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四大罪人,对历史走向造成灾难性打击,于民族大义不顾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丨星球杯

编辑丨星球杯

前言

中国上下五千年,期间出现了不少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

但同样也有很多令人闹心的混账玩意为了一己私利,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从而对历史走向造成灾难性打击。

这些祸国殃民的罪人都是谁?他们又做了哪些恶贯满盈的事情呢?

赵高

赵高生年不详,出生在赵国一个卑微的家庭,据传其母因触犯法律被处以宫刑,而赵高也因此自幼在秦宫中为奴。

赵高天资聪颖,不仅精通法律,更擅长书法与骑射,这份才能让他逐渐在宫中崭露头角,最终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文书工作。

除此之外,赵高还担任了秦始皇幼子胡亥的老师,这也为他后来的权势之路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突然病逝,留下遗诏立长子扶苏为帝,但这份遗诏却落到了赵高手上,面对权力的诱惑,赵高展现出了他深沉的野心和狡诈的手段。

他联合丞相李斯,篡改遗诏,逼死扶苏,扶持年幼且易于控制的胡亥登基,即秦二世,这一系列密室操作,不仅改变了帝国的命运,也标志着赵高个人权力的巅峰。

胡亥即位后,赵高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他利用秦二世的享乐心态,大肆排除异己,残害忠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指鹿为马”的典故。

赵高为了测试朝臣对他的畏惧程度,竟在朝堂之上指一匹鹿为马,敢于直言的官员被一一清除,留下的皆是阿谀奉承之辈,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赵高权倾朝野的嚣张气焰,也让世人见识到了秦朝末年政治的荒谬与黑暗。

在赵高的操纵下,秦朝的暴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加重赋税,大兴土木,征发大量民夫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同时,他还推行严苛的法律,随意株连无辜,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社会矛盾急剧激化,起义频发。

赵高的倒行逆施,最终引发了秦朝的崩溃,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纷纷响应,大泽乡起义如星火燎原,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在这国家危亡之际,赵高非但没有收敛,反而进一步策划了秦二世的死亡,试图自己登上皇位,但因群臣反对未能得逞,最终被迫拥立子婴为秦王,而子婴深知赵高之恶,不久便设计诛杀了赵高,结束了这位乱政者的生涯。

赵高的一生可以说是权力欲望膨胀、道德沦丧的悲剧,他以一己之私,颠覆了一个帝国的根基,使得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留下了千古骂名,而后世常将赵高作为奸臣的典型,警示后人:权力若失去制约,将会带来无尽的灾难。

司马伦

司马伦字子彝,生于魏末晋初,是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在那个皇族内部斗争激烈的年代,司马伦凭借着血统的优势,早早地便踏入了权力的旋涡。

然而与他的显赫出身相比,司马伦的政治生涯却充满了阴谋与背叛,他的名字几乎成了权欲熏心、祸国殃民的代名词。

早年间司马伦并不出众,直到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其子惠帝即位后,司马伦的机会来了,惠帝性格懦弱,朝政大权逐渐落入皇后贾南风之手。

司马伦见机行事,通过讨好贾后,逐渐获得了朝廷中的重要职位,他善于伪装,表面忠诚,实则暗藏野心,一步步编织着自己的权力网络。

公元300年,贾后因谋害太子而失势,司马伦趁机联合禁军将领发动政变,以“清君侧”的名义废黜并毒杀了贾后,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掌控朝政的实际掌舵人。

但这只是他野心的开始,不久之后,司马伦更是上演了一出篡位的大戏,迫使惠帝禅位于他,自立为帝,改元“建始”。

司马伦称帝后,西晋的政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他大肆封赏亲信,以至于当时“王侯满街走”,爵位贬值如同废纸,这种滥封爵位的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国家的秩序和制度,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更为甚者,司马伦宠信奸佞小人孙秀等,这些人在朝中横行霸道,贪污腐败,欺压百姓,使得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司马伦的统治不仅荒诞无度,还彻底激化了皇族内部的矛盾,其他司马氏诸侯王见状,纷纷起兵讨伐,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持续多年的内乱,使得西晋的国力大为削弱,边疆民族趁虚而入,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一段长达数百年的动荡时期。

