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往海南边三亚行 之六 (南山寺之三)

春往海南边三亚行 之六 (南山寺之三)

原创 天涯牧秋 带走一片云彩




梵钟苑与三摩地

向南山寺方向行进中,所看到的景点大都在右侧,而离南海观音苑不远的左侧,我看到了两个景点,第一个景点坐落在波涛万顷的南海边上,先看到一棵古老的酸豆树,景观石上刻着:“旷古奇树酸豆王,辛巳年重阳立。”还有一首五言诗“树龄五百年,雷击仍等闲。历经风和雨,英姿留人间。辛巳年重阳谢尔书於南山”。遍查资料,究不知这谢尔乃是古人还是今人,更不晓这辛巳年是2001年,还是1941年,亦或是1881年或者更早。


从这棵古老的酸豆树再前行约百米,就是“三摩地”景区了。这个景区不大,估计是南山寺最小的景点了。园中植被繁茂,绿色植被像一把把巨伞遮盖着整个园林。

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许多物种看起来非常相似,但它们却大不相同。棕榈树就是这样的一种植物,看起来极像椰子,使我们这些北方人很难区分,但它高大内敛,确实没有椰树的功能。


“三摩”是梵文的音译,又称为三昧。中文译为“等持、正定”的意思,即远离心之浮沉,而得平等安详,心专止于一境之意,称为心一境性。入三摩地就是入定。三摩地的境界,是超越意识的。因缘佛法。

佛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说:“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底。

“三摩地”便是因此而建,在一片东南国家寺院背景前,塑造了佛教四位著名高僧塑像,让其禅定于青山绿水之间,与信众、游人共修三摩地。除此之外,就是鹅卵石小径,成片的棕榈林与椰林了。对了,还有一块棕榈树下的竖石,红字刻着“三摩地”三个行书大字。不远处,还有一个介绍“三摩地”的牌子。

树下,跌坐着四位僧人,第一位是摄摩腾尊者,中天竺(古印度)人,相传是最早将佛法输入中国、且首度翻译佛经之印度僧人,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佛教文化为己任。

  第二位是妙峰祖师,俗姓续氏,名福登,山西平阳人,年十二出家,为三大名山修铜殿,为山西修大塔寺等十余处丛林。万历四十年端坐而逝,寿七十三。

第三位是竺法澜尊者,中天竺(古印度)人,为天竺学者之师,于汉孝明帝永平十年与大月氏僧迦叶摩腾结伴前来中国,居于洛阳白马寺,与迦叶摩腾合译《四十二章经》。

第四位是清凉国师,华严宗第四祖。俗姓夏侯,讳澄观,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一出家,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开成三年,坐逝。寿百二十岁。

藏克家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对于这些虔诚圣僧最好的评价,他们虽然已经仙逝,但他们生前所种福田,惠泽了无数众生,人们才重造塑像,永远纪念。



从三摩地前行约30米,就是“梵钟苑”景区了,门口甚为简单,两个小石狮子后面,两座两米来高的石钟座,撑起两根红色铁筋,横一根类似战国时期睡弓型图案,中间吊一古钟。图案正中额上,嵌着“梵钟苑”三个金字。


“梵钟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这里存放着南山佛教文化苑从江苏、江西、浙江民间陆续收集的39口明、清时代的古钟,成就了中外古钟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观。大师们还嫌不够,又仿制了3口更为巨大的唐钟,分别浇铸“和平”、“报恩”、“祈愿”的祥词吉语,以完成观音“42大愿”之说,意在彰显中华大一统的鱼水谐和。

