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后宫佳丽三千一说,但皇帝真有三千妃嫔?她们都是从哪选的

文|孔明

清朝皇帝妃子众多,妃子更是分为不同的品级,老话还有后宫佳丽三千;

可让人纳闷的是,这些妃子从何而来?她们又是如何选拔的呢?

而这些妃子之间又是如何评定等级的?

一、清代后宫妃嫔的来源

清代皇帝的妃嫔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采选秀女;一是满蒙联姻。

到了乾隆年间,开始有外域女子入宫,如维吾尔族的容妃和卓氏。

但究其主要来源,还是上述两种。

(一)采选秀女

清朝初期继承了明代秀女的采选制度,为了可以让采选制度更符合清朝的实际情况,在选择的范围和方法上进行了一定调整。

清朝讲究“天下一家亲”,鼓励过满汉通婚。

但是皇室出于对满族血统纯正的考虑,防止满人被汉人同化,不久后就下令禁止汉女入宫。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的汉女指的是除汉八旗以外的女子。

清廷规定,选秀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秀女主要是满州、蒙古、汉军二十四军都统、直隶和各省驻防及外任旗员之中的适龄女子。

清朝初年收编在旗的人数很少,可以参选的秀女十分有限,所以采选的范围很广,所有八旗女子都在选秀的范围内。

随着清王朝不断发展,人口数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时候对于秀女的身份有一些要求,皇帝免除了京外较低官职的女子参选。

随着采选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秀女的出身有了更多关于伦理方面的要求。

清军刚入关时,满族贵族的伦理观念还比较差,兄弟求娶寡嫂、姑侄共嫁一夫、近亲结婚等情况屡见不鲜。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深,开始重视伦理方面的影响。

圣祖康熙皇帝就曾下令宗室、后族之女,拥有免选秀女的权力。

当然,对于后族的规定也有防止外戚独大的作用。

但当仁宗继位后,于嘉庆十二年对于圣祖的决定有所改动,他规定,只要是皇后、妃嫔的亲姐妹和她们亲姐妹的孩子,在挑选秀女时也应该参加,但是这些人会被单独排列,不与其他普通秀女一并挑选。

从此以往,后妃的亲属不但要参加选秀,而且还会有优先权。

(二)满蒙联姻

清王朝贯穿始终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满蒙联姻,该项制度的落实对清王朝统一中原和巩固统治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比较八旗女子,很显然满蒙联姻的政治味道会更浓郁一些,皇帝通过婚姻把两个民族上层的利益牢牢地联结在一起,成为维系民族关系的纽带,使满蒙之间结成“以佐王业,世为肺腑,与国休戚”的亲密关系。

满蒙联姻这一制度在清朝初年执行的尤为彻底,该时期入宫的蒙古姑娘从数量上也十分可观。

清朝一共二十九位皇后,有四位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

可见,清朝统治者十分注重与该部落的联系,科尔沁部在清初也为统治者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来自草原的妃嫔在清朝皇帝的后宫中享有比较尊贵的地位。

随着清朝的发展,蒙古妃嫔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用婚姻作为维系政治的手段,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

满蒙联姻从努尔哈赤开始一直持续到清代末年,是整个大清王朝推行最久的一项政治制度。

由于清朝皇室的重视,满蒙联姻逐步走向制度化。

清世祖时期,为了联姻可以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与蒙古的政治关系,规定公主下嫁蒙古没有旨意十年之内不得回京。

随着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满蒙妃嫔联姻的政治意味并没有减少。

清朝前期皇帝的皇后多出自蒙古,皇帝的姐妹孩子,也有嫁到蒙古进行联姻的。

到了清朝后期,满清皇室对于蒙古不再倚重,但是依然会有很多妃嫔是来自草原的,两族贵族之间的联姻,并没有停止。

二、清代后宫制度的特点

(一)妃嫔之间等级森严,尊卑分明

后宫之间的等级差异可以从很多细节中透露出来。

1.妃嫔之间卤簿仪卫的区别

清朝妃嫔外出时所用的卤簿仪卫,体现了宫廷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妃嫔之间的规格有很大差距。

以清朝末年独揽大权的孝钦皇后为例,她出行的仪仗规模隆重异常。

有史料记载“孝钦后(即慈禧)乘舆出,德宗亦必随扈,炎风烈日,迅雷甚雨,不敢乞休也。

”每当孝钦的轿子出宫门时,宫内自后妃以下的人都需要跪送,等轿过去后才可以起身,坐上自己的轿跟随在孝钦轿后。

孝钦轿前需要有士兵开路,左右有亲王四人骑马夹护,四十五名太监骑马在后面跟随。

皇帝皇后和太后的轿都为正黄色、妃嫔轿为暗黄色,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均为红色。

