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用药:自学中医先背诵这些歌赋,附七方、八阵和十剂

“老师,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背诵在中医学习中如此重要呢?” 小王坐在诊台前,面带疑惑地向谢老师发问。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仿佛早已准备好了这个问题。他端坐在桌前,目光深邃,开始解答小王的疑问:“背诵是中国传统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在中医学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背诵有助于熟悉经典原文,提高对医学理论的理解深度。

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

小王专注地听着,他将手中的笔在纸上轻轻移动,开始记录谢老师的回答。谢老师继续说道:“在中医学中,背诵是学习的基石,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

小王点点头,心中对中医学的奥妙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接着问道:“老师,我每次听完您的讲解都会认真记录,觉得这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背诵呢?”

谢老师微笑点头:“是的,记录也是一种形式的背诵。通过记录,你将知识固化在大脑中,形成更牢固的记忆。这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

小王对这个答案感到满意,他更加努力地记录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谢老师像一位悉心引导的导师,一问一答间,深入浅出地传授着中医学的精髓。他的严谨和亲切在对话中交融,仿佛是一曲和谐的乐章。

渐渐地,小王对中医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的眼中充满了兴奋和渴望。每一次的问答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谢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小王深受启发。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小王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问题:“老师,中医学习中,理论和实践的平衡有什么技巧吗?”

在背诵理论的同时,通过实践将理论应用于临

谢老师微微一笑,思索片刻后回答:“理论和实践是中医学习的两翼,不能偏废。在背诵理论的同时,通过实践将理论应用于临床,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二者相辅相成。

《药性赋》

“老师,我最近在背《药性赋》。您能给我解释一下吗?”小王一脸期待地看着谢老师。

谢老师微微一笑,开始了解释。“《药性赋》是中医经典之一,也是很多初学者先看的书目之一。首先,你要理解其中的药性分类,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归元等。这些都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通过熟练背诵歌诀,你能更好地记忆各类草药的特性,有助于临床运用。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濒湖脉学》

小王点点头,认真地记下每一个细节。“老师,上次听您说,《濒湖脉学》也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我学习起来没有那么容易上手,这是为什么呢?”小王犹豫了一下,然后鼓起勇气问道。

谢老师笑着安慰道:“学问需要时间和耐心,没关系。《濒湖脉学》涉及脉搏的诊断,首先要明确脉搏的种类和特征。你可以从歌诀中找到线索,比如‘太阴三减’、‘阳明三过’等,这些都是帮助你理解脉学的重要内容。

《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四言诀》系李时珍父亲李言闻根据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删补而成,综述脉理、脉法、五脏平脉、杂病脉象及真脏绝脉等。内容切合临床实际,易于记诵,流传甚广,为初学中医者学习脉法之阶梯。

《汤头歌诀》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一边记录一边点头。“谢谢老师,您的解释真的很清楚。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汤头歌诀》中各个方剂组成,我总是搞混,这可怎么办?”

谢老师微微一笑,“《汤头歌诀》是关于中药汤剂的配伍规律的经典之一。要背诵好这个,你先要理解其含义,首先需要明确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并且在理解每个方剂背后原理。歌诀中的‘寒温燥湿’、‘补泻助毒’都是提示,你用心背即可。

《汤头歌》 ,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一种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小王心中豁然开朗,连连点头。他感受到了谢老师的严谨和亲切,每一个问题都得到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

“老师,我想请问一下,您平时是怎么记忆这么多的中医理论知识的?”小王好奇地问道。

谢老师笑着说:“记忆中医知识,歌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此外,结合临床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病例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同时,不断积累、体会总结,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经验,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小王听后深有感悟,心想自己也要多动脑筋,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

时间过得飞快,谢老师和小王一问一答,已经过去了一个下午。窗外的太阳渐渐西斜,投下长长的影子。小王站起身,对谢老师表示感谢:“谢谢老师,您的解答让我受益匪浅。”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记得,学医要如同学歌舞一样,既要理论扎实,又要不断实践。加油,小王。”

小王满怀感激地离开了谢老师的诊所。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禁回想起今天的学习经历,心中充满了对中医的热爱和对谢老师的敬仰。他决心要更加努力,不仅要背诵歌诀,还要将中医理论融会贯通,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

谢老师看着小王远去的背影,心中也充满了满足感。教导学生不仅是传承知识,更是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医者仁心的精神。他深知,只有通过严谨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中医的传人,将中医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传承下去。

七方: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

方剂组成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日,‘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所以,《内经》将方剂分为七类,简称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复方。

①大方:药味多或药量重,以治邪气壅盛病证的重剂。

②小方:药味少或药量轻,以治病轻邪浅病证的轻剂。

③缓方:药力和缓,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

④急方:药力峻猛,以治病势急需扶危救急的方剂。

⑤奇方:组方用药单数的方剂。

⑥偶方:组方用药双数的方剂。

⑦复方:两方或数方相合,以治复杂病证的方剂。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明代张景岳对方剂的分类法,就是八种治疗方法,有如作战的阵势,其内容有古方八阵和新方八阵。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释曰“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内经》七方之后,北齐徐之才又有‘十剂’的分类方法。十剂是根据药物的性能进行分类的。当然也可以说是依照方剂的功用进行分类的。因为方与药是密切相互关联的。十剂是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宣可祛壅、通可祛滞、补可祛弱、泄可祛闭、轻可祛实、重可祛怯、滑可祛著、涩可祛脱、燥可祛湿、湿可祛枯。

②通剂:具通利小便之功,能治水饮痰滞病证的方剂。

③补剂:具补虚扶正之功,能治正气虚弱病证的方剂。

④泄剂:具通便攻邪之功,能治肠胃里实病证的方剂。

⑤轻剂:具轻开肌表腠理之功,能治风寒表实证的方剂。

⑥重剂:具重镇安神之功,能治神志不安病证的方剂。

⑦滑剂:具润滑肠道之功,能治津亏肠燥积滞病证的方剂。

⑧涩剂:具固涩正气之功,能治正气耗散滑脱不禁病证的方剂。

⑨燥剂:具苦燥中湿之功,能治湿阻中焦病证的方剂。

⑩湿剂:具养阴润燥之功,能治阴虚津亏内燥病证的方剂。

《方剂的组成演变》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汤头   李时珍   小王   中医   歌诀   方剂   内经   药性   歌赋   名家   理论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