梵钟苑总体布局,用“圆”和“方”组成两个连续的空间,第一个层次用钢架悬吊古钟,围合成圆的院落,中心为古树,这一空间可视为“神”的空间,用以观赏。


第二个层次用牌坊悬吊三口敬祷的仿唐钟,围合成“方”的院落,中心为荷花池,这一个空间可视为“人”的空间,让游人在此享受撞钟之乐。

恢宏、吉祥的钟声,似潮音花雨,传遍四方。39口明清古钟,最早铸造于明朝崇祯三年庚午旦,即公元1630年,至今已375年。另有一口铸造于明朝崇祯五年季冬月吉旦,即公元1632年冬季,至今已373年。另外37口古钟,分别为铸造于清朝顺治年间(1661年)1口,康熙年间(1698年)6口,雍正年间(1728年)2口,乾隆年间(1740年)13口,嘉庆年间(1799年)9口,道光年间(1846年)1口,同治年间(1863年)1口,光绪年间(1886年)3口,还有1口铸造于民国年间(1919年)。



如今,39口古钟,牢牢吊挂在敦实钢铁支架上,三面列队成“∏”形,散落广场,再一次站成39座千年的等待,它们从历史的深处长鸣着走来,从明朝锈蚀斑斑的禅院中蹒跚走来,从清代披枷带锁的寺庙中走来,有的是撞响释学禅宗的黄钟大吕,有的是警醒道观日月的传世宝器。

它们,原本散落在全国民间的城郭乡野,最后以观光旅游的形式发掘出来,跋山涉水汇聚到南海之滨,由最具慧根的大师们命名,赐姓为“梵”,褫夺了其本姓原名,赐予了无限佛性保存起来。

这些古钟历经沧桑,躲过了明清以来几百年的战火,1958年的大炼钢铁,真是一个奇迹。能够供奉在南山梵钟苑,这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在中国,钟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钟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新石器时代,便有陶制的钟;夏禹时期,出现了青铜制的钟;商代,钟有了不同的形制。“钟鸣鼎食”象征着诸侯的地位和权力,尤其在国家强盛之时,便将丰功伟业镌刻铭文于大钟之上,显功彰德,昭告万代,因而有“盛世铸钟”的说法;民间铸钟多为纪念大事件或祈求神灵护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



在印度,最早在佛陀的僧团中,“钟”便是佛门里重要的法器之一,具有多种功能及用途。汉代,随着佛教的传入,南北朝时,在中国原有古钟的基础上,便诞生了法器类佛钟,佛钟采用了横截面为正圆的形制,使钟声更加悠扬、绵长,以满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知恩报恩”的禅性需要。

  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古钟发展史上,有着十分明显的龙头作用,相继出现的道钟、报时钟、朝钟等,都采用了定型的佛钟造型。明清以后,钟的铸造技术达到了最高阶段,明朝永乐大钟,是佛钟乃至中国古钟的杰出代表。古往今来,中国钟已发展为响器类、乐器类、礼器类、法器类、工艺类、戒器类等6大类钟铃。

古代文献《白虎通.五行》中记载:“钟者,动也,言阳气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意思是讲,钟是聚集在地下的阳气。敲钟就是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滋养万物。悠扬的钟声,是阳气跃动的象征。佛家撞钟,旨在提醒人们,要以精进用功的击槌,破除自己的各种烦恼,同时,生发深切的慈悲愿心,让这份沉稳悠扬的钟声与愿力,通彻天地;为众生止息苦痛,增福延寿,为国家祈求昌盛;为世界祈求和平。



“敬香”、“撞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在南山,撞钟作为一种喜庆的活动形式,深受八方宾客的喜爱。以虔诚之心,在南山寺敬香,表达感恩之心,到梵钟苑撞钟,祈盼合家幸福、心想事成,祈盼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古钟是历史,但历史不可重复,所以,古钟的湮没便是历史的湮没。古钟是文物,文物是不可真正复制的,每一个古钟身上斑斑锈迹,是时光留下的印痕。

  这时,一位灰衣僧人从身边经过,我双手合十打个问讯,他微笑着还礼。擦身而过的时候,他衣袂飘动,散发出一股淡淡檀香,让我瞬间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禅意……