司马伦的帝王梦仅仅维持了几个月,便在各方势力的联合打击下迅速破灭,公元301年,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等联军攻入洛阳,司马伦兵败被俘,随后被赐死,他短暂而充满争议的一生,至此画上了句号。

安禄山

安禄山本名轧荦山,是粟特人与突厥人的混血,出生在今天的辽宁朝阳一带,少年时期的他生活并不如意,但因其体格魁梧,勇猛过人,逐渐在唐朝的东北边疆军中崭露头角。

他精通多国语言,这在多民族交融的边疆地区尤为宝贵,加之善于逢迎,很快得到了上司的赏识。

安禄山的仕途转折点出现在他遇到了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在张守珪的提携下,安禄山凭借军事才能和对时局的敏锐洞察,逐步升迁,直至成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控了大唐北方的庞大军事力量。

此时的他,已不再是边境上的一个小人物,而是手握重兵,威震一方的重臣。

然而权力的滋味让安禄山的野心膨胀到了极点,他表面上对唐玄宗百般谄媚,甚至认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杨贵妃为干娘,以此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但在私下里,他却暗中积蓄力量,密谋反叛,安禄山利用手中的军权,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同时,他还利用与胡商的联系,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叛乱做足了准备。

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这场历时八年的大规模叛乱,不仅使得大唐的国力遭受重创,更让原本繁华安定的中原大地瞬间陷入战火,无数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

安禄山的叛军一路南下,攻城略地,直逼长安,迫使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唐朝由此由盛转衰。

安禄山的叛乱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它深刻揭示了唐朝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势力的崛起,尤其是边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

安禄山的倒戈,暴露了朝廷对边疆将领控制力的薄弱,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藩镇割据局面。

至于为何安禄山会遭到后世的唾弃,原因显而易见,他背叛了信任他的皇帝,背叛了曾经效忠的国家,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安史之乱期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文化凋敝,曾经辉煌的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开启了中唐以后的长期动荡时期。

安禄山,这位曾是边疆英雄的人物,最终成为了历史的罪人,永远背负着祸国殃民的骂名。

石敬瑭

石敬瑭是沙陀族人,出生于晚唐时期,年轻时便以勇猛善战闻名,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石敬瑭凭借其军事才能,逐渐在李克用手下崭露头角,后成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和得力助手,李嗣源即位后,石敬瑭的地位更加显赫,成为镇守北方的重要将领。

随着权力的诱惑与不安定的时局,石敬瑭的心思渐渐活络起来,加上后唐内部矛盾的激化,石敬瑭开始筹划自己的独立之路。

公元936年,石敬瑭与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矛盾达到顶点,他决定举兵叛乱,但面对强大的后唐军队,石敬瑭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向契丹求援,并许诺以燕云十六州作为代价。

燕云十六州,即今天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是中原的天然屏障,对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至关重要。

石敬瑭的这一举动,不仅意味着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人,更被视为对中原民族的巨大背叛,契丹主耶律德光见有机可乘,欣然答应援助,亲自率兵南下,帮助石敬瑭击败了后唐军队,建立了后晋政权。

作为交换条件,石敬瑭履行了他的承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尊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

这一行为不仅使石敬瑭个人背上了千古骂名,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中原失去了北方的屏障,直接威胁到宋朝乃至后来多个朝代的安全,为后来的民族纷争埋下了隐患。

石敬瑭在位七年,虽然在位期间采取了一些措施稳定局势,发展经济,但都无法抹去他卖国求荣的污点。

他依靠外族力量取得的皇位,以及对契丹的卑躬屈膝,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耻辱的印记,石敬瑭死后,后晋不久便因内乱和契丹的压力而灭亡,他的继任者也无法改变国家分崩离析的命运。

信息源

辛德勇读《赵正书》︱细说赵高:与秦王族不相干的赵氏——澎湃新闻

《安禄山》——中国大百科全书

石敬瑭割燕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晋书·惠帝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契丹   司马   后唐   遗诏   大唐   中原   秦朝   灾难性   大义   叛乱   边疆   罪人   权力   走向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