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成生意的盲盒社交: 是“惊喜”还是“惊吓”

近日,在年轻人身边刮起了一阵“盲盒社交”风。与传统的社交方式相比,陌生感与新鲜感是“盲盒社交”最大的特点。然而“盲盒社交”这种完全在陌生人群体中开展的社交活动,“拆”出来的不一定是“惊喜”,也有可能是“惊吓”。

“盲盒社交”崭露头角

在北京工作了两年的董小姐上个周末刚刚参加了一次“盲盒社交”。“我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信息,交了200元,参加了一天的活动,”董小姐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她参加是一个机构组织的“盲盒社交”。与别的社交方式不同,这种活动只要报名就可以参加。来参加活动的人也是五花八门,不过绝大多数以年轻人为主。

谈到参与“盲盒社交”的初衷,董小姐坦言自己只身“北漂”,除了大学同学部分也在北京工作外,其余时间也就只能跟同事、合租人社交。同学们都很忙平时很难约到,跟同事、合作人社交又有一定顾虑,搞得休闲也得绷紧一根弦,非常累。她非常想认识新的朋友,她也参加过同学们组织的局,但是目的性非常明确——相亲,我就是想平时能有人聊聊天,释放一下压力,不想有很特别的关系。

“因为彼此都不认识,好多事情反而更容易说出口。”董小姐在这次聚会上,向几个参与者吐露了自己现在在工作上摇摆不定的心态,不知道自己应该继续留在北京,还是回到老家去发展。“碰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姐姐,不仅安慰了我,还给我奋斗下去的信心。我们互换了微信。”

在这次社交中,董小姐觉得自己的压力得到了释放。正是因为见面的人都不认识,她不用再“扮演”那个工作时谨小慎微、生怕说错一句话就得罪人的自己,而是有什么说什么,一些话题也不会刻意隐藏自己的观点去迎合别人。觉得志同道合就多聊几句,觉得话不投机就到此为止,没有熟人社交中担心彼此尴尬而带来的心理负担。

时常参与“盲盒社交”李女士也表示:“自从上班以后,能约出来玩的朋友越来越少,能叫出来玩室外游戏的就更少了。同龄的朋友除了忙着挣钱,就是下班后忙着带娃。”李女士从网络上了解到还有这么一种能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玩游戏的方式,便加入了群聊并参与了一次活动。李女士表示在线下大家一起的氛围还是挺好的,面对着一些陌生人反而不会在意许多事,只专注于自身是否开心就好了。

“盲盒社交”渐成新生意

赵女士曾多次组织“盲盒社交”活动,一开始就是在社交媒体发了个帖子,召集想要玩飞盘的同城人士。帖子发出去后,活动也成行了,但是原帖下越来越多人问怎么报名,如何参加活动等。“我觉得挺好的,毕竟一些活动人多才好玩。”最后,她把想要参加的人都拉到一个群里,有活动就发群里,大家接龙报名。到如今,她组织的活动有7、8场,包括体验烘焙、野外烧烤、组织剧本杀等等。

事实上,“盲盒社交”如今已经有了专业的组织者,如董小姐参加的就是由一家心理沙龙机构组织的活动,而该机构类似的活动已经组织了十几期了。一些组织“盲盒社交”的机构或个人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有“盲盒社交”的组织者已经在线下组织了30余场活动,主打不同行业的工作者的分享,他们的活动有自己的名字和社群,甚至有自己的口号。在组织者看来,只有打工人才能共情打工人,只有创业者才能明白老板的不容易,那就找个机会让不同行业的人面对面的沟通,在碰撞中找到解决自我问题的办法。但调查中,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更多的“盲盒社交”发起者还是不会给活动设定主题,或者主题大多以情感话题为主。

调查还发现,“盲盒社交”已在多地渐成一门新生意。在武汉,“盲盒社交”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生意。开展“盲盒社交”活动的店铺会让参与者填写个人信息后,随机进入房间,里面全是以这种方式加入交流的参与者,大家彼此不认识,如果在这里交流的愉快,还可以进行后续的聚餐或者其他活动。调查中,北青报记者发现,部分剧本杀店、桌游店也会定期举办某一主题的“盲盒社交”活动,以此来拉高店内的客流量。一些交友小程序也增加了“盲盒社交”的概念和内容。

新社交模式存多重隐患

如今的“盲盒社交”、搭子社交填补了独在异乡年轻人的情感空缺,尤其是“盲盒社交”将盲盒的概念引入,让参与者有了与陌生人互动的新机会,增加了社交的趣味性和未知感,既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又体验感拉满。但是,也正是这种特性,让“盲盒社交”存在多重隐患。

有媒体在3月初时发起一个关于“盲盒社交”话题并发起投票,近4成被访者认为这种方式社交和陌生人交流时不用顾虑太多,有近3成的被访者认为不敢尝试,怕存在风险。有“盲盒社交”的参与者曾经发文称在活动中遭遇了异性的“咸猪手”。也有组织者称,确实有一些参与者个人素质不高,如在酒后借机骚扰女性,或是有的人借社交之名目的不纯,更有甚者就是来这类活动物色行骗对象的。“我也会对参与者进行甄别,但毕竟有的人迷惑性太强。”赵小姐表示。还有参与者表示,一些组织机构也并非单纯想靠“社交”来赚钱,但有的活动甚至就是为了卖课或者销售一些所谓的“占卜”“能量”产品,也有活动的实际环节与预告的不符等情况。

对于“盲盒社交”的风险,有律师提醒称,根据民法典规定,群众性活动组织者如果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网友在参与此类活动前要核实组织者及相关活动的真实情况,尽量避免参加人员混杂、选址偏僻等有危险性的活动。多位采访对象建议:可以考虑与朋友一同报名参加,同时与组织者确认相关互动内容及保障措施,如遇到不太好的行为,可选择立即离开,或者报警寻求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实习生 周嘉怡 赵小雯

编辑/樊宏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社交   北京青年报   组织者   参与者   北京   陌生人   惊喜   生意   小姐   记者   组织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