佛陀馆

  再往前走的一段路上基本没有树木,只能望着远方的一派绿色阴凉。当路边一排长长的高大花廊出现在眼前时,那心情真是愉悦极了。

  钢架探出小檐。上面爬满了红色的三角梅,花开得很繁茂,基本看不出叶子。蕊朵沿着长长的枝条,或左右旋转,反复弯曲,或上下缠绕,打结成环,繁花似锦,绚丽满枝,姹紫嫣红的花朵重重叠叠,如同泻下的一缕缕瀑布。赠人以奔放、热烈、温馨……



穿过花廊,右侧出现了一所异国宫殿,顶上金碧辉煌,三角坡面没有飞檐,大红色的棱与周围楼层连接,有了重叠起伏之势。



这是一所基座呈半球形状,阿尼哥风格的建筑,主体是一座大型覆钵式佛塔,环绕佛塔是不同时期的泊尔标志性建筑楼群。建筑的每一面,都有一双象征智慧和宽容的眼睛,而且每双眼睛的上面,还有第三只眼,这是佛的千里眼,代表智慧,高高在上能洞察一切。眼下似问号的标志,是尼泊尔文数字1,意为和谐一体。从佛塔金顶上向四周辐射出五彩经幡,随风飘舞,禅姿翩翩。

  塔身是用砖砌的,屋顶上铺着密密的小瓦,其他部分则用木雕来作补充。整个建筑,最为精妙的就是这些木雕,倘若没有它们,佛陀馆也就少了几分可看之处。


木雕集中在门、窗、廊柱和支撑柱上,造型优美繁复,刀工细腻圆润,有王宫般贵气的感觉。这些门和窗,不仅仅只是填充了墙上的开洞口,而是在两侧和上下都作了延伸,加饰细密而繁缛的雕花,配上如同编席般美丽的窗棂,每一格上都有雕花图案,吸人眼球,美不胜收。

  门前有位美丽的姑娘,便打问南山寺怎么走。她微笑着回答我:“这里就是。”我诧异的看着她,那美丽的神情好迷人。这里怎么能是南山寺?明明是座外国寺庙啊,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又向外退了几步,这回看清楚了,额两侧分明写着“尼泊尔”、“佛陀馆”。不想与她争论。心想,既然来了,不妨就进去看一下。



缓行于馆中,听着尼泊尔悠扬的音乐,和风吹动挂在走廊上的铜铃声,用手,用心,去细细体味。在这里,时空被拉近,那种尼泊尔的天然静谧充斥着整个殿堂,刚举起数码,被提示不准拍照,只好放下手机。

  天竺圣迹佛陀馆前身,是上海世博会尼泊尔国家馆,历时两年搬到了这里,在原始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设计创新,现在的整体规模是原馆的两倍。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整体建筑设计为11世纪尼泊尔阿尼哥风格,于2015年春节正式面向游客信众开放。



尼泊尔是佛祖的诞生地和佛教的发源地,佛陀馆以释迦牟尼佛故事为背景,植入佛教发源地的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深度演绎、展示了佛教文化的起源。

看介绍,这些木雕装饰,是由约350户尼泊尔家庭,耗时近两年纯手工制作而成的,木雕、陶塑上都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沿承了尼泊尔13-14世纪时期的传统技艺。这些凝聚了尼泊尔工匠心血的艺术作品,述说了几个世纪以来尼泊尔工匠杰出的建筑和艺术才华。



每一扇木雕门窗,都是一页打开的画册,一块仅巴掌大的窗棱上,就雕刻着五六个形态各异的形象。花草、树木、人物、动物、佛教造像独特,每一笔都细心地刻画,工艺精湛,令人目不暇接。


还听说里面收藏着不少高僧的佛舍利子,最主要的,是环幕电影《伟大的佛陀》,介绍中说,它也是亚洲最大的佛教题材环幕电影。以释迦前世、释迦降生、普度众生三大章节,讲述了释迦摩尼的降生,让参观者感受佛文化,体验精神新境界。提供了完美的沉浸式体验和震撼心灵的视听感受。不过,这天我不凑巧,没有看到这一震惊的视频

