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活得最舒服的人,都自带“攻击性”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很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早已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其中任何一个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三毛,《读者》2007年第21期

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雪夜,旅人在帐中准备入睡。

此时,一匹马敲击帐篷,恳求把头伸进帐内避寒。

旅人怜悯应允。

然而,马却不断得寸进尺,先是把脖子伸进来,又要求将前半身也放进来。

旅人虽犹豫但都答应。

最后,马竟将整个身体都挤进帐篷,完全不顾旅人的感受。

旅人这才幡然醒悟,倘若继续容忍马的无理要求,自己将无温暖之地。

于是他果断推马出帐,重新觅得温暖。

故事虽短,却戳中很多人。

生活中,舍友拜托你帮忙取快递,原本你是善意之举,此后却成了“非帮不可”;

职场上,同事请求帮忙处理工作,明明只是出于好心,最后却变成分内之事。

邦达列夫说:“人类的一切痛苦,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生活中,一个人若没有“攻击性”,往往容易被他人肆意伤害,陷入疲惫和痛苦之中。

真正活得舒服的人,懂得树立边界感,大方地释放出自身的“攻击性”。

来源:视觉中国

咽下的负面情绪,都成了内耗的慢性毒药

《无声告白》中的主人公莉迪亚,堪称内耗的典型。

莉迪亚生长于一个中美结合的家庭,父母对她寄予厚望,期盼她能达成他们未完成的梦想——成为一名好人缘的医生。

这个期望仿若沉重的包袱,沉甸甸地压在莉迪亚的双肩上。

但凡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就认为莉迪亚未努力学习;

但凡未按父母的意愿选取课外活动,便会被指责是浪费时间。

在学校,莉迪亚更是经常遭受同学霸凌:无故损坏她的作业、椅子上被涂胶水、水杯里被放虫子,甚至被当面辱骂……

这一切,像一根根尖刺般扎进莉迪亚的心里,她越来越委屈,也越来越痛苦。

她不知道该如何回击,只能任凭负面情绪逐渐侵蚀她的身心。

最终,难以承受的莉迪亚走向了极端,选择轻生。

看到一句话:“人生最大的不幸,恰恰在于缺少翻脸的能力。”

深有同感。

与人相处,凡事都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终将彻底迷失自我。

博主@黑白猫曾讲过一段亲身经历。

曾经的他是同事眼中的“好好先生”。

即使自己工作未完成,面对同事的请求,宁愿加班也会帮忙完成;

哪怕自己身体不舒服,面对同事的拼单邀请,也会强忍不适同意。

结果,他不仅没有收获善意,还被同事肆意嘲笑。

张德芬说:“个体之间,往往是彼此吞噬的关系,如果你的脾气不够硬,就很容易被他人吞噬。”

当你的善良不被珍惜,那就学会主动出击,露出自己的獠牙,如此,才不会委屈自己。

来源:视觉中国

“攻击性”是一种本能,每个人与生俱来

作家庆哥早年有一段颇为辛酸的经历。

那时候的庆哥任职于一家广告公司,主要负责项目的策划工作。

在某个新项目中,庆哥负责进行市场研究,承担统计调查的任务。

在项目初期,庆哥便已将调研方案、实地调研结果、调研报告等资料悉数收集完毕,并以文档形式发给组长。

岂料,由于组长自身的拖沓与粗心致使该项目出现了延期和超预算的状况。

总经理知道后怒斥组长:“公司为这个项目投入了大量人力及财力,竟弄成这样,给我一个解释!”

面对盛怒的总经理,组长把项目失败的全部责任推到庆哥身上,还指责庆哥的诸般失误。

最终,庆哥被公司处罚。

同事们纷纷为庆哥打抱不平。庆哥虽委屈至极,但又深知与上司争辩并无好处,只能忍气吞声。

但这也搞得他心情郁闷,状态很差。

听过一句话:“一个人产生了负面情绪,如果不将其向外释放的话,这种负面能量就会转过来攻击自己。”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做过的一个实验。

他选取一定数量的健康婴儿,先是在自然状态下对婴儿的自发性举动进行观察,再与婴儿进行互动,观察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

最后营造特定环境来激起婴儿的特定行为。

最终实验结果表明:婴儿的自发性即为“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攻击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驱动力。

有时候,我们也得合理使用它,才能让自己从负面心境中解脱出来。

来源:视觉中国

比起“风平浪静”,自带“攻击性”才能活出惬意人生

在漫画《别摸我头发》里,主人公艾瑞儿对自己的头发甚是喜爱,她的头发不仅柔软卷曲且有弹性,还如花朵一般朝着太阳生长。

人人见到她都会好奇地想要摸她的头发。

艾瑞儿其实并不喜欢他人这么做,不敢表达的她只能千方百计去躲避这些人。

她曾逃到热带雨林、海边、城堡,甚至是无人的小岛。

不过,独自一人实在太过孤寂,艾瑞儿最终决定回到故乡。

她选择勇敢地向所有人袒露自身的想法:“我很高兴你们喜欢我的头发,我自己也很喜欢,但在没得到我同意的情况下,请你们不要摸它。”

此后,人们便不再未经同意就去摸她的头发了。

只有敢于拒绝他人,才更容易赢得尊重。

《读者》上有一个颇具建设性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很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早已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其中任何一个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来源:视觉中国

心理学上有一个“登门槛效应”:

在与他人交往时,若你选择接受对方提出的小要求,那么随后对方就会接连不断地提出比之前更大的要求。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当别人感知到你是一个不好惹的人时,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唯有明确自身底线、敢于亮出“攻击性”,让你的善良展露出锋芒,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愿你我都能善良有度、边界分明,活出属于自己的惬意人生。

作者:利那,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活出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攻击性   头发   旅人   与生俱来   组长   中国   负面   婴儿   委屈   同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