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广东人,在山东菏泽生活2年,忍不住要说说菏泽的11个"怪"现象


此文章摘要网友提供话题,以此进行探讨!并不代表任何官方信息!

作为一个生在珠三角,长在广东的80后,我曾经待过2年的菏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地处山东西南部、黄河之滨的城市,虽然并不是全国最大的都市,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却孕育了许多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怪"现象,让我颇为费解。

牡丹有名无实?

所有人对菏泽的第一印象,恐怕都与牡丹有关。菏泽自古就有"牡丹之乡"的美誉,当地人对牡丹文化也是极为看重。然而待我亲眼看到曹州牡丹园时,却满怀遗憾。园内的牡丹品种虽然不少,但除了盛开时分景色宜人,平日里整个园区就显得有些冷清。作为中国牡丹之乡的"窗口",确实与其名不副实。

牡丹城卖不出去的特产

曹州牡丹虽名不副实,但牡丹作为这座城市的标志,地位仍然超然。只是不知为何,跟牡丹有关的特产并未成为菏泽的当家商品。除了酒楼餐厅供应的牡丹饼,以及售卖的花茶和工艺品外,其他的牡丹制品并不多见。这对号称"牡丹之乡"的菏泽而言,是否有些可惜了?

哪儿都有农民兄弟

无论走在菏泽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公园广场溜达,随处可见身着民工装束、颇有些乡土气息的人群。究其原因,一是整个菏泽地区属农业大市,农民人口占比重;二是近年来,不少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形成了"半农半X"的生活状态。作为外地人,这确实给我一种"哪儿都有农民兄弟"的感觉。

与您老有缘

在广东,我们一般称陌生人为"你"、"您"。然而在菏泽,除了老一辈的长者之外,不少年轻人也喜欢对生人直呼"您老",让人有一种与对方"有缘"的亲切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广州人遇到外地友人,直接亲热地说"哥仔"一样。这种用语习惯令我印象深刻。

窖藏之乡

坐落在菏泽东部的巨野县,素有"中国煤都"之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除了煤矿,巨野还别有一个"窖藏"文化。民居院落内普遍建有地窖,用于储藏粮食、蔬菜等。夏天,地窖内凉爽宜人;冬季,则可防潮保暖。对于我这个南方人而言,这的确是一种新奇特别的生活体验。

特色饮食

相比广东人的口味,菏泽人的饮食偏重油腻味浓。如酥糖、打糕、灌肚等,属于当地人最爱的小吃,实在有些过于腻人。不过,当地人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且把它们视为地道的山东风味。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羊肉汤,羊肉本身已经膻腻,再加上浓重的汤汁,会让人感觉腻得发慌。

县县都有非遗

非遗保护近年来成为全国热点,但让我惊讶的是,菏泽下辖的很多县区都拥有非常丰富的非遗项目,并不亚于知名的非遗大市。比如定陶的博山陶瓷、巨野的唢呐书、单县的泥塑等,均是国家级非遗,前景无量。或许正是这些璀璨的民间文化瑰宝,共同孕育了菏泽厚重的文化底蕴。

千年古县不少

菏泽不仅县县有非遗,而且"千年古县"也为数不少。根据资料,郓城、曹县、单县、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成武县等7个县区,都是民政部确认的"千年古县"。可见,这里确有着悠久的建制历史。唯一令人扼腕的是,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代的旅游开发上依然有很大潜力可挖。

一口古井百口旧冰箱

提及菏泽,你我脑海中或许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牡丹。但实际上,菏泽也有一个响亮的"发乡"称号。在物流较为发达的鄄城县,几乎家家户户都积存着旧发丝,将其打捆出售。因而从空中俯瞰,鄄城犹如"一口古井"、"百口旧冰箱"。这种独特的景观,或许正是菏泽厚重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舌尖上的巨野

说起菏泽,不得不提及巨野这个富饶的高产县。巨野不仅有国内最大的煤田,而且还是全国优质棉花和粮食生产基地。由此可见,巨野县在菏泽乃至山东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我品尝到巨野出产的新鲜农产品时,也由衷赞叹大自然的馈赠。

高铁站却很偏僻

当高铁成为了现代生活重要出行方式后,我就期盼着来到菏泽,一睹这里的高铁站貌。不过实际看到的定陶站却令我有点小失望。定陶区虽是菏泽市中心城区,但从市区到高铁站还需1个小时的车程,的确有些偏僻。由此可见,交通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既是前景也是挑战,需高度重视。

上述11个"怪"现象,描绘出了菏泽这座城市风土人情的多元面貌。它们既透视出菏泽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反映了这里正在发生的城市转型和进程。作为一个外地人,我由衷希望菏泽能在未来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更好地展现其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菏泽   巨野县   定陶   单县   巨野   鄄城县   古县   山东   牡丹   广东人   要说   现象   山东菏泽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