  岁月如花,花开花落,每一次都是一场崭新的开始,释迦牟尼创造的佛世界,从尼泊尔走来,在中华大地种遍了莲花,这朵莲花久开久落,久落久开,让我们从佛祖的故乡起,沿着它的足迹,去广大佛的事业吧……



南山别院

远远望去,南山别院地势很高,走近了,却是一排平房,因为建筑在十级台阶之上,所以,看起来有破云之势。寻常的灰瓦白墙,檐下悬着一排红色宫灯。两侧各有一个圆形的格窗透着亮。门上额悬着黑底金字牌匾“南山别院”。两侧对联为“祖师、罗汉、菩萨、佛陀同登宝殿;善女、信男、达官、缙士共建迦蓝。由南山寺过去的住持圆湛大和尚和慧庄法师联句。由三亚市委原副书记、南山管委会首任主任潘家君先生所书。

  榕树交臂,树叶繁盛,但进出人不多,列在阶下两侧售卖香火的摊位也显得有些冷清,但门前正中的那个香炉,依旧春夏秋冬迎接着前来瞻拜的客人,让每个到来的人感谢它的虔诚。



说起南山别院,也有叫它“老庙”的。之所以叫“别院”,一是因为处于南山寺旁边,二是因为这是一个尼姑庵,住有几位女尼。

  它的历史比南山寺要早,是在筹建南山寺初期,先修建的一个办事处,供海内外游客朝拜,把收入的香火钱,作为供养僧人生活的费用。同时,在别院内设立了筹建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建寺的日常工作。1994年春,为筹集建寺资金于此成立了“南山寺功德基金会”。


说实话,我有点偏爱“南山别院”这个名字,作为佛家之地,“寺”字有点严肃,是纯粹的宗教之地,而“院”则含有文化的意味。尤其是“别”字,意味隽永,曲径通幽。不仅有着文化元素,而且别有洞天。

  穿堂门内供奉的是大肚弥勒菩萨,据说他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心胸豁达,身体肥胖,跌坐莲花,面带笑意,满心欢喜的迎接着每个信徒的到来。

  进内一看,就像寻常人家的四合院,虽然低矮,但干净敞亮,静谧肃穆。在这样佛家圣地,却将一个寺庙建设的如同村庄里的小庙,实在是耐人寻味。



院子正面是大雄宝殿。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都高大宽阔,但这里,却几乎与平常的屋子一样高,颇符合“院”的意境。门上的楹联是:三觉圆,万德具,四生六道为慈父;五住尽,二死亡,九地十轮作导师。


这一幅“嵌数联”,由南山寺原住持圆湛大和尚撰并书。上联中的“三觉”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谓在一佛的名字上具有万种之德;“四生”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下联中的“五住”指五种烦恼即三界的见惑、欲界的思惑、色界的思惑、无色界的思惑、无明住地惑;“二死”指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九地”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十轮”即如来的十力。



其他小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还供奉着鉴真和尚像。两边厢房,有尼姑休息的卧房,也有待客的厅堂,还有吃饭的伙房。

  早就听说南山别院求签很灵,我也学着别人样子抽了一个签,签上写着这样几句话“秋冬作事喜非常,春夏门庭更吉昌。积善之家多福利,佛祖保佑永无伤”,又抽了个财运签“江湖浪迹几多时,诸葛周瑜用谋计。谋事在人成事天,时来运转财亦至”。看了后微微一笑,都是吉祥的话,谁抽了都会满意,我知道,只要心存善念,才会有美好的生活。

  走出别院很远,回头再看,它隐约在一片绿色中……



吉祥如意园、树屋

吉祥如意园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进门第一眼,就看到了坡面上用绿色植物簇成的“吉祥南山”四个大字。提笔收尾间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律动。

