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个美国记者悄悄进入上海,拍下了真实的上海!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上海在很多人的心中,往往就是以一个繁华多金、灯红酒绿的形象出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上海多的是歌厅、舞厅和各式各样的霓虹灯,这种错觉往往会忽视一个城市的另一面,今天我们就走进老照片,看看老上海的另一面。

1947年,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充满历史印记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既已经饱受战乱之苦,又见证了一段硝烟中的繁华。

这一年,一个美国人因为工作之需来到中国上海,在这里,他举起摄像机,拍下了许多独特的旧照片,保留了一段珍贵的上海记忆。

中国的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血泪史,即使是很多人憧憬的大上海,其实这里的老百姓依然过着混乱无依的生活,人民苦不堪言,大家都说这是“万恶的旧社会”

这张照片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揭示了什么叫做社会的贫富差距,“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在还没有解放的老上海,地主依然耀武扬威,普通百姓永无出头之日。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阶级压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使得旧社会被视为万恶之源。

照片中如此残酷地展示了小孩子夭折的尸体,有钱人家的小孩衣食无忧,而平民的孩子可能出生就丧失了成长的机会。

自行车与黄包车,小轿车和自行车……交通工具的对比,也让人窥探出上海不是人人都能闯荡,也不是人人都能出头的。

四十年代老街道的黑白照片,大街上满是精心制作过的,大大小小的旗帜,写着各种商业行家的店铺名称以及宣传语,并且可以看到,街道上已经搭建起了大量的电线配置,因此足以可见上海的现代化程度。

照片里如此精美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不在瑞典、意大利,而就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城市,上海,美丽的钟表,每隔一个小时就在宣扬着上海这个城市的又一个新篇章。

这是一张清晰的上海上世纪40年代的照片,不仅有有各种广告宣传横幅,还有绿皮电车,这是最早的一种城市交通工具,那时候还叫“有轨电车”,今天已经消失在大众视野之中了。

四十年代的上海外滩,在那个年代,外国列强的商人资本家都看到了上海的发展机会,于是纷纷涌入这里,因此诞生了买办、代理商等阶级,与此同时,也有一大批中国人民开始向无产阶级工人转变,压榨、剥削也成为常态。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家普通百姓在吃饭休息,但是,一旦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狭小的房间内竟然还堆放着棺材,自古以来,棺材都被视作为死亡、不详,但是这家人却能够如此坦然的与棺材相对。

繁华的大街道,是最能看尽人生沧桑的地方,在这里,路上停满了各种小轿车,同时,也布满了各种劳动人民的身影,西装与破布衫,皮鞋和草鞋……一个城市总是光鲜亮丽与灰头土脸并存。

街道一旁聚集着一群小孩子和一些成年人,在那个年代,生活物质条件很差很艰难,但是百姓们还是会一直生育小孩,所以往往会面临着大人小孩全部吃不饱饭的窘况。

这是一个已经有数年流浪经历的乞丐,身上穿的是各种破布拼在一起的衣服,头上戴的是不知道从哪个垃圾堆淘来的帽子,和整个身体都显得格格不入,不过,他看着镜头的表情和眼神是那么从容不迫。

这张照片看起来很奇怪,一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在一堆,这是干什么,1947年,解放前夕,内战打得越来越激烈,蒋介石政府对百姓的剥削加剧,没产没粮,老百姓们在仓库领取救济粮

三个小女孩提着水壶行走在路上,不知道她们是去一个地方打水回家用还是刚刚在集市上买到了家里要用的水壶。

这张照片里有一条拉起来的横幅,上面的大概内容是“欢迎军营……“,大致应该是国民党部队为了迎接某一个领导首长,专门安排了一场欢迎仪式,还找了一群老百姓充当”群众演员“。

