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我的一点浅显看法

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和中国科技史专家,乔瑟芬·李约瑟在他编撰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第十五卷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他的前提——“中国古代有科学”引发了中内外众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思考争论。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冯友兰、竺可桢和任鸿隽先生等为主的一批人认为中国古代并无科学,或者至少是落后和原始的。

八十年代,国人对李约瑟难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大,由于其前提肯定了中华民族在古代的科学成就,他们理所当然的表达支持态度,随后诸多学者聚集讨论总结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针砭旧中国之弊。

不得不说,爱国主义是人们此时呈支持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一批持不同意见的科学史家们,他们认为中国古代并无科学——也就是认为李约瑟难题是伪命题——他们认为古代中国并未形成严谨科学体系,没有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等。

“有”“无”两派各执一词,争论激烈,甚至在2001年8月20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意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座谈会”来讨论这个问题。

鄙人在此,仅讲些自己的小看法。


(一)对于科学一词的定义

要想讨论这个经典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科学”一词的定义。只有有了一个公认的评判标准,我们才有继续争论下去的空间。

科学,英文是science,这个词并非国人创造,甚至最先也不是国人翻译的。最早人们翻译science时将其译为“格致”,因为当时在民众心中,朱熹的儒家学说就是正统科学。

日语将其翻译成了“分科之学”,严复将其引进,“科学”一词,才真正出现在中国社会之中。从词源上来说,中国古代并无西方所言的science。

基本上,大家对科学的定义能分为三类,一是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二是古希腊式的科学,三是经验和技术科学。

所谓近代科学,就是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简单点说就是大致以假设实验、得出结论为基本环节的,获取自然规律的学科,即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其推理重实验,其察物有条贯”。

这未免过于狭义和苛刻了。林德伯格曾说过:“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应是宽泛的,包容的,而不是狭义的,具有排斥性的。”

古代西方的科学也并非一蹴而就,毕竟如今的科学研究体系是经过千百年改进才得到的,按这种说法岂不是古代就没有科学?

所以我认为这种前提下的“中国古代无科学”论站不住脚。于是有人将这里的科学定义为古希腊式的科学。

古希腊的科学富有逻辑性,其严密的公式推理和纯粹理性精神是其科学发达的重要原因,可以称为是近代科学的前身。

自然科学在古希腊高度发达,诸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爱菲斯学派等众多学派就像中国春秋时百家争鸣一般碰撞,奠定了欧洲科学的基础。

古希腊科学家们将自然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观察、感觉进行猜测,试图解释世界的本源问题,完成了古代人对运动的最一般认识。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科学更为的感性,融入了大量神鬼学说,政治色彩。可以看出,中国和古希腊的科学差异甚大。如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但是我们需要考虑到东西方文明模式和发展历程的不同。古希腊使用的是所谓民主制度,而古代封建王朝一直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在有着如此巨大差异的文明模式中不可能会有一样的科学史。

所以古代中国没有古希腊式的科学。但是古希腊科学只能说是一种早期的科学模式,不可以偏概全。

中国的古科学感性且有些偏颇,但是仍然是一种“中国特色科学”。

举个例子,假设现代的科学是经过长期发育形成的一个苹果,那么我们可以说古希腊科学是一株苹果树,熬过中世纪的黑暗结出了甜美多汁的苹果。

而中国古科学就像是一株桃子树,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发育不甚良好。我们不能说因为古中国没有苹果树而一概认为没有树。

古代中国科学若能发育至成熟,或许会给人类带来新的惊喜。

至于经验和技术科学,想必没有人会认为这些不存在于古中国,经典的四大发明乃至中医和天文学等等都可以总结为经验科学所得到的实用技术。

这些所欠缺的就是严密的体系和实验的严谨精神。因此许多人认为经验和技术科学不能用来作为这个争论的标准。

(二)有无两派的争论

自从八十年代被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称作“李约瑟难题”经典之问传入中国,就有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种种争论。

起先,“有”派的优势很大,人们找出了很多方法来证明答案是有的。第一种方法是改变科学的定义。他们试图在古代中国找到一种既和科学挂钩,又真实存在的东西,然后将其称之为科学,那答案就出来了。

比较合理的定义是经验和技术科学,虽然并不那么符合近代科学的要求,但也能勉强算作科学;更为离谱的是将类似“实事求是”、“求知欲望”这类过于宽泛的说法定义为科学,这种所谓的科学广泛存在于任何民族和文明中,甚至许多动物也能表现出这种“科学”,最后这个争论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除了这种让自己也有“古代科学”的方法,“有”派常用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否定古希腊科学,要么大家都有,要么大家都没有。