园林占地600亩,到处是盛开的三角梅、挺拔的木棉树、脱俗的菩提树、还有仙翁般的海枣树、高大修长的霸王棕树。椰子、油棕,婷婷玉立的槟榔、顶天立地的银杏,大叶紫薇、九里香、双荚槐、咖啡以及南山破布木、海南椴、海南细辛、龙血树等稀有植物将整个园林点缀得锦上添花,迈步间仿佛让人走进了青春岁月。


树荫下,伫立着书卷雕塑的《吉祥经》,约有五米长,这是杨沫大师手抄的笔迹,周围布满名家书法石刻。《吉祥经》出自汉译南传大藏经第26册小诵经,在南传佛教中极为重视,被奉为在家人日常修持佛法的入门宝典。

  经文告诉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遭逢变化,但心不激动,要保持安稳和平和。如此就不会有哭泣、不会有不幸、心中不会有杂染和不安。走在正法的道路上,常感安稳、不出差错,是最高的吉祥。

  杨沫一生命运多舛,故墨宝如诉,用安态之笔写出了迟缓、停顿,将反思、叹息,希冀汇于笔尖,让人看到了经过动荡年月的成熟,一位大师思考人生的态度。



再前行,“如意花榭”中,有一巨大天然如意石,既像老鹰踞石,又似烈马惊跃。偏居的,是日本遣唐僧空海和尚的一座铜像。他西渡中国求学时,曾为台风所阻,漂至南山,於此休整后赴长安。

  四周草坪很大,石径在中间皴出一条曲线,蜿蜒明快,植物被修剪成几何图形,鸽子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这是典型的西方园林风格。

  边上种满了疏密有致、虚实相间的花木,隐隐约约掩映着飞檐翘角的凉亭。这是中国园林的风格。

  两种风格的对比饶有风趣,就像放在一起吟诵的古诗与现代诗,一边是意境的深入,一边是意象的飘渺。

  将东西方园林长处融合在一起,佛教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结合在一处,使我们在瞬间便享受到极富内涵的美。鲜花绽放,翠竹郁郁;葱绿的林间草坪,精致的园林小品,有着一种步入图画内的感觉。



绽满花朵的三角梅旁,四周花盆溢红,上面悬着吉祥灯笼,一块巨石,雕刻着“吉祥如意”四个朱红大字。这是吉祥如意园的标牌,也是人们喜爱摄影留念的地方。



拾阶而上,便是“吉祥钟亭”了,是一座两层八角凉亭,飞檐高翘,琉璃描青,每檐威风凛凛排着五个脊兽,雕梁画柱,纹饰鲜明。

  两侧对联为“声声吉祥钟天增岁月人增寿;岁岁平安福春满乾坤福满门”,乃是由明代状元林大钦名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改编而来,增加了“声声吉祥”与“岁岁平安”八个字,不但切合了钟亭,而且使建筑立马有了生命,赋予了新的内涵。

  里面悬着一口高1.8米,重0.8吨的大钟,代表着吉祥如意。佛经上说:“闻钟声烦恼轻”,一声钟声能为你消除一个大难。“三”在中国数字中代表“多”,而在佛家代表“佛、法、僧”。因此,撞钟三次表礼佛消灾。这里的吉祥如意符,是一个梵字,是“禅”的意思,是佛教中的吉祥文字,拥有为护身符的,能消除人生各种灾难。钟亭旁边的菩提树是佛教的圣树,相传,释迦牟尼就是在菩萨提下顿悟成佛的。



再下去,便是“十八罗汉”和“三法印树”,“三法印树”的学名叫“台湾海枣树”。这种树原为单株或分两叉,它的珍贵在于分了三叉,分别代表诸法无常、诸法无我。

  再往前行,一片竹林之中,是各具神态的罗汉雕塑。他们安闲坐在神座上。不在寺庙中,反而少了些神的威严,多了些人的亲切。这也是大自然的功力,为游客们提供一所清静之地。突发奇想,若是让寺庙里那些威严的神明,都到大自然中享受阳光,那该是怎样的一个氛围呢?

