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灭夏这么大功绩,为何甲骨文没记载?考古揭示夏朝本不叫夏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历史。在古代,每当一个朝代被推翻,新的王朝就会在第一时间编撰史书,将前朝发生的大事件一一记叙和整理,这就是“官修史书”制度。而在官修史书中,最重要的一环当属是撰写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丰功伟绩。

而根据史书记载的脉络,和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中国王朝的起源大抵就是4000多年前的夏朝,然后是商朝。

但奇怪的是,从50年代二里头遗址发掘时起到现在,并没有发现任何有效的自证文字,而且在商汤灭夏后,也没有在甲骨上记载这一段丰功伟绩,所有关于“商前为夏”的说法,其实都来自于周朝及以后。

那么,商人为何不记叙前朝的历史?这其中到底隐藏了多少惊天秘密?

甲骨文的出现

从现有的史料证据来看,在商朝之前,中国的确还存在着一个广域王权的一体化王朝文明,但这个王朝是否叫“夏”,目前还不能百分之一百确定。

而商朝作为此王朝的继任者,它理应知道自己取代的朝代叫什么?有多少年的历史?期间发生了哪些大事?又是如何名正言顺地取而代之的?

实际上,在《尚书》中就曾提到过“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就意味着,商代是有官修史书的,只是这些记录都没有流传下来,一直以来也没有发现相关信息,所以后世很难确定商前朝代的具体情况。

不过,就在这段迷雾重重的历史彻底陷入僵局的时候,一根骨头的出现又给人们指明了新方向。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鹤年堂抓药的时候,偶然买到了一根刻有图形文字的龙骨药材。通过对其研究发现,王懿荣推断它来自于商代。

就此,甲骨文正式闯入了中外学术界的视野,一个全新的商代也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殷商时期,商代王朝贵族盛行占卜,上到国家大事,下到私人生活,比如气候、征伐、狩猎、病患、生育、祭祀等等,全都求神问卜,然后将所祈问的事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从1899年第一次发现甲骨文到今天,我国已出土大约15万片甲骨,经考古发掘的有三万五千余片,单字约4500个字左右,其中释读出的甲骨文字大约有2000个。

这些内容记叙了从盘庚到帝辛时期二百七十余年间的大小事宜,包括了政权、战争、农业、渔猎、周边邦国、族系等信息。

可让人不解的是,这些甲骨中都没有提及“夏”这个王朝,虽然甲骨文字有“夏”字,但它的本意和政权、邦国甚至是族系都没有关联,只是代表烈日之下的意思。

这就奇怪了,难道说,夏朝不叫“夏”?

夏还有别称?

首先,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中,除了记叙了周人的事迹外,还提到了汤、文丁等商朝君主的名字,而且在讲述商朝的君王时,都用的是“殷王”的称谓,这就说明周原遗址的甲骨的确是出自周人之手,同时证明甲骨除了用于占卜外,还会提到前朝事宜。

既然商代甲骨文中有“夏”字,又极有可能记叙了前朝事迹,那为何二者之间没有联系呢?

针对于此,历史学家们开始怀疑:夏朝会不会还有其他的称呼?

其实,历史上的很多王朝都不止一个称谓,比如我们熟悉的蜀汉。在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政权是沿袭自大汉王朝,所以其国号仍为“汉”。

西晋之后,晋朝为了区分东、西两汉和刘备的汉,同时名正言顺地继承大汉,于是就在刘备建立的汉前加上了“蜀”这个郡名,称蜀汉,或者季汉。

此外还有东晋十六国的汉赵,五代十国的南汉等,都是后世附加的。

又比如周人对商朝的称呼,有的称之为“商”,有的又根据其都城称作“殷(衣)”,因为直到盘庚将国都迁到殷地,商的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此定都长达273年,所以后世又将商代称作殷,或者殷商。根据这种推论,夏很可能还有别的称呼。

果然,在一番查证之后,人们发现了新的信息。

首先是在《诗经·商颂》中说:“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后来在春秋铜器“叔夷钟”中又发现了这样一段记叙:“咸有九州,处禹之堵。”这就说明,虽然西周以后对商朝前一个朝代的称呼是“夏”,但这并不是它的唯一称谓,“禹”也可以指代这个政权。

而除了“禹”之外,还有一个在甲骨文中频频出现的词也闯入了人们的视野,它就是“西邑”。

“西邑”这个词最早在《礼记》、《尚书》中都有提及,在《礼记·缁衣》篇中有述:“《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而在《尚书·太甲》中同样有这样的话。

意思是说,我伊尹亲身见到过西方夏邑的君主,夏禹用忠信治民所以得享天命,辅佐他的人也因此享天命。

从这段话就能确认,“西邑”也和夏朝有关。

不过《礼记·缁衣》是无名氏创作的文言文,而《尚书》的真实性又一直颇具争议,有后世伪造之嫌,所以这些证据还不足以下定论。

然而在2006年,一批神秘竹简的现世又拨开了夏朝的几分云雾。当时,香港出现了一批出土时间不详、出土地点不详的竹简(被盗掘),这其实就是后来的清华简。

清华简来自战国中晚期,共有2500枚左右,它们在秦朝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没有历经“焚书坑儒”,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先秦古籍的原貌,它的文字风格大多是楚国的,于2008年藏于清华大学。

在《清华简·尹至》中有记载“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说的是商汤从西进攻灭了西邑夏,战胜了夏朝的军队。

《清华简·尹诰》中又有一条: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隹阙众非,民亡与守邑。

当初伊尹察觉天将亡西方夏邑,说夏帝国有广大民众,但那里的民众已不是众志成城,他们将会逃亡或者守卫城池。

而上文提到的《礼记·缁衣》和《尚书》中引用的《尹吉》,也正是这个尹诰,吉为告,告为诰,伊尹之诰也。

到了这我们基本就能确定,先秦史书中屡次出现的西邑,或许就是夏朝的称呼。那为何夏朝会称之为夏或西邑呢?

夏的称谓,可能是来自于夏氏图腾的象形字,或者是部落名;西邑的称呼,则可能是因为夏朝位于西部,也可能是都城名,所以后世就以西邑称之;也有人认为,西邑连着读就是夏,所以夏和西邑是同一个意思。

此外,在甲骨文中,也曾频繁记录商朝中后期的历代君主,都在一个名叫“西邑”的地方祭祀,比如“贞:于西邑”、“西邑害”、“丁巳告于西邑”等,基本都是和祭祀有关,这就说明,夏朝灭亡以后,商朝王室还会前往夏朝旧址,祭祀神灵,祈求夏人的亡灵不降祸于商。

对于热衷于占卜和祭祀的商朝来说,祭祀旧朝神灵其实并不足为奇。

小结

正所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拼命找寻夏朝的痕迹,殊不知,“夏”一直都在我们的视野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开夏朝称呼之谜的同时,其实也就印证了夏朝是真实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夏朝   甲骨文   商汤   甲骨   王朝   商朝   商代   礼记   功绩   尚书   祭祀   后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