他们会着重指出古希腊几个错误的理论,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运动依靠力和托勒密的地心说。或者他们会质疑古希腊科学对近代科学的意义,毕竟两者之间隔了一个漫长的中世纪。

但殊不知,秋天的果实落地到春天种子萌发也要经过严酷的寒冬。

还有一种论据,就是罗列四大发明和诸多天文学、数学、水利和中医等方面的成就,来证明中国古代成熟的科学。

相比之下,“无”派也有着大量的武器对付“有”派。首先针对最后一种手段,“无”派会说知识虽多,但是很少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的,大多只是用作具体的技术用途,鲜少会归总形成一门具体的学科然后在学校传授。

他们的传承方式很多是师徒模式,一旦中途有意外整个技术很有可能就此湮灭于历史。

此外,许多书籍也被他们拿来充当论据的武器,他们以《天学真原》为例,证明辉煌的天文学只不过是帝王御下手段。

由于我本人也算是“无”派的一员,还有许多的论据和观点我将在下一节阐述。

(三)古中国不需要科学

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我的观点也发生了很多次的转变。

最开始我认为中国古代无科学,因为我对古代科技成果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四大发明。然而这些享誉世界的发明在我看来却并不那么高不可攀。

司南简单利用了磁铁性质,沈括居然以动物的角的脱落来解释磁偏极,活字印刷则是无数木块的堆砌,造纸术也只是把粗粝的原料混在一起挫捣炒烘,至于火药,千年后的配方也并未有太大变化。

这四大发明或许能称为极有用的技术,但是并未从此衍生出进化的体系和一系列的衍生科学。

了解磁铁以后,却没有人把磁和电之间的相似点连起来;活字印刷的改进方向也只是诸如提高印字块的耐用程度而非由自动化的想法;造纸术确有改进,但是却用于促进了儒家理学的传播而非思想革命;火铳在中国曾有发展的趋势,不亚于当时的西方火枪,但是却被后人弃若敝屣。

然而随着我查阅的资料逐渐增多,我也看到了古中国辉煌的科技成就,数学有圆周率、割圆术、杨辉三角和珠算等等,就连近代数学的象征——微积分——其极限的思想也早早在《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体现,天文学有各种星图和日月食彗星记录文献,人们研究天象出现规律并预测日后;水利工程自从大禹起到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与芍陂,避免了多少洪涝灾害挽救多少生命?

这些辉煌的成就又使我动摇,开始认为古代中国是存在科学的。

最后,我又抛开了这些辉煌的科技成就,着重分析了中华文明的本质和需求,才得出我最后的结论,那就是古代中国没有科学(指近代科学及其前身,而非经验科学),因为她根本就不需要。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地理、气候、经济条件都是形成历史的重要因素,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我们心里要记住,他们都是使历史成为可能的条件,不是使历史成为实际的条件。……使历史成为实际的原因是求生的意志和求幸福的欲望。”

在我看来,最后的意志和欲望,就是一个文明存在的根本需求。而不同的文明在这方面也是不同的。

中华文明的实质是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安居一地,少有迁徙,以血缘作为个体间互相联系最深的纽带,人们所尊崇的是儒家理学和礼学。

君王所需的是被他统治的臣民的臣服,民众所需的是温饱,更高层次的则是循规蹈矩地提升社会地位。民众里最高的阶级是读圣贤之书的士,最有可能带来科技革命的工阶层却地位低下。

相比之下,西方文明在农耕方面较为初级,但是他们在航海、狩猎和游牧都有更丰富的成就,所以他们会不断迁徙探险,开拓新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名为自由的特性深深地刻入他们的血肉和骨骼之中。

所谓自由,就是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对现有桎梏的突破,所以西方会,也必须会形成诸如演绎数学、体系哲学和形式逻辑的科目。

这是他们的生存之本,这是根植在昂撒人血脉最深处的、暴戾又开拓的精神。

在这种社会文明环境下,古中国不会需要这种科学,就算有,也会被保守的统治阶级所扼杀。古中国所需要的仅仅是科技,可以迅速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生活的便利性、统治的权威性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汝发,韩文春.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一个难产的结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4年3月 第4卷第1期.p57-p62.

[2] 田 松.科学话语权的争夺及策略.读书,2001年9月p32-p33.

[3] 吴国盛.说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专题—纪念《科学》创刊100周年.p3-p7.

[4] 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北京大学学报,2015⑷.

[5] 江晓原.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及其意义—兼评《西方科学的起源》.2002年第一期第十卷.

[6] 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年,p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中国古代   有无   古希腊   儒家   科学   天文学   浅显   中国   近代   定义   看法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