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土豪小国,却沦为男人后花园,红灯区盛行是何原因?

提到中东,大家往往会想到遍地石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石油大国。可在波斯湾西南部,却坐落着一个由36个小岛组成的弹丸之地——巴林王国。

尽管国土面积仅779平方公里,甚至不及中国某些县的大小,但巴林在中东地区却占据着非常独特的地位,而且与其他中东国家不同的是,这里盛行红灯区,被调侃为男人的后花园。

中东最小却最特殊的国家

巴林这个弹丸小国,虽然石油储量有限,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开放进取的经济政策,硬是在群雄逐鹿的中东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当之无愧的"中东明珠"。

巴林位于波斯湾的咽喉要道,镶嵌在波斯湾畔。这里三面环海,与沙特阿拉伯隔海相望,北邻伊朗,东南与卡塔尔一衣带水。巴林的地理位置可谓"金鸡独立,一方霸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巴林虽然国土面积不足800平方公里,但其人口密度却高达每平方公里1663人,在全球各国中名列前茅。

如此稠密的人口,对于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但巴林人民凭借其智慧和勤劳,开创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众所周知,石油是中东国家的立国之本。巴林虽然石油储量有限,但其石油开采和炼油技术却居于世界前列。

巴林是海湾地区最早发现并开采石油的国家,其炼油工业始于1936年,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形成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

时至今日,炼油和石化仍是巴林的支柱产业,2022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

巴林的转型之路

巴林目前的常年石油储量在7000万桶左右,放眼整个中东,那真是小巫见大巫。可就是这么个"袖珍"产油国,非但没有躺平等死,反倒是凭借一股子劲儿,硬是在波斯湾畔杀出一条血路,成了中东版的"瑞士"。

巴林发现石油那会儿,正赶上石油工业如日中天。英美等国的石油公司闻风而动,纷纷来此淘金。

巴林一下子成了中东的"网红",石油产量节节攀升,到了上世纪60年代,日产量就突破了10万桶。这对于一个只有80万人口的小国来说,那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但到了80年代,巴林的石油产量开始走下坡路。眼瞅着这碗饭就要吃不上了,巴林却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未雨绸缪,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把目光投向了金融、贸易、旅游等服务业。

巴林位于波斯湾的咽喉要道,是连接中东各国的十字路口。巴林抓住这个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刀阔斧地推行经济开放政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时间,花旗、汇丰等国际金融巨头纷纷落户巴林,400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扎堆而来,巴林一跃成为海湾地区的金融中心,有了"中东瑞士"的美誉。

光有金融还不够,巴林还瞄准了旅游业这块大蛋糕。巴林虽然地方不大,但胜在四季如春,沙滩美如画,还有F1赛车、高尔夫这些富人玩意儿,对周边国家的土豪们可谓是莫大的诱惑。

于是乎,巴林修建了一系列奢华酒店、度假村,简直是把"有钱就是任性"演绎到了极致。据说,光是高尔夫球场,巴林就有好几十个,多得都数不过来。

这招果然奏效,周边国家的富豪们蜂拥而至,巴林成了名副其实的"中东后花园"。据统计,旅游业收入占巴林GDP的13%,仅次于金融业,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正是凭借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和开放进取的经济政策,巴林这个弹丸小国实现了经济的华丽转身。

过去十年,巴林GDP年均增长3.8%,人均GDP更是达到2.7万美元,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放眼整个中东,也只有以色列和海湾几个土豪国能比肩。

天下没有永久免费的午餐,石油过去是巴林立足的根本,但眼下储量只够再战10年,转型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所以巴林经济的转型可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了。

"红灯"巴林

巴林表面上是个虔诚的穆斯林国家,实际上却是中东地区有名的"红灯区"。说起这个,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巴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尤其是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富豪们。这些土豪们来巴林可不光是为了享受阳光沙滩,他们更希望在这里寻欢作乐。

于是乎,巴林的红灯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说,全国的特殊场所多达上千家,从豪华夜总会到简陋小旅馆,只要你有钱,要啥有啥。

俄罗斯、乌克兰、泰国等国的女郎们纷纷涌入巴林,成了这些场所的常客。更有甚者,一些酒店大堂里公然摆放小卡片,宣传各种"特殊服务",简直是无孔不入。

这股"歪风"的兴起,还带动了整形美容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时间,巴林俨然成了中东地区的"红灯都",吸引着周边国家的男人们前来"朝圣"。

那么,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巴林怎么会允许特殊业如此泛滥呢?这还得从巴林的人口结构说起。

在巴林120万人口中,外籍人口占比高达55%,其中男性又远多于女性。大量单身男性的存在,为灰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且,巴林的法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管法律明文禁止,但执法部门却很少严格执行。

有时候,警察还会充当场所的"保护伞",收取保护费。在这样的环境下,特殊行业自然是野蛮生长,愈演愈烈。

脱胎换骨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席卷而来,巴林遭受重创,经济一蹶不振。据统计,2009年巴林GDP增速骤降至2.5%,远低于危机前的8%左右。

与此同时,巴林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的问题浮出水面,不良贷款率飙升,资本充足率下降,流动性枯竭。一些银行甚至陷入破产倒闭的边缘,政府不得不出手相救。

巴林的地缘政治风险也在加剧。作为一个小国,巴林深受周边大国博弈的影响。受到海湾地区局势动荡的冲击,巴林也爆发过大规模示威游行,社会动荡加剧,经济雪上加霜。

由于巴林与伊朗关系紧张,双方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对抗不断升级,巴林经济再次遭受重创。

渐渐巴林政府也意识到了特殊行业泛滥的危害。加剧了巴林社会的贫富分化,旅游业赚钱了,但底层民众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

面对种种危机,巴林政府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走"后花园"的老路了。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巴林又开始推动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新兴产业。

如今,巴林铝业公司作为世界最大的独立铝冶炼企业之一,年产量占全球的10%以上。

巴林还拥有中东最大的造船厂,为海湾各国的海运事业添砖加瓦。近年来,巴林更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动足了脑筋,大手笔引进海外高科技企业,打造现代化工业园区。

2022年,金融业更是一枝独秀,一举超过石油和天然气业,成为巴林经济的最大贡献者,占GDP的比重高达17.5%。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巴林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金融巨头落户的结果。

除了金融业,巴林的制造业、ICT产业、旅游业等也都表现抢眼。制造业得益于巴林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链配套,ICT产业则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

当然,巴林的经济腾飞,离不开外资的助力。2022年,巴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19.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而在2023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17亿美元,同比增长55%。可以说,巴林已经成为了外国投资者的"心头好"。

那么,是什么让巴林对外资如此有吸引力呢?除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外,巴林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其不断进步的立法和多元化的高技术人才库。

近年来,巴林政府不断推出新政,为外资提供更多便利和保障,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

在旅游业方面,巴林也在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健康向上的业态。

巴林国家博物馆展示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和海湾地区的历史,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一年一度的F1大奖赛,更是让巴林成为中东地区的赛车圣地,带动了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结语

红灯区在巴林的泛滥,无疑折射出这个小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困境。巴林需要发展多元化经济,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迎合周边国家游客的需求,放任色情业的存在。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摆在巴林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巴林想要根除特殊行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法治建设,提升全民素质。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中东   小国   波斯湾   中东地区   巴林   土豪   红灯区   旅游业   海湾   后花园   石油   何原因   男人   国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