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落坡,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村庄

马落坡村位于沧县政府驻地东北12公里,属姚官屯乡。该村始建于唐朝,原名李三蔡屯,以姓氏而得名,是一个有着1300余年历史的古村,历史悠久厚重。

元朝时,开始在此村设巡检司(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现在的公安派出所),元明清时代,一县以内,一般设3个巡检司。由此可见,历史上的马落坡就是一个大村镇,同时也是方圆几十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证实它是人口聚居的大村镇。

直到现在,马落坡仍是有4000多人近50个姓氏的大村庄。

(一)马落坡村名来历

马落坡建于唐朝,是个千年古村,原名李三蔡屯,后来改名为马落坡。有两种说法:

其一,据相关志书记载,世传小秦王在此落马,于是更名为马落坡。

盘点中国历朝历代的秦王,从西汉开始到元代,有差不多50位之多。

那么在沧州马落坡落马那位秦王是谁?史书并未指出是哪一位。

当地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五代时期后唐秦王李从荣。

李从荣,应州金城县(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次子。封秦王,官至兵马大元帅、尚书令。

他残暴擅杀,不得人心。长兴四年(933年), 拥兵谋反,兵败被杀。

相传,后唐天成元年,也就是926年,小秦王李从荣带领一行人到此地狩猎。那时候沧州一带人烟稀少,有很多野兽在此出没。李从荣发现了一头鹿,他催马去追,并搭弓射箭。可是一不小心,他竟然从马背上翻落下来。但并没有大碍。

正是因为这位“大人物”曾经在此落马,所以改地名为“马落坡”。

当然这只是传说,说落马的是秦王是李从荣,缺乏史料依据。

查看历史史料,确有一位秦王到过沧州,还在沧州任过横海军节度使(时治所在今沧县旧州西南),他叫符存审,死后追封为秦王。

符存审,字德详,陈州宛丘(今河南周口市)人,唐末五代时期前晋、后唐名将。因曾被赐为李姓,史册又载为李存审。

天祐十三年(916年),刘鄩进犯魏州,却被符存审率军截断退路,只得在元城与晋军开战,结果大败而逃。存审乘胜追击,接连收复澶州、卫州、磁州、洺州(治今河北永年)、邢州等地,被授为安国军节度使、邢洺磁等州观察使。同年十月,符存审兵临沧州。戴思远弃城而逃,毛璋则献城投降。符存审改任检校太傅、横海军节度使,兼领魏博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又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追封秦王。

他在沧州任横海军节度使,其治所距离马落坡四、五十里地,他骑马到马落坡附近打猎,完全有可能。所以,因符存审射鹿落马而得名马落坡可能性不小。

除了这一说法外,还有故事说马落坡跟穆桂英有关。

传说穆桂英挂帅时,曾来到此地,由于征战劳顿,便准备在此下马歇息,正好看到村北头高坡处正有一块上马石,穆桂英见石后暗测,莫非是上天安排我在此地歇息?于是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就地休息,整顿兵马。

据说,穆桂英顺应天意在此休息之后,旗开得胜,屡战不败,后世也将这块宝地称为“马落坡”,后人有诗赞曰:“穆帅息兵顺天意,坡上落马便知迷”。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传说,只能当做故事来听,不能当成史实。但不管因何得名,这些故事都为这个古老的村落增添了一抹浓重的文化色彩。

(二)《阅微草堂笔记》中马落坡的故事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个“卖面妇”的故事。

马落坡有一女人非常孝顺,生活贫困,靠卖面为生。因为穷买不起驴,就自己推磨,每天干活到四更天。她勤劳, 而且注重孝道,精心供养着自己的老婆婆。

她的孝心感动了两个狐狸。于是,两只狐狸每天都偷偷来帮她推磨,一推就是20 年,直到女人的婆婆去世。最终,狐狸帮助妇人的善心得到了回报,修成正果,成为狐仙。

后来,她的婆婆过世了。这位妇女安葬好婆婆,在返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两位年轻的女子。她们笑着跟她打招呼说:“咱们一块住了二十来年,你认识我们吗?”她说:“我从来没见过你们啊。”女子说:“实不相瞒,我们都是狐狸精,看你孝顺,天天帮你磨面呢。现在功德圆满啦,来和你道个别。”说完,一阵风就不见了。

女人很惊奇,回到家后,再去推磨时,总感觉非常吃力,没有了狐仙的帮助,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了!

