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都忌讳一个字,近2000年来只有3人敢用,现今却随处可见

前言

在古代中国,取名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人们相信名字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然而,有一个字却被视为极端忌讳,近2000年来只有极少数人敢于使用。

然而,历史的确记载了三个人物,他们不仅名字里带有此字,而且还都是人中龙凤,各有非凡的成就。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的人物呢?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展开呢?

一、西汉名臣 冯野王

汉朝时期,冯氏家族可谓是名门望族,世代为官,声望赫赫。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冯野王。这位才高八斗的文人自幼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八岁时便能诵读《诗经》,被人称赞为"人中龙凤"。

冯野王的父亲冯奉世曾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关内侯。可见,这个家族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军功赫赫。或许正是因为家学渊源的影响,冯野王自小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渐渐地,他不仅通晓经史,还对诗词有着独到的见解。

年仅十八岁的冯野王,就已经自信心爆棚,直接上书汉宣帝毛遂,自荐为长安县令。虽然这个请求未被批准,但汉宣帝还是被他的才华和胆识所折服,任命他在其他县当了县令,从而拉开了冯野王仕途的大幕。

从此之后,冯野王一路高升,屡获重用。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官正直不阿,深得朝野人心。御史大夫李延去世后,朝野上下几乎一致推荐冯野王接替他的职位。虽然最终因为身份敏感未能获此重任,但冯野王仍然获得了相当高的官职,名望也因此大增。

不过,就在冯野王的事业步步高升之时,一个意外的变故却给他的前程投下了阴影。汉成帝继位后,冯野王的年纪也渐渐大了,身体每况愈下。他不得不频频请假养病,这为那些嫉妒他的小人们制造了可乘之机。

于是,冯野王就遭到了诬陷,被汉成帝革去了官职,只能无奈地回家养老。尽管后来朝野上下还是有不少人为他求情,但最终冯野王还是未能重新被起用,只能在家中度过了余生。

冯野王的人生经历可谓是起起伏伏,但他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操守。即使在晚年遭遇了不公的打击,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疑是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佩的。

或许,正是因为冯野王在名字中带有"王"字,所以他的人生经历才会如此波澜壮阔。毕竟在古代,这个字代表着无上权力,平常人很难承受得住。但冯野王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名字中有"王"字,只要有过人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也一样能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

二、文学家 顾野王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个动荡的年代,虽然战火不断,但文化艺术仍然薪火相传,孕育出了不少文化巨匠。其中,就有一位名叫顾野王的文学家。

顾野王原名顾体伦,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据说,他八岁时就能自己创作出优美的诗赋,十二岁时仅一次旅途就写下了两排佳作,可见他的才华是多么出众。

然而,顾野王并非一个只知书斋的书呆子。相反,他是一位真正的"博物学家",不仅精通文学,对天文地理、花鸟鱼虫也有着渊博的知识。正是这种全方位的学识,让他在文坛上小有名气。

但是,顾体伦之所以改名为"顾野王",并非出于炫耀,而是源于一份由衷的崇敬之情。原来,在他学习史书的过程中,偶然结识了西汉名臣冯野王。冯野王正直不阿、才高八斗的品格深深折服了顾野王,他由衷希望能够效仿冯野王,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于是,顾体伦就特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顾野王",以示对冯野王的崇敬之情。果不其然,凭借着出众的才华和家世加持,顾野王很快就踏上了仕途,并一路高升,最终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官职。

不过,顾野王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他原本效力于南朝梁朝,但在"侯景之乱"后,陈武帝陈霸先乘机而起,建立了陈朝。顾野王也随之重新投身于陈朝的朝政,并被重用编修前朝史书《梁史》,直到六十多岁才仙逝。

顾体伦之所以会改名为"顾野王",可以说是出于对冯野王的一种崇敬和向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人并不多,而冯野王正直不阿、才华横溢的品格,无疑是令人向往的。顾野王或许也希望通过改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位前辈的敬仰之情,并以此来激励自己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可以说,顾野王的人生经历,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在那个战乱频发的年代,能够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的人并不多,但只要有过人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依然能够在动荡的时局中立足,甚至成就一番事业。顾野王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他的经历无疑给后人以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三、唐代诗人 骆宾王

从南北朝时期走来,我们又来到了盛唐时期。在这个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一位才高八斗的诗人骆宾王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骆宾王出身寒门,但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据说,他七岁时就能自己创作出优美的诗句,被人称赞为"神童"。如今,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咏鹅》更是家喻户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骆宾王的一生,与当时的执政者武则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最初是在唐高宗年间进入仕途的,但一路走来却坎坷不平。多次被贬谪,但他却从未放弃,依旧顽强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有一段插曲,更是让骆宾王的命运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当时,骆宾王被任命为姚州总管的幕僚,负责撰写讨伐叛乱蛮族的檄文。由于他文采出众,很快就被发现了撰写檄文的天赋,从而备受重用。

然而,就在这时,唐高宗病重,朝政被交给了皇后武则天处理。骆宾王作为一个传统士大夫,无法接受女主当政,于是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虽然武则天本人对骆宾王的才华十分赏识,但谁也无法容忍被人如此直白地批评,于是骆宾王就这样入狱一年。

出狱后,骆宾王并未因此而低头。相反,他更加积极地支持反对武则天的力量。唐高宗去世后,儿子唐中宗继位,但武则天权倾朝野,甚至想要废黜唐中宗自己做皇帝。这种意图引起了民间的强烈不满,于是就有人如徐敬业等人起兵反对武则天。

骆宾王当时正在徐敬业手下任职,他再次挥笔疾书,撰写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呼吁天下人一同讨伐武则天。可惜,徐敬业的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骆宾王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命运就此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骆宾王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作为一个传统士大夫,他无法接受女性掌握朝政的局面,因此多次上书批评武则天。这种直言不讳的作风,也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他的入狱。

但即使在遭受如此不公的打击后,骆宾王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继续支持反对武则天的力量,并亲自撰写檄文,呼吁天下人一同讨伐这位女皇。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疑令人敬佩。

或许正是因为骆宾王名字中带有"王"字,所以他的人生经历才会如此坎坷。毕竟在古代,这个字代表着无上权力,平常人很难承受得住。但骆宾王却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名字中有"王"字,只要有过人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也一样能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甚至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

结语

看到这里,你是否对这三位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虽然都在名字中带有"王"字,但命运却各不相同。

有人一生低调,但事业有成;有人追随偶像,最终也赢得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还有人则因为固执己见,最终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名字决定,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品德操守和处世之道。只要我们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出精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檄文   朝政   仕途   有所作为   随处可见   忌讳   品德   正直   现今   年来   时期   古代   命运   名字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