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新疆后如何治理成了问题,乾隆力排众议,为后世消除了隐患

统一新疆后如何治理成了问题,乾隆力排众议,为后世消除了隐患。这一历史事件虽已过去两个多世纪,但其背后蕴含的治理理念和决策智慧,依旧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在那个动荡年代,新疆作为西北重镇,归属曾一度成为朝野争论的焦点。一些官员出于种种考虑,主张放弃这块曾经动荡不安的领土;但乾隆坚持要将其纳入直接管辖,并做出一系列英明决策,最终为这片广袤土地带来长治久安。那么,乾隆为什么如此执着于统一新疆?他是如何将之化危为安的?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治国理念?

执著追求统一的原因

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准部和回部两大力量在新疆归顺于大清王朝,使这片横跨亚欧两大洲的广阔区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但此前新疆曾长期陷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民不聊生,是清王朝的心腹大患。

为何乾隆要不惜血战硝烟,执意将新疆纳入版图?其中的原因颇为复杂。

首先,新疆区位重要,乃是中国通往西域的战略要冲。这里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大清与西亚、中亚各国贸易往来的枢纽。此外,伊犁河谷腹地沃壤,盛产马匹和珍禽异兽,自古就是草原上最富庶的一隅。一旦无法掌控,勢必威胁中原地区的安全。

其次,作为皇帝,乾隆理所当然地要维护王朝的统一。倘若准噶尔和回疆长期割据,对朝廷的统治都是一大隐患。数年前,准噶尔达瓦奇还曾率众劫掠新疆各地,在天山一带肆意烧杀扰民,简直就是大清一柄悬在咽喉的沈重杀器。

最后,乾隆也深知,若任由新疆继续动乱下去,终将酿成无法收拾的大祸。当年雍正皇帝出兵新疆,曾一度将其平定,但准噶尔和回疆内斗不休,新疆再次陷入动荡。乾隆自是不愿重蹈覆辙,因此决心彻底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基于上述诸多考虑,乾隆毅然决然,发兵十余万,经过两年的艰苦征战,终于扫清了新疆多年来的祸患。但归顺后如何有效管控这块新疆疆土,如何让这里真正太平安康,又成了一大难题。

统一后的初步棘手

新疆归顺后,如何有效管控这一广阔地区便成了一大挑战。乾隆起初也有过轻率的想法,曾一度考虑沿袭前朝旧制,仅设伯克官员收取贡赋,不派官兵长驻。

这种做法固然可以减轻朝廷的人力物力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必将酿成大祸。众所周知,之前新疆多年的动乱腥风血雨,就是由于各族力量内斗不休所致。若清廷对此熟视无睹,纵容这一隐患长期存在,将来终有一日会为之付出惨重代价。

此外,让当地世袭官员自行管辖,他们难免怀有私心,勾心斗角、藩篡分裂的祸患也将随之而生。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新疆问题,非得亲自派员把控不可。

乾隆身为一代明主,对此自是一清二楚。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围绕新疆如何治理的问题,朝野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甚至到了将要颠覆乾隆决策的地步。

争论的导火索,是由于这样一个细节:当年为平定新疆两年征战,所动用的军队多达十余万之众。按理说,结束战事后,这些人马也应当尽快班师回朝。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将领和大员都主张在新疆长驻重兵,以防不测。

最激进的,是时任大学士的史贻直,其上疏言辞之激烈,近乎做出了最坏打算:"新疆归顺,系因无力抗拒、权宜就降,倘我撤兵一空,他日必为后患!"为此,他直接要求乾隆彻底放弃伊犁等处。

另一位大员陈世倌对新疆驻军虽也颇为顾虑,但未如史贻直般明言要割地求全,只是以"粮饷、兵马、将帅"三个难题,劝阻乾隆在新疆安插重兵云尔。

此外,还有不少官员认为,清军在新疆长驻势必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并可能引发民族冲突,因此也纷纷表示反对。眼见争论日趋白热化,乾隆一度也有了动摇。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满蒙将领却表现出了高度的远见卓识。尤其是曾亲赴疆场的阿桂、兆惠、舒赫德、明瑞等人,他们不约而同地建议乾隆在新疆设立专门的官员管辖,并长期派驻重兵屯垦,彻底根除动乱隐患。