所以啊,做人孝顺,神鬼都会帮你的。这个故事反映出了马落坡村民恪守孝道、知恩图报的优良民风与传统。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四月二十八,是沧州的大集,赶集的人特别多。有一天散集的时候,一个小伙子看见前面牛车里坐着两个大姑娘,忽然从车上掉下一个手绢,里面还包着钱。这个小伙子觉得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想拾起来送回去又怕追不上大车,想想就没理会这个茬儿。后来听人说邻村的一个人因为捡了这个手绢被狐狸精迷死了。所以啊,做人一定要厚道,记住贪小便宜吃大亏啊。

(三)马落坡草帽

沧州一带草帽、草笠的生产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

明清时,沧州城附近集中产草帽的地方主要在马落坡村。马落坡以编织草帽而闻名。

马落坡的大草帽兴起于约1830年,先后有尹家的“月来号”、苏家“何顺号”、邢家“同义祥”、以及“红升号”“怀义号”等店铺,以坐庄、订购、收购等方式,大量生产草帽,再经加工修饰,打包销往缅甸及东南亚各国。

马落坡的草帽,以小麦杆为原材料,帽子面呈鹅白色,红绿绸镶边挂里,制作精良,造型美观,色泽优雅,大方秀庄,质地柔软,经久耐用。

马落坡草帽生产最红火时,从业者达万余人,年产草帽七万顶,利润近百万洋元。

民国《沧县志》云:“草帽,本邑马落坡草帽行销缅甸,驰名中外。”

20世纪20年代,著名评书艺人张杰鑫创作并演出的传统评书《三侠剑》,开篇讲主人公胜英出场时,“头戴马落坡草帽…”,马落坡草帽成为流行文学里英雄人物的标准行头,由此可见当时马落坡草帽的风行。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光绪刻本)中多次出现马连坡草帽,这个“马连坡”就是今沧县马落坡村,其实连同这个由于记音不准而形成的错名,马落坡至少拥有三个外号。

1933年,河北省主席于学忠《于主席出巡纪事》也记载,沧县“旧有名产为马落坡草帽,有云南商人来沧收买,运销越南、缅甸及仰光之白夷山。”

20世纪30年代之后,由于国内动乱日增,造成出口中断。70年代后期,村里虽然打算重操旧业,因为缺乏市场,最终彻底消亡。

(四)红色敌后堡垒村

马落坡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抗日游击队常来马落坡村活动,并与日伪军进行敌后游击战,这里成为沧县重要的敌后堡垒村。

这个村的一批爱国青年,如苏凤岐、苏凤云、苏凤岗、邢国甫、尹连永、邢国良、苏玉禄、尹邨琦、于桂森等纷纷参加抗日队伍或秘密做抗日工作,他们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或在其它岗位上做革命工作,不少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苏风岐和苏风云是一对亲兄弟,出身书香门第,年幼时在本村受教育,后到直隶沧县二中(今沧一中)读书。1939年参加了八路军,被编入津南支队。他们曾到昌黎、乐亭、北戴河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多次去敌占区扒铁路、端炮楼、破坏敌人交通线。1939年8月,兄弟俩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邢国甫积极投身抗日工作,给八路军送情报,站岗放哨,当交通员,动员青年入伍。1943、1944年间,他们配合八路军武工队、县大队、区小队,多次击破日伪军的“讨伐”和“围剿”。1947年,在解放沧地时,他和邢国彬为入八路军十八团做向导。1948年平津战役时,他按上级指示,很快征集到25辆大车,连夜组织民兵押送物资,支援前线,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表扬。

1938年底,苏百川和邢国良参加八路军,编入津南支队。1939年秋,津南支队成立手枪队,苏百川任队长。1940年,苏百川和邢国良到冀鲁边三军分区,开展侦察工作。苏百川担任排长,邢国良任二班班长。1943年初,苏百川因腿伤回到马落坡村。

邢国良在冀鲁边三军分区期间,活动在山东惠民、禹城等地,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务,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

庞介民长期从事地下工作。1943年,受组织委派担任敌伪保长、联保主任,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工作,从事发展武装、教育群众抗粮抗捐、瓦解敌伪军人员和开辟新区等工作。

朱西立积极参加抗日工作,与当地抗日积极分子到姚官屯扒铁路,帮助群众坚壁清野,给八路军地方武装送情报、送药品和军需品。1947年解放沧县城时,他和邢国甫等人为解放军做向导,协助夜攻沧县发电厂,并带领村民们出民工、抬担架等,为解放沧县做出了贡献。

马落坡也是“地道战”的故乡。这里的地道曾经纵横交错,据说在九十年代,住在大队附近的马落坡村民在翻盖新房的时候,发现过战后并未囤积的地道遗址,整条地道几乎贯穿整个马落坡大街,由此可以窥见马落坡村民在抗战期间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五)古钟、古井遗迹

马落坡村北原有一座基督教堂,据传教堂为清朝光绪年间所建,内有一口铜钟,其响声清脆悠远,能传七八里。今教堂已毁,遗址上建起了民房,铜钟亦丢失,不知所踪。

马落坡村水系发达,处于沧浪渠与东马排干流域,村内有18个坑塘,如今已很少了。村南曾有两口老井。哪个年代修的已无考。为安全起见,现已全部用石板封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的马落坡村人正在这方富有希望的热土上继续延续着千百年来的辉煌,正在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沧县   秦王   缅甸   沧州   后唐   伪军   故事   节度使   草帽   村庄   工作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