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去“下馆子”,2块钱在饭店都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引言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上班族们下班后约上三五好友,去饭店点上几个菜、喝点小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然而“下馆子”这件事情放在70年代,那就极为奢侈了。因为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国家还在实施计划经济。普通老百姓每个月挣的工资中,大部分甚至全部都需要用来维持日常开销,如果有一点结余,那肯定是需要攒下来以备不时之需用的。

所以,当时人们除非是遇到类似于结婚生子这种特别重要的事情,否则很少会有人舍得去下饭店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现在上外边和朋友们聚一餐,少说也要几百块钱。

那么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如果我们拿上一笔2块的“巨款”去下馆子,都能吃些什么东西呢?

70年代的物价

在70年代,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那时候的饭店基本都集中在城市里,所以本篇文章我们主要以当时城市里的物价以及居民收入为主。

在那个年代,普通工人的月薪一般都在30元左右,2元钱就是两天的工资。听起来好像不多,现代人基本都舍得花两天工资去吃一顿饭。

但是在那个年代,想当一个工人可没有那么容易,当时工厂的职工可是被称为“铁饭碗”的。所以一个工人背后往往需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是家里的顶梁柱。

如果家里的人口少,那或许还能攒下一点;如果人口多的话,那这30块钱可能都不够一家子都吃饱的。所以在那个时代,人们吃的多与少、好与坏,往往和家里的人口数量有很大关系

当然,如果是双职工家庭,而且家里也只有一两个孩子,那就和上述一个工人养一大家子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人家偶尔下个饭店还是没有什么压力的。

那时候,一斤大米差不多在1毛钱左右,白面的价格也差不多。如果大家对数字敏感就会发现,一般的工人家庭是没有条件顿顿吃大米、白面这种精粮的。

当时,北方都是以杂面、杂粮为主,除了白面之外,还有玉米面、高粱面、玉米碴子等等。玉米饼子算得上是不错的主食,如果一顿饭能吃白白的大馒头吃饱,那可真就有些奢侈了。

各种蔬菜的价格基本也不会有波动,基本都是1毛钱左右。当时交通不便,而且南北方的沟通也少,一般只能吃当地应季的蔬菜。北方这边主要就是白菜、萝卜、南瓜、茄子等等。

那个时候叶菜在北方还比较少见,一个季度也吃不了几回,我印象中吃根茎类的蔬菜比较多。

烤红薯就是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美味。在煤炉子里烤上几个香喷喷的红薯,再从咸菜缸里夹上两筷子咸菜,那才是绝配,神仙都不换!

肉类的价格就要贵了。那时候的肉(以猪肉为例)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就分为三个档次从高到低分别为0.9、0.8、0.7元左右,价格波动在几分钱上下。

至于鸡蛋,那也不便宜。按个头大小、品质来分,那时候基本都是按个买,如果换算到每斤的话,差不多是5毛-1块钱。

当然,咱们现在说的只是物价水平。因为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而且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所以买东西不仅要钱,还要票,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是限量供应的。

也就是说,哪怕有的人相较于普通人来说比较有钱,他每个月能买到的粮食也和普通人是一样的。

说完了物价,接下来我们聊一聊70年代的饭店里都有哪些菜肴,分别是啥价位。

70年代饭店里的菜

当时我们国家只有国营饭店,菜价相对比较稳定,每个城市内的饭店的价格不会有太大波动。

与价格稳定保持一致的,是饭菜的花样也都差不多,不会出现什么稀奇的东西。南北方的差异还比较大,现在所说的“八大菜系”基本都是在各发源地地流行。当然,北京的话应该是全部都有的,主要还得看厨师。

不过,咱们老百姓拿两块钱下饭店,那自然也不会挑着那些贵的、特色菜点。当初全聚德(北京烤鸭店)一只烤鸭卖8块钱,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咱们就介绍一些常见的饭菜,看看有没有大家的回忆。

在70年代,饭店里的菜品相对比较单一,以传统的中式菜肴为主。常见的菜品包括炒菜、炖菜、烧菜和凉菜,根据食材和制作方式的不同,价格也不尽相同。

炒菜,比如炒土豆丝、炒豆芽、炒鸡蛋等。这些炒菜的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将蔬菜或者肉类切碎,加入调料炒熟即可。价格也比较便宜,一般在1毛钱左右

在炒菜里,鸡蛋可以说是一道极佳的美味,特别是摊鸡蛋。根据季节的不同,可以在鸡蛋液中加入不同的蔬菜,比如香椿、韭菜、葱花、萝卜丁都可以。

将油烧热之后,把加入了蔬菜和调料的鸡蛋液倒入锅中,用中小火煎至两面金黄,呈到盘子中,可以选择将其切开,或者上菜之后用筷子拨开。

摊鸡蛋外面焦、里面嫩,再搭配上经过高温油炸后蔬菜所散发出的香味,属实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下酒好菜。但是这道菜一定要趁热吃,凉了就是另一种风味了,蔬菜的甜味会更突出,有口味上的差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这道传统而又简单的摊鸡蛋,总之我们家在鸡蛋普及之后,每次酒桌上都必然要有这道菜。