人和事,往往出现矛盾对立,最终取决于主事者的英明决断。乾隆沉吟片刻后,果断听从了将领们的献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全面而细致的治理举措。这不仅化解了当下的危机,也为新疆赢得了长治久安的未来。

乾隆英明治理新疆之法

经过深思熟虑,乾隆终于拿定了主意,下定决心要将新疆牢牢掌控在手中。为此,他先后推行了一系列英明的治理举措。

首先是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即命阿桂总理伊犁事务,次年又由明瑞接任。二十七年十月,乾隆正式设置"总管伊犁等处将军"一职,由明瑞担任,集中了新疆的最高军政大权。

将军统辖天山以北地区,下设都统、副都统、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理事大臣等官员,分驻各城镇执掌军国大事。至于天山以南的回疆,则沿用旧有制度,设立阿奇木伯克、伊沙噶伯克、噶杂拉伯克、商伯克等官职,负责维持当地的管理秩序。

这一"新疆伯克制"虽未对回疆进行根本改革,但朝廷已将两大区域的最高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有效杜绝了内斗和分裂的可能。

其次,乾隆着力于修筑城池,派兵长驻。战事告捷后,朝廷并未将所有军队尽数撤离,而是留下大批官兵长期驻守。短短十余年间,便在新疆地区陆续建成惠远、绥安、广仁、赡德、拱宸、熙春、塔尔奇、宁远等九座城池,史称"伊犁九城"。

从兵力部署上看,伊犁将军所驻惠远城就有满洲兵四千,惠宁城两千余,伊犁河南岸六城共六千二百名。其他如绥定等六城,则有绿营兵三千人镇守。天山北路总计达一万五千余名正规军。而在天山南路的回疆,也有五千七百余名兵力与伊犁城相峙。这支庞大的军队无疑将成为新疆和平稳定的坚实保障。

再者,乾隆还大力推行移民屯田,使新疆逐步实现自给自足。天山北路向来人烟稀少,粮食短缺。若长期仰仗内地输送,必将是一大负担。所以从二十五年开始,朝廷便大兴屯田。并从陕西、甘肃等地大量移民前来,东至巴里坤、西至伊犁、北至科布多、南至哈喇沙尔,蓬勃发展起兵屯、回屯、旗屯、户屯等各类屯田。

这一移民举措进展非常顺利。当时正值清朝中期人口激增,耕地不足早已成为普遍困扰,西北广阔的处女地无疑成了理想的宅基选择。史籍记载,"屯田之人,挈妻携娃,跋涉千里,抵新疆后,无不拳踊欢呼,视为重获新生"。可见此政策切合了民心所向,因而能够圆满顺利地落实。

最后,乾隆还下令将新疆的赋税降至最低,以减轻当地人民的负担。据史料记载,准噶尔统治时期,新疆的赋税极为残酷,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生产发展。如今赋税大减,无疑将为新疆带来生机,从根本上消除了民怨。

乾隆治疆理念的独到之处

细细玩味乾隆治理新疆的一系列舍斥举措,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英明的治国理念。

首先是乾隆对待问题的态度极其务实和因地制宜。他虽然是执掌天下的皇帝,理当鹰视狼顾,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十分注重实际效果。

比如说在旧疆的管理上,乾隆并未采取彻底的改革主义做法,而是沿袭明、清中叶以来,由世袭首领掌管政事的"伯克制度"。这显然是基于土尔扈特、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朝廷直接任命汉人管理反而可能引发不满情绪。

因此,乾隆顺应了当地人的意愿,将原有官职依然保留下来,只是加强了朝廷的监督和制约,从而较好地统合了各族力量。

同时,乾隆在建置防务和移民屯田时,也高度注重了地域特点。伊犁九城修筑的地理位置,无一不是新疆的交通枢纽或人口集中地,堪称兵家必争之地。而在拓垦屯田时,则充分发掘了各地的独特优势,使之达成了粮食自给的目标。

从中可以看出,乾隆并非一味从中央集权或教条主义出发,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发挥了本土资源的潜能。这样一来,他的统治便无形之中获得了当地人的拥戴和认同。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在治理新疆时始终注重从长远出发,追求地区长治久安的根本目标。

