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北大教室门口围观什么?



咦?什么活动,竟然这么多人围观!

这是2024年4月20日至21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博雅国际电子游戏研究年会。听说有很多海内外“玩家们”参与~



电子游戏,听起来很有趣的样子!为什么要研究电子游戏呢?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电子游戏、是否接受电子游戏,电子游戏的发展都势不可挡。电子游戏对青年人的影响,逐渐超越了电影和电视,成为Z世代首选的娱乐活动。电子游戏已充分介入日常生活,塑造着一代人的观念和记忆。



确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电子游戏的影子。

2023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成立了一个学术机构

——游戏与艺术创研中心

专门从事电子游戏的人文研究

该中心主任、北大艺术学院李洋教授

在代表主办方发言时提出

电子游戏的研究可以让人们以平静、平等、平常的心态正视电子游戏,为全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找到学科归属,帮助电子游戏从相对集中的产业、技术领域,走向人文学科,从偏向于实践与应用的人才培养,走向观察电子游戏对心灵、价值观的塑造,从外部的产业观察,走向其文化属性、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和政治潜能;加强电子游戏与哲学、历史、艺术的内在联系......

与国外的电子游戏研究相比,中国的电子游戏学术研究已迫在眉睫,学术界需要提供思考电子游戏的工具和方法,通过学术活动提升全社会的电子游戏素养,让青少年逐渐了解电子游戏的历史、类型和功能,逐渐理性地面对电子游戏。

北京大学各个学院的老师很早就开始电子游戏研究,并开设过相关课程,这次年会致力于创建一个以北大为中心的、由艺术家、大学教授、独立学者、游戏从业者等组成的学术共同体。


原来在电子游戏领域有这么多可以做的事情......那这次年会大家都讨论些什么呢?

年会自2月发出征稿启事后,仅一个月便收到了217份投稿。投稿者分别来自国内37所不同高校,以及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海外高校。此次投稿以硕博研究生与青年教师为主,也包含一定数量的本科生以及独立学者参会,极大地丰富了参会人员构成,也展示了游戏研究的巨大潜力。

海内外学者们围绕“电子游戏的机制与叙事”“电子游戏作为棍棒或绳索”“电子游戏作为艺术或商品”“电子游戏作为历史或未来”“电子游戏与主体性”“电子游戏与哲学”六个议题展开讨论。


这些议题听起来都很有趣呢!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具体内容啦。

那让我赶紧带你一起去了解吧~



玩家与学者的“双向奔赴”

一群热爱思想又酷爱游戏的“玩家”们

从学术角度,将游戏手柄的“打怪升级”历程

定格为一份“时光限定”的独特海报

向游戏致敬,为玩家献礼

△“游戏手柄进化图”限量海报

文末参与互动便有机会获得哦~

基于人工智能重绘

年会组委会将每位发言人的照片制作成

带有90年代风格的“格斗游戏选角界面”

让不同国家的与会学者们

以玩家身份,在游戏世界相逢

发言学者游戏主题年会大合影

博雅国际电子游戏研究年会筹备组

还为学者嘉宾独家定制了周边礼物

以此刻下游戏“邂逅”学术的燕园印记

△模仿PS5光盘的“年会游戏盘”(上)、解压按钮(左下)、会议手册(右下)

除了周边限定礼物的惊喜

年会现场还有一些“意外”的快乐

学术汇报时

有学者自如地切换至“玩家”角色

现场开机分享游戏操作

学术汇报之余

学者们化身“游戏角色”

在现实世界通过“视界”的想象

浸入游戏时空

展开竞争角逐,相互交流玩法

“误入”90年代,重拾美好记忆

在合作机构游研档案馆搭建的复古场景中

学者们踏上一段时空旅程

既是学者,也是玩家

在学术与游戏的交汇中

才思不断被打磨,新知于此间生发



一份关于电子游戏的学术解读指南

承载无数质疑、赞美和反抗的电子游戏

到底是书写后人类的浪潮之巅

还是Z世代暂寻喘息的例外之所

是前沿技术最重要的领地

抑或人文主义的最后堡垒

··· ···

一封由北大发出的玩家邀请函

将“游戏爱好者”汇聚

以学术的名义,多位学者

共同书写关于电子游戏的时代报告

围绕“电子游戏的机制与叙事”

“电子游戏作为棍棒或绳索”

“电子游戏作为艺术或商品”

“电子游戏作为历史或未来”

“电子游戏与主体性”

“电子游戏与哲学”六个议题

海内外学者们展开热烈讨论

在知识碰撞与思维摩擦中

迸发智慧的火花

电子游戏本体是叙事学还是游戏学?

今天的电子游戏出现了哪些新玩法机制?

又在怎样的环境中展演?

机制与叙事谁应当成为游戏的“基底”?

▽点击下图▽

跳转分论坛“电子游戏的机制与叙事”链接

一起揭开问题答案

△发言左起:姜宇辉、车致新、孙静、王洪喆、运远潼、杨剑秋

在电子游戏里

“绳索”与“棍棒”的隐喻贯穿始终

“绳索”象征着连接、合作与团结

“棍棒”代表着分离、竞争与独立

▽点击下图▽

跳转分论坛“电子游戏作为棍棒或绳索”链接

走进电子游戏隐喻更深层次的解读

△发言左起:谢辛、吴玥、陈亦芃、熊硕、滕乐、彭嘉敏


电子游戏既有深刻的文化表达

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力量

▽点击下图▽

跳转分论坛“电子游戏作为艺术或商品”链接

一起探索电子游戏先锋的艺术性

讨论消费者行为与商业模式

△发言左起:耿弘明、高峰、闫毅航、张毅

电子游戏自身的历史不足百年

但电子游戏所包含和再现的历史趋于无垠

如何重估旧日游戏的遗产

如何展望未来游戏的可能

▽点击下图▽

跳转分论坛“电子游戏作为历史或未来”链接

和学者一起走进历史与未来的传送门

勾勒出真理的逃逸曲线

△发言左起:曹琪、卢雅怀、耿游子民、李雨谏

以主体性为视角

介入电子游戏的跨学科研究

在理论爆炸的时代

为人文研究照亮一条突围之路

▽点击下图▽

跳转分论坛“电子游戏与主体性”

(与《文艺研究》杂志合办)链接

了解电子游戏与主体性的解读

△发言左起:蓝江、韩宇华、董树宝、李典峰、傅善超、叶梓涛、李洋

当电子游戏遇上哲学

会产生哪些奇妙的学术反应

本次年会与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合作

清华大学本科生们以论文形式进行了作答

▽点击下图▽

一起走进青年对电子游戏与哲学关系的理解

△清华大学交叉论坛合影



互 动 有 礼


你玩过哪些电子游戏

关于电子游戏,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截至2024年5月11日12:00

小北将为评论点赞数第1的读者

送上“游戏手柄进化图”限量海报1






在世界的不同角落

数以亿计的玩家共享游戏时空

电子游戏作为文化、艺术、科技

与人文研究的交汇点

在人文领域与全球文化交流方面

承担着独特的时代使命

健康电竞,快乐生活

小北邀你在未来一起探索

游戏与学术更多元的可能性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编辑 | 张祺祺

图片 | 未名游戏

排版&责编 | 戴璐瑶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北京大学   棍棒   电子游戏   绳索   下图   年会   北大   学者   门口   教室   学术   玩家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