炒菜之外还有炖菜,炖菜就以荤菜为主了,比如炖猪肉、炖牛肉、炖鱼等。这些炖菜的制作方式比较繁琐,而且烹饪时间也比较长,加入调料后需要慢慢炖煮。价格相对于炒菜略高一些,炖的荤菜一般在3-5毛钱左右

在我们北方,那时候有一道菜是吃席必有的。无论是在家里宴客还是去饭店吃饭,桌子上必然要有一道猪肉白菜炖粉条

这道菜中,猪肉是必有的;粉条可以换成粉皮,味道也不错;如果是在冬天,那必然要放白菜,如果是在其他季节,可以看情况放一些其他的配菜,但是小编个人感觉,放什么都不如放白菜。

在过去,这道菜上桌后肯定是猪肉第一个被吃完的,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有些人喜欢吃咕嘟咕嘟炖了好久的白菜,有些人喜欢吃Q弹劲道的粉条或者粉皮,唯独五花肉片,现在人们都吃得少了。

但是这道菜不放五花肉片,改成用全瘦肉片的话,那也不好吃。大家有什么改良的好方法吗?

南方的话,烧菜比较多,如红烧肉、红烧鱼等。这些烧菜的制作方式也比较繁琐,需要先将食材煮熟,再加入调料慢慢烧制。如果是烧荤菜的话,那么价格和炖菜差不多,也是在5毛左右

小编是北方人,小时候没有吃过什么烧菜,思来想去,这边最接近烧菜的可能就是地三鲜了。

地三鲜作为我们北方的传统佳肴,深受各地食客的喜爱。这道菜以土豆、茄子和青椒为主角,通过巧妙的烹饪技巧,使三者在锅中交织出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味。

地三鲜的美味在于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味道。土豆的绵软、茄子的嫩滑与青椒的爽脆相得益彰,每一口都充满了层次感。而酱油的咸鲜、白糖的甘甜与食材本身的天然之味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

在我们北方,地三鲜不仅仅是一道菜,它更承载了家的味道和文化的传承。这道菜常常出现在家庭聚餐的餐桌上,象征着团圆和和睦。同时,地三鲜也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简单的食材和调料,就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的食物。

无论是对于北方人还是对于全国各地的食客来说,地三鲜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值得大家仔细品尝。

当然,地三鲜的传统做法可能无法适应某些地区朋友们的口味,大家可以根据自己饮食习惯进行微调。

如果不仅要吃饭,还要小酌几杯,那么凉菜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常见的比如如拍黄瓜、西红柿拌白糖、皮蛋豆腐等。

这些凉菜的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将蔬菜切一切,加入调料拌匀即可。价格也比较便宜,素凉菜一般在1毛钱左右,如果是凉拌猪肉头、猪耳朵或者牛肉之类的荤菜,价格就要到2-3毛了。

凉菜中的经典就不太好选出来了,小编个人觉得个个都是经典之选,哪一个都不能错过。

除了以上这些菜肴,大家还有什么推荐的呢?

在70年代,让我们放心的不止是菜品的质量,还有饭店里菜品的制作方式以及调料的运用

当时还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预制菜,顾客点的所有菜都是由厨师现场手工制作的。从食材的切割、切碎到炒、炖、烧等制作过程,都是人工完成。也正因此,当年饭店里的菜品质量与厨师的手艺密切相关

不仅如此,我们中餐菜肴还注重火候的掌握,不同的火候可以影响菜品的口感和质地。在以前的饭店里,厨师们需要依靠经验和感觉来掌握火候,以达到最佳的烹饪效果。

而且70年代没有现在这么多调料,相对于现在的调料品种来说,70年代的调料比较简单。饭店里的厨师们主要依靠盐、酱油、醋等基本的调料来调味,因此菜品的风味比较清淡

此外,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在70年代,各地的特色菜品也比较突出。不同地区的饭店会有一些地方特色的菜品,例如四川菜、湖南菜、上海菜等,这些特色菜品的风味和制作方式也各有不同。

对于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来说,去饭店吃饭是一种比较奢侈的消费方式,因此当初饭店的数量也比较少,规模也不大。大家当年都吃过什么有特色的菜品呢?

结语

回忆完上述关于物价和饭店的价格,我们恍然发现,在70年代,2元钱已经足够2、3个人去饭店吃上一顿有荤有素的好饭了。

如果是两个人,可以花1块5点3个荤菜,花3毛钱点3个素菜,一个人再来1毛钱的主食。如果是三个人,可以少点一个素菜,多点一份主食;或者少点一个荤菜,加一瓶酒……

总之,2块钱已经足够在70年代的国营饭店里美美吃上一顿了。如果小编可以回到当初的话,应该会点一份猪肉白菜炖粉条、一条鱼、一份地三鲜,再来一个摊鸡蛋,当然还要再品尝一下那个年代的黄瓜、西红柿、豆腐,再要上他半斤白酒。

参考资料

1. 《记忆中的国营食堂》

2. 《计划经济那几年》

3. 《七零年代物价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块钱   炖菜   饭店   荤菜   馆子   调料   猪肉   蔬菜   鸡蛋   年代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