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新四军干部,为不拖累战友举枪自尽,唯一的儿子成为国家栋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徐来

编辑|徐来

前言

他曾说,若是有一百发子弹,九十九颗射向敌人,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做俘虏。

袁国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41年,身负重伤的袁国平,他把枪口对准了自己,扣动了扳机,结束了只有三十五岁的生命。

袁国平

留下了党费,留下了妻儿,也留下了党和人民,对他的敬仰与思念。

袁国平是何人?为何会举枪自尽?他的妻儿后来如何了?

参加革命

1906年,袁国平生长在湖南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在邵东市的一个小村里,靠着父亲的一点手艺,童年倒是没有过的太艰难。

做手艺人的,父亲经常到县城谈生意,接触的人,接触的新鲜事物也多,比起当时的大多数父母,袁国平的父亲更为开明些,更有远见些。

在他看来,读书人言谈举止,思想境界,包括待人接物着实是不一样的。

所以,袁国平从小就被送到私塾读书,父亲每次去县城也会给他带回来一些书,报刊。

袁国平自己也很争气,读书十分刻苦,时常与老师交流,到后来,甚至他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无法作答。

1922年,袁国明考入了湖南师范学校,也是在这里认识了更多的进步教师,学生,不自觉的,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他,一次次的学生革命运动,他都参与其中。

很快袁国平出色的表现,被组织关注到,1924年,袁国平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第二年,怀揣着越来越强烈的革命信念,袁国平到黄埔军校政治科学习,在这里深造的这段日子,对他的整个政治军事生涯来说,都是质的飞跃,革命信念也更为坚定。

年底袁国平便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很快,凭借其对革命深刻的理解,以及顽强的革命意志,先后被任命为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长。

又参与了南昌、广州两次起义运动,后任职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参谋长,党代表。

1929年,从上海转赴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任职宣传部长,政治部主任。

任职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期间,在宣传中国共产党以及工农红方针政策方面,袁国平贡献尤为突出。

为了能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了解党,了解红军,扩大我们的势力,组织更多的革命力量,再原有的《国民日报》的基础上,一手创办起了专属于红军的报刊——《红军日报》。

《红军日报》成了宣传我党革命方针政策,强化红色思想的一片沃土。

袁国平对于报刊的要求,最为关键的就是要通俗易懂,文章不能冗长,简短有力,要让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甚至还照顾到不识字的,要让文章通过念,就能让别人能听懂。

能发表在《红军日报》上的文章,不能超过六百字,短的几乎几十个字,读者一目了然。

从读书的时候,就酷爱文学的袁国平,也拿起了笔杆子,写下了《告劳苦青年书》,《告长沙工农劳苦群众书》等等,把晦涩难懂的词语,都变成了口语化,田间地头的老百姓之间,都在互相传看。

在袁国平的带领下《红军日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革命势力,一时间势如破竹。

同时也为了让百姓更了解更真实的中国工农红军,特别开设了《红军特讯》一栏,红军在战场上的消息,都会在这个专栏上进行及时详细的描述。

一条又一条革命胜利的消息,鼓舞了更多人,让百姓们对革命更有信心,也让革命队伍更加壮大。

除了这些比较正规的文章,还有具有文艺性的内容,既能起到娱乐的作用也能起到宣传作用。

例如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通过重新编纂歌词,让大家更为广泛的传唱。

当时著名的“孟姜女哭长城”就被重新改编了歌词,变成了《工农兵》,四川地区民间广为传唱的四川调也被编成了《共产党十大政纲》,这样宣传革命思想的方式就更亲民了。

这时期的袁国平,功劳并不只有《红军日报》,主抓政治工作的他,还负责起草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后来按照他的草案,颁布施行。

他的手,拿得起笔杆子,当然也拿得起枪杆子。

随着部队南征北战,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但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他的“枪杆子”,最后对准了自己。

举枪自尽

1940年,蒋介石披着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外衣,背地里却做这破坏统一战线的事儿。