2.皇后与妃嫔赏赐的差异

皇贵妃在清朝妃嫔中位置最为尊贵,位同副后,与皇后尊位仅一步之遥。

部分继后在成为皇后之前,都会先晋升为皇贵妃。

尽管如此,皇贵妃依然不能与皇后相提并论,她们之间在衣食住行、子女待遇、死后尊荣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非常明显的等级差距。

在清人所写的《宫中现行则例》中,对当时后宫各等嫔妃的等级待遇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主要分为宫分、遇喜、服色、册宝、玉牒、铺宫、名号七个大类。

以皇后和皇贵妃生日的礼节为例,二者的差别十分明显。

皇后和皇贵妃的生日都被称为千秋节,但是内务府对于二者贡献的东西差别很大。

这些差别不仅体现在品类上,而且还体现在数量上。

“皇后千秋恩赐,金九十两、银九百两、上用缎纱等四十五匹、内蟒缎九匹、缎九匹、宫绸九匹、绫九匹……皇贵妃千秋恩赐,上用缎六匹、宫用缎六匹、春绸六匹、绫六匹,上用果桌一张,赏用果桌八张。”

后宫尊卑分明还体现在皇后和其他妃嫔之间既是妻妾关系又是君臣关系。

从家的方面来说,即使妃嫔出身高门显贵,深得皇帝喜爱,在皇后面前依然要依照礼节谨慎行事。

皇后与妃嫔之间的身份差距不容僭越。

从国的方面来说,皇帝、皇后和皇太后都是国家的主人,是万民之君,而其他妃嫔都是臣。

妃嫔见皇后与见皇帝一样,都必须行臣妾之礼。

依此可见皇后和其他妃嫔之间的地位有严格界限。

(二)后妃不拘门第

尽管选秀中对秀女的家庭出身有一定的要求,但实际上,只要是能进入后宫的女子,包括以奴婢、宫女身份入宫的女子,都可以成为皇帝的妃嫔。

清代皇帝不但对于后妃的选择不太注重出身,而且她们生的皇子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

圣祖康熙皇帝的良妃、定嫔都出身于辛者库,但是她们依然可以身处后宫高位。

《钦定八旗通志》卷二十四中记载表明,圣祖康熙皇帝的德妃是镶蓝旗包衣出身,虽然生母出身低微,但是并没有影响到胤禛继位。

同样母亲是包衣出身的还有仁宗和宣宗。

可见后妃门第在清朝时期并没有绝对的限制。

从各种史书典籍对后宫生活凤毛麟角的记载中发现,相比于后妃的出身、样貌,皇帝会更看重她们的德行。

清代册封后妃的诏书中经常出现温恭、宽仁、淑慎、孝慈等字样,这说明在晋升妃嫔时,有对其从德行上进行考量。

对于皇后而言,她必须德才兼备,拥有母仪天下的品德。

穆宗同治皇帝的皇后和慧妃出身相当,但史书中对皇后阿鲁特氏的描写是雍容华贵、娴熟诗书、气质高贵,而对慧妃富察氏的描写虽然更侧重于长相。

由此可见,清朝在选择中宫时比起家族出身会更看重个人品德一些。

(三)后妃与皇子“共进退”

后妃在宫中可以倚仗的除了母家的势力和皇帝的宠爱,还有自己的孩子。

清朝一改“子凭母贵”的传统,比起母亲身份的尊卑,更看重皇子们能力的大小。

前文所列举的世宗雍正皇帝生母和宣宗道光皇帝生母出身都不高,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她们的儿子成为皇帝。

被选中的秀女,大多数都是答应的位分。

进宫后由于受宠、家族立功或者是别的原因可以逐步进封常在、贵人等。

但是成为有册宝的嫔位以上的主位,会比较难。

一般都是有了皇子以后才进行的加封。

同等位分的后妃,有封号的妃嫔往往会比没有封号的妃嫔略显尊贵。

比如大名鼎鼎的孝钦显皇后,她16岁入宫,入宫后不久封为贵人,三年后由兰贵人晋封为懿嫔。

三、结语

纵观整个清王朝,其后宫制度贯彻始终,对于维护王朝统治、稳定后宫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朝采选制度逐步完善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社会不断发展;二是因为皇帝开始接受汉文化,并把它和满族文化相结合。

妃嫔之间的等级森严,后妃不拘门第等特点,使得清朝后宫完全被皇帝掌握,并且十分稳定。

而满蒙联姻是清朝所有政治制度中实施最久的一项,对于北方的安定以及中原的统治都起到过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妃嫔   后宫   皇帝   蒙古   后妃   佳丽   清代   清朝   皇后   出身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