一张非常生动的平民生活,各种大人小孩都聚集在一起,吃饭、休息、娱乐……在拥挤的大都市里,生活成本高昂,普通的老百姓生活的弄堂里,公共活动空间就只有那么一点。

前面是挑着扁担,运送货物的老百姓,后面是闲庭信步、游手好闲的警察,在四十年代,警察就完全是为上层阶级服务和卖力的小弟,丝毫没有维护底层百姓权益的作用。

一家小小的店铺面前竟然涌来了这么多人,有的人是在看热闹,有的人是在激烈地进行哄抢,或许这家店铺里卖的是什么限量产品。

像这种修的全是西洋风格的建筑房的地方,基本就是曾经的外国租界租借地,明明是中国人的地盘,确是洋人来修、洋人来管,中国人在中国的地方做不了主,何其荒谬。

码头边上正在装卸货物的工人,有老有少、有瘦有壮,当时这种码头工作的条件非常严苛,从来不会顾及你的身体状况,只会看你效率够不够高,不然就会是一顿打骂。

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包容的城市,这里有世界各地的来访者,照片里出现的就是一群小孩子和一个白发苍苍的外国传教士,在当时有很多传教士来中国建学校、开医院,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富贵人家小孩的出行,他们穿的都是洋气的衬衫小裙子,旁边还有一个专门的佣人来给这几个“小少爷“”小小姐“打着遮阳伞,不过,显然这个佣人没怎么用心,因为她的伞完全只遮到了自己。

解放前的上海,依然是国民党统治的领地,不过,他们也已经知道自己的局势不再有利了,随时都在准备着最后的应对,比如说,肆意地摧毁当地经济、加强剥削。

正在路边饭馆闲坐聚餐地老百姓,他们看起来像是刚刚从工厂里面下工,然后来路边解决一下温饱。

一个站在车旁的小女孩,小女孩圆嘟嘟的脸蛋证明家里人对她的爱,虽然身上的衣服并不是很合身,但是能看出来是家里人缝缝补补过把所有能御寒的衣服套在她身上,生怕受了一点寒。

这张照片里的洋人占据了一大部分,前面是中国的一个黄包车车夫正拉着车,车上坐着一个穿着讲究的洋人,他们的身后也是几个穿着光鲜亮丽的西洋人,他们或许是在邓接送自己的专车。

早年中国上海火车站的“盛况“,车里车外,车上车下,全是人,这种一般都是不舍得买票然后投机取巧的人,这与现在的印度火车的情况,有着如出一辙的相似。

大量的老百姓们都聚集在街上,前面是一个警察在维护秩序,但是,后面的老百姓看起来都唯唯诺诺,并不像是要起义或者要游行示威的样子,那副模样,怎么看都是被军队强行牵制起来的样子。

四十年代的上海,正值抗日战争结束和国共内战开始的时期,座城市在战争中饱受摧残,人民生活陷入困境,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导致市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许多家庭陷入贫困,甚至不得不依靠捡废品、乞讨为生,与此同时,战争还使得大量难民涌入上海,使原本拥挤的市区更加不堪重负。

在这一时期,失业率也居高不下,为维持生计,许多平民投身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建筑等,然而,微薄的收入使得生活依然举步维艰。

四十年代的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吸引了无数国内外资本、人才涌入,在这一时期,上海滩涌现出了众多企业家、社会名流。

富人区犹如一个独立的世界,这里居住着各行各业的精英、外籍人士,这里有着豪华的洋楼、高级轿车,以及各种奢侈品牌,在这里,人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享受着金钱带来的快乐。

所以,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罢工、示威游行等活动此起彼伏,民众对富人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同时,黑帮、犯罪活动也日益猖獗,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

总之,时间如梭,老上海的过往都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烟消云散,那些被人诟病的“旧社会“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慢慢就被打倒了。

上海,这座历经沧桑的繁华都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今天我们通过老照片来回顾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历史,我们不仅可以一窥这座城市的演变过程,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上海   旧社会   美国   洋人   棺材   中国   老百姓   小孩   记者   百姓   真实   照片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