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农村特殊儿童

大学生走访特殊儿童家庭。供图

近段时间,家人惊喜地发现孩子唐唐(化名)能跟随音乐拍手了。

唐唐是一名发育迟缓的特殊儿童,得益于昆明学院学特星语社科普及志愿服务线上早期干预治疗,他的症状有所改善。同时,一起受益的还有其他家在腾冲市6个乡村的特殊儿童。

入村送教上门

今年1月,在云南省腾冲市“众颐互满爱乡村图书馆”项目支持协助下,昆明学院学特星语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在腾冲市6个乡村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

依托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昆明学院专家团队,学特星语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是由昆明学院附属幼儿园、儿童发展中心和昆明学院高校教师、一线骨干教师及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以“校园协同”的模式,长期对0岁至6岁特殊儿童开展教育康复志愿服务。昆明学院学前教育研究生陈晓雨就是其中一员。

在送教上门服务过程中,陈晓雨和同伴走访了腾冲两个乡、一个镇,为腾朗、象山、上勐连、坝外、下甲、曼朵6个乡村的儿童开展了婴幼儿评估、家长团体培训、特殊婴幼儿入户康复指导工作。其间,他们评估出3名特殊儿童,唐唐正是其中之一。

3岁的唐唐发育迟缓,语言表达不清晰,连“爸爸”“妈妈”都不会说。对此,志愿服务团队与唐唐的家人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但语言成了障碍。陈晓雨说,声音是吸引特殊儿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当地的村民听不懂普通话,只能让乡村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当翻译,非常不便。因此,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陈晓雨也学习了一些当地方言。

针对3名特殊儿童,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了入户评估与康复指导,详细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及家长对孩子的康复需求、教育模式等。同时,志愿服务团队教导家长家庭康复训练的技巧和方式,引导家长利用家庭现有的资源有效开展康复训练,鼓励家长把孩子送到乡村儿童图书馆与其他孩子开展融合活动,一起游戏,共同成长。

昆明学院附属幼儿园儿童发展中心特殊班级年级组长王姗介绍,早期干预治疗对特殊儿童的帮助很大,因为通过早期干预,孩子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并最大限度减轻症状。早期干预手段包括康复训练、物理疗法、语言治疗以及辅助性器具的使用等,但受家庭条件的影响,3名特殊儿童很难长期离开村子接受康复治疗,因此采取线上干预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

探索线上干预

在乡村地区,特殊婴幼儿的教育康复需求难以满足,学特星语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开展线上早期干预。

康康(化名)同样是一名发育迟缓的特殊儿童,在常见物品和颜色评估过程中,他只认识红色,对白、黑、蓝等其他颜色存在认知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昆明学院附属幼儿园儿童发展中心康复教师董荣为家长制定了“图形变换”的康复训练方式,让家长在不同形状的卡片上涂上不同颜色,充当教具,提升康康的认识分类能力。

一段时间后,线上回访过程中,董荣发现康康的恢复效果并不理想,和家长沟通发现,当初制定的康复训练方式不接地气,康康的家庭不具备自制教具的条件。对此,董荣把康复训练更换成了亲子游戏,如一起辨别家里或周围的常见物品,伴随音乐一起拍手、摇晃身体等,采用家长易操作、较方便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渐渐地,孩子情况有所改善,家长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怀疑,变成了支持。一次,在线上亲子游戏过程中,康康的爷爷还用方言唱起了儿歌,与孩子一起拍手、跳舞。通过3个多月的线上指导,家长们表示,孩子们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和成长。

昆明学院学特星语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希望让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都享有专业服务。线上早期干预虽然是一种探索,但如今每个特殊儿童的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在为其服务,针对语言、肢体等不同的康复训练项目,均有不同的专业教师给予指导。目前,志愿服务队已与腾冲3名特殊儿童家长建立了稳定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为他们开展线上服务。

昆明学院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高春玲介绍,探索线上干预服务是昆明学院学特星语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关注乡村特殊婴幼儿,让其“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的举措之一,旨在利用高校专业知识、技能,服务乡村特殊婴幼儿及家长,吸引更多人关注特殊儿童,并开展贴近生活的科普及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昆明日报 记者蔡晓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腾冲   儿童   服务队   昆明   婴幼儿   乡村   志愿   家长   农村   孩子   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