细审乾隆此举措彼举措,皆未流于权宜之计,而是立足于消除动乱的祸根,为新疆赢得长期和平而努力。他坚持实行移民拓垦和降低赋税负担,从根本上解决了新疆人们的温饱问题;他大兴城防和驻军,则有效遏制了分裂和内战的发生。

更值得称道的是,乾隆在维护统一的同时,也极为尊重新疆各族的差异性。比如在管理准噶尔地区时,他继续采用世袭制度,未干涉当地的族内事务。在回疆,虽然实行军事管控和派员监管,但总体而言仍延续了明清中期以来的宽松做法。

这一切的安排,不啻是在融合各族文化、化解矛盾冲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探索和努力。正所谓"法之以文,与之以理",乾隆用最大的善意和智慧赢得了新疆各民族的拥护,为地区和平奠定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总的来看,乾隆治理新疆的种种方式举措,既坚持了皇权的统一原则,又尊重了地方的人文差异;体现了旗帜鲜明的中央集权色彩,又不失灵活务实。在推进大一统的同时,亦能确保边疆长治久安,可谓"虽一统之帝,亦爱卿之君"的典范写照。这正是乾隆等人在新疆经营一时之功,为后世消除隐患的独特见解和智慧所在。

治理新疆的喜人效果

乾隆针对新疆大规模推行的一系列治理举措,经过几年的实践运作,终于开始渐渐显现出了显著的成效。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新疆局势开始出现明显的好转,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从旧疆地区看,汗王们在旗下世袭臣民的监督约束下,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专横跋扈,纷争动乱也随之大为减少。

而在新疆北路,由于清军重兵镇守并推行了移民拓垦政策,人烟渐渐密集,粮食也不像以前那般短缺。随着军事力量与人口实力的增长,朝廷自然也就掌控了更大的主动权,足以震慑和威慑任何反叛和内乱的企图。

或许最让乾隆欣慰的,是收复之初曾令大员们忧心忡忡的伊犁地区,如今已渐趋于稳定有序。二十九年夏天,亲自前往当地视察的阿桂在疏报中高兴地写道:"边境之地,烽烟已几无矣。"他还特意对伊犁九城军民赞不绝口,"城实甚雄,屯田积阜,壮汉若蚁,其将赖之以御仇寇于外,不啻有庸。"

这番话自是有夸张之嫌,但由此可见,新疆治理取得了令人欣慰的重大进展。一切都似乎正如乾隆所愿,战火已逐渐远去,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恢复,一派和平安康的景象正在逐渐形成。

不过,或许正由于太过渴望和平,乾隆也未曾意识到,自己当年在治疆问题上的决策,尽管合乎时宜,但也埋下了新的祸根。

其中最令后人忧心的,莫过于乾隆为了确保新疆长治久安,在北路地区大规模实行的移民拓垦政策。按照乾隆的本意,通过开垦荒地、引进人口,无疑可以增加税赋来源,并壮大驻军实力,从而巩固清朝在新疆的统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一政策的推行,不仅在新疆造成了人口失衡和民族矛盾激化的危险隐患,同时还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据史载,二十九年夏,随阿桂视察的还有一位理番同行的官员。他在疏报中曾忧心忡忡地说:"自渔阳而西,沟洫狭隘,芦荆盖之,塞蔽不通。比者大兴垦田,渐将水源竭耗。"

这番话形象地描述了早期移民拓垦给新疆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由于引种过度和耕地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农牧民的滥垦滥伐,很快便导致了水土流失和绿洲荒漠化的严重问题。

直到今天,新疆生态环境的脆弱状况和资源短缺的矛盾,仍然是这一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当年乾隆治疆时期那些鲁莽而盲目的做法。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教训。虽然乾隆的新疆政策在当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从更长远来看,也暴露出了其中一些不足和隐患。事实再次说明,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我们全面考虑它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而不能只囿于一时一地的眼光。祖宗之法,益以圣贤之训,为的正是在这方面给我们以警醒和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乾隆   准噶尔   新疆   伊犁   天山   力排众议   长治久安   朝廷   后世   举措   隐患   移民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