  山间有个白色的凉亭,在我的家乡,黑白凉亭甚为少见,认为这是晦气的颜色。但佛家圣地,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据传,白色是吉祥天女的名号之一,在藏传佛教寺院中供奉的吉祥天女,上穿黑褐色衣,下穿虎皮裙,以太阳为头饰,以月亮为腹饰,右耳以狮为佩,意在听经;左耳以蛇为佩,为愤怒状,充满了“现代派”气息。

  可见,这白色亭是为纪念吉祥天女所建,看其悬挂的三幅对联,便可知其深厚内涵了。其一为: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其二是:广度众生须度我;不念弥陀更念谁。最后一幅是:誓愿宏深十方共赞,慈悲广大九界同归。

  吉祥如意园的三角梅最有特色,能繁衍出许多层次、神韵味异的红来:庄重典雅的朱红,轻俏靓丽的桃红,沉静素雅的玫瑰红,活泼跳动的西洋红……似云似霞,缭绕在枝头,似血似火,异常妩媚。

  在家乡看到的“发财树”都是种在花盆中,枝干扭成麻花一样,矮短粗壮,一副发福的样子,在这里竟长到几米高,亭亭玉立,花枝招展,简直不敢相认。

  而侏罗纪年代残留下来的苏铁,即便是在春雨霏霏的江南也少见开花,人们都误以为那葱绿便是它沉静的天性,而在吉祥如意园,却是“千年铁树常开花”。花草树木生命的价值,在这里真正得到了回归。

  再往前行,园林绿色铺展有了更婉约的效果,设计者根据山体原貌,保护生态平衡,淡化了人工造作繁杂。绿树、翠竹、红花、绿草,以及楼台、飞檐、亭榭、长廊、拱桥、荷池布局细腻,疏密有致,追求变化,绝不雷同,光大了吉祥韵致。依托自然而又回归自然,这就是吉祥如意园的魅力。



树屋是我迷糊着走进的,连大概方向也没辨识。两根枯木柱子,挑起两块二字型稍微推刨过的棱木成了门,正中,悬挂着一个红底白字的匾额,上写着“南山树屋”四个娟秀的行书大字。

  一座小桥连着弯曲的小径,通往树林的深处。门边有块卵石,刻着“金质睡眠梦想林”。介绍牌上说:“南山树屋由美国夏威夷树屋公司修建。能让人们象鸟儿一样爬到树上生活。”

  没有发现树屋的时候,便看见了秋千,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挂在高高的树干上,几位古稀老太正坐在上面玩耍。秋千在空中荡来荡去,一颗未泯的童心,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童年。



酸豆树是三亚的市树,树叶、树皮、树根、味道都是酸的。每到春天,酸豆树就开始长出嫩嫩的叶子,有可能被摘下做酸鱼汤,鱼肉鲜嫩汤味酸甜且有奇香。酸角果实成熟后,还可以把果肉和白糖相拌做水果来吃。

  通往树屋的路边,有供游人休息的石桌、石凳。石桌,大多是经雕琢的巨石堆砌而成,古朴而厚重。石凳则精雕细刻,带有明显的佛教雕刻特点。

  在海边七公里长的地域,聚集着上千棵四五百年历史的酸豆林树,酸豆树自身根系发达,树顶平整,并有一个斜度,能有效减缓风力。虽然毗邻大海,却有抵御台风的功能。



搭建起来的树屋使用的都是国家一级木材,经加工防湿防潮后,以合理并坚固的结构,在酸豆树上安营扎寨。

木屋远远看去就像在树上摆的一个戏台,展示的剧情总是积留了人性中的“酸”成分,既展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寓意生命的漫长。有始有终,有章法布局。我想,住在这里,是不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酸酸的,身上都会起一些鸡皮疙瘩呢。

