

于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他向清廷主张:

要优待达赖、班禅,恢复藏王体制,以汉官监督;

清查户口、租赋,设置西藏刑部大臣,另设会办大臣,统治全藏;

筹饷练兵,拨北洋新军六千驻藏,调内地武备生来藏训练藏兵十万;

修筑交通,架设巴塘至拉萨电线,修好打箭炉、江孜、亚东牛车路;

兴办教育,广设汉文学堂,创办汉藏文白话报;

振兴农工商业,开发矿产资源,允准汉藏军民开矿,革除苛政,废除乌拉差役;

扩充拉萨制械厂,试种茶树,抵制印茶输入;

在各盐井处设局征税,酌定畜产品出入口税则;

设置银行,改良风俗,由国家岁拨经费二百万,办理一切“新政”。

这得到了黎民百姓的赞扬和支持,因此在实行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变化初见端倪。

但是也极大地触动了西藏贵族、农奴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恐慌和暗地的污告和对抗。

同时,张荫棠的治藏行动又导致了朝廷封建官僚乃至驻藏大臣联豫的猜忌以及英印政府的无理抗议,懦弱的晚清政府深恐操之过急,激成事变。

就这样,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他被调离······

写在最后

由于受到当时内外交困环境影响和封建社会的局限,张荫棠所奉行的政策必定是为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统治者服务,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消极甚至错误的东西。

他与历代封建社会有志改革的仁人志士所犯的通病一样,幻想在不触动朝廷政治制度和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全面地对西藏实行各种改革。

这种做法既不切合实际,也是必将要失败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张荫棠从光绪三十一年赴印度修订《拉萨条约》至三十三年调离西藏的两年内,可谓克尽职责。

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实行一系列治藏政策和措施,他都坚决地维护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主权,反对帝国主义入侵西藏,其本质是好的,主流是积极进步的,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拉萨   西藏   条约   主权   光绪   英方   晚清   英国   大臣   英军   清政府   努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