我党根据当前的抗日战争形势,袁国平所在的新四军军部,需要按照党组织的战略部署,集体北移。

不料,九千多人的北移队伍,在皖南茂林地区,被国民党早已埋伏在此的队伍袭击了。

军事力量上来看,当时面临敌强我弱的境遇,爆发的第一场战斗,我军伤亡近一半。

军长被敌人扣押,其他干部领导都已牺牲,活下来的战士们,不能没有人领导,身为政治主任的袁国平,挺身而出,承担起了带领队伍的重任。

经过了七个昼夜的激战,眼看队伍人数越来越少,牺牲的战士越来越多,袁国平痛心疾首。

但只要有一丝希望,都要带领大家突围出去,一面策划着突围策略,一面带领大家唱着军歌,鼓舞士气。

在袁国平的策划下,还是决定天黑时带领大家突围。

突围时,他毅然走在了队伍的前面冲锋陷阵,打退了一波有一波的敌人,但他自己也身中数弹。

倒在血泊中的袁国平,已经站立不起来了,战友为他包扎着,寻找这能抬着他的东西。

袁国平微弱的气力,劝战友们抓紧时间突围, 不要管自己,但一息尚存,又怎么能置他于不顾。

战友在树林里,掰下两根树杈,又把衣服系在气,绑出了一个简易的担架,让袁国平躺在上面,抬着他前进。

行进到青戈江的时候,战士们依然抬着他,踏入冰冷的江水中,为了不弄湿他,战士们身子在水中,担架在头顶,江水已经深到了肩膀,但袁国平没有被沾湿一点。

后面的国民党依然穷追不舍,我军队伍一边前进,一边牺牲,看着所剩无几的战士们,袁国明心如刀绞。

上了岸后,进了山林中的一间破庙,十分隐蔽,战士们能稍作休整。

袁国平昏迷了许久,缓缓睁开了眼睛,看着大家伤的伤,残的残,又精疲力竭,心疼极了。

他很清楚,这里并不是久留之地,国民党很快就会发现,而自己这番景象,必然会拖累大家。

就在那一瞬间,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心痛的决定。

已经毫无力气的袁国平还是吃力的掏出了怀里的七块大洋,交给了副连长,微弱的力气交代道:“这是…党费,你们不要…停留太久…,不要管我…不然都活…活不…了”。

副连长守在旁边,哽咽着收起了党费,低着头哭泣着。

却也就在这时,袁国平用了最后的力气,从腰间拔出了自己的手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没有一丝犹豫的,扣动过了扳机,自尽了。

那一年,袁国平三十五岁。

儿子成栋梁

得知丈夫牺牲的邱一涵,收拾起悲痛,带着儿子袁振威独自生活。

她继续着丈夫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同时也尽心尽力的抚养着儿子。

只是没过多久,1956年,邱一涵也去世了,她时常给袁振威讲父亲的英雄事迹,也教导着儿子,可以被称为是英雄的后代,但要记得,功绩是父亲的,而且永远不要因此要求自己自己被特殊对待,凡事都要靠自己。

带着父辈的革命精神,带着母亲的谆谆教诲,袁振威也成了优秀的军人。

任职海军指挥学院,中国的海军作战指挥学,就是由他创立。

在海军教育事业上,袁振威默默付出,桃李天下。

著名的海军青年标兵侯向阳,海军电子对抗青年赵布飞等等,都是在袁振威的培养下成才。

袁振威

面对党和国家给予他的奖励,他一次一次的都让给了别人,有人问他如此不图名利,究竟图什么呢?

袁振威的回答,更是让人钦佩:“图振我国威,扬我军威”。

参考资料:

袁国平致侄儿书:以殉道者的精神犖锩�--党史频道-人民网

袁国平- 英烈纪念堂 - 中国军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国家栋梁   中国共产党   着儿   党费   工农   红军   战友   海军   牺牲   队伍   父亲   儿子   干部   日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