底基及周围的装饰物,由火山石组合而成,四个巨大繁茂的大树支撑起各个树屋客房,共有3个单人间、3个双人间,最大的两层楼的树屋,只能通过旁边的吊桥才能走到屋里,能承受20个人的重量,由美国设计师设计,用的全是天然原料。



有的是能登上去的。同样是木质的台阶,一节一节盘旋而上。里面装饰得非常简洁干净,甚至还有防蚊帘,有照明设施,但不提供热水浴。还有竹床、竹椅等家具和夏威夷壁挂等装饰品,以日式榻榻米为主要铺设。厅中摆着竹、藤沙发,楼下有配备齐全的厨房、沙地生态餐厅、烧烤台。

  树屋状若鸟巢,奇特别致,游客置身其中,听虫唱鸟鸣,闻涛声入耳,品海风林韵,看潮起潮落,远离都市的喧嚣,享受一种超凡脱俗的世外生活。感受天人合一的乐趣。我想,晚间在树屋里观赏漫天繁星,再沏上一杯茶,约上好友促膝而坐,该有多么惬意啊。

  木屋,方桌,箪和水瓢,酸豆树的花香,散发佛光的窗棂。枝条与草径时而高高悬挂,时而急骤落下,酸豆树就这样支撑在空中,倔强地,让南山寺袅袅的香火洗涤着自己陧盘。



第一座树屋“夏威夷火山树屋”,已不算是真正意义的树屋,只是用原木架空分为二层的草屋而已。

  走近一个树屋,空中树枝上挂有一简易的秋千,一个男孩悠闲地坐在秋千上荡来荡去。这座树屋不能直接上去,而是通过凌空飞架的铁索桥与另一座树屋连接。



另一个“海滨酒吧”的下层。建在海边沙坝大酸豆树上,由下层的小酒吧和楼上的海景卧室组成。在卧室推窗即可看云起云落、听潮来潮往,伴着涛声入眠。

  “空中海滩”树屋,则建筑在距地约4米高的树杈之上,上层的小阁楼较低,适合儿童居住,下层可供成人居住,若一家三口来此居住,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树屋下面的沙坝,靠海的阳坡上,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仙人掌类的植物很多,但高度不如涠洲岛上的仙人掌。开着黄色的花朵,在上面俯瞰,就像沙漠之中的琼花一般张扬。

  我想,关于树屋的设想,适应了“如何与大自然共存”这道人类永久的命题,设计师用这样建筑方式提出了新的见解。而且,树屋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离地而居的童年幻想,更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相融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现代人在都市压力的沉重负担之下,大多向往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世外生活。于是,在南山寺,诞生了这样一种纯自然的所在,并且逐渐受到许多都市人的青睐。





梵钟苑与三摩地

梅红椰绿护重荫,千簇花开皴嫩金。

四祖修禅霞待月,三摩钵底晨至昏。

古钟应叹经年老,法器由说蚀锈新。

欲撞光阴堪问岁,声声响起与佛亲。



佛陀馆

金碧辉煌绕阙宫,尼国古堡借由生。

镂窗雕凤迎刃巧,刻柱缠龙角技精。

圣迹钵留传东域,天竺尤在驻西风。

千人心血琢成曲,南海之滨任客听。



南山别院

高阶逞迈入青荫,灰瓦白墙方谢春。

菩萨盈门接远客,宫灯守户引卿宾。

丛林许殿开新域,别院容佛移老村。

随众桌前抽卦兆,签中道我命缺金。


吉祥如意园、树屋

山坡皴翠借祥风,三角梅开簇梵经。

花榭悠然读石刻,飞檐无意扫烟汀。

登楼尚待亲攀树,下野须凭自仿鹰。

莫笑白头耋耄老,秋千一荡上天空。




京畿文化视点出品

转自 【天涯牧秋 带走一片云彩】

编辑:张迎鑫

审核:李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释迦牟尼   酸豆   佛家   尼泊尔   天竺   佛教   吉祥如意   佛陀   海南   南山   吉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