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欧盟GDP是中国的15倍,与美国不相上下,现在情况又如何?

| 文渊的历史书

编辑 |文渊的历史书

前言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其GDP总量达6.76万亿美元,仅比美国6.86万亿美元的总量低1200亿美元。

两大经济体统治全球经济版图,总量占据世界50%以上份额。

而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GDP只有4447亿美元,欧盟GDP是我国15倍。

当时欧盟已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其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

不仅如此,当时欧盟成员国中就有5个国家的单国GDP超过中国总量。

其中作为欧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德国、法国、英国的GDP总量就已远超中国,分别达1.8万亿、1.3万亿和1万亿美元。

哪怕是欧盟成员国中实力最弱的西班牙,GDP也高达5113亿美元,远高于中国。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差距如何了?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落后状况

在欧盟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我国还只是一个正从贫困挣脱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改革开放于1978年拉开序幕,中国经济发展的确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

尽管农村经济活力逐步被激发,并开始出现一些乡镇企业等新型经济增长点,但整体上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依然滞后。

1990年,中国GDP仅3608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十分边缘化,占世界份额不足2%,是当年欧盟GDP的5.6%。

面对欧盟经济的压倒性优势,中国当时的经济实力简直犹如小巫见大巫。

直至1992年中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深化改革的大幕才真正拉开。

这个重大决策旨在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为中国经济的后来腾飞奠定了关键基础。

但在当时阶段,欧盟领先的优势依然巍然存在。

面对曾经遥不可及的欧盟,中国人民开始谋求新的突破。

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崛起

机遇往往正是从差距中孕育而生,2001年12月11日,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在这一天,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

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在货物、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向世界开放市场。

阔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成为中国后来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此契机之下,中国立即发挥起了制造业优势,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出口贸易迅速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GDP占全球比重逐年攀升。

全球制造业开始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步确立。

与此同时,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也在持续大量涌入,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在8%-10%的高位,远超欧盟的年均增速。

在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中国与欧盟的经济差距逐年缩小,一时间中国经济被冠以"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美誉。

2005年,中国GDP就已超过法国;2006年反超英国;2007年更是压过德国,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连续超越欧盟这些传统经济强国,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雄厚实力。

2010年,中国又一次改写历史,GDP总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亚洲第一大经济体,重夺了东亚经济版图中心的重要地位。

中国经济腾飞的神奇势头令世界瞩目,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改革开放的政策成果初见硕果。

而到了2023年,中国GDP达17.9万亿美元。

反观欧盟,虽然增长乏力,但在通货膨胀和欧元汇率上升的共同影响下,其名义GDP扩大至18.34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仅次于美国。

不过欧盟实际GDP仅为14.11万亿美元,比我国少了3.79万亿美元。

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落后到如此地步,实属不易,可见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动能。

欧盟经济陷入停滞乃至衰退

与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经济自2008年后一直陷入停滞,甚至出现衰退,而2024年欧盟的经济增长预期也从1.4%下调到1.3%。

作为曾经的经济重镇,欧盟为何会到了如今这种地步呢?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遭受了一系列外部冲击和内部矛盾的困扰。

第一个打击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欧盟经济首当其冲,遭受重创。

危机的根源在美国,但由于欧盟金融业的过度膨胀和风险累积,危机也在欧洲蔓延开来。

英国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当其冲,金融机构损失惨重;法国、德国等国也陷入金融危局,经济一蹶不振。

金融危机的阴霾至今仍未完全消散,始终是欧盟经济停滞的祸根。

更为致命的是,危机过后,欧洲国债危机随之袭来。

爱尔兰、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接连"暴雷",政府财政赤字和外债问题凸显,动荡不安的局面加剧了欧盟经济的低迷状态。

为救助这些陷入困境的国家,欧盟不得不斥巨资解困,沉重的负担进一步消耗了欧盟的复苏动力。

好景不长,2010年"阿拉伯之春"引发大批难民涌入欧洲,给欧盟经济带来新一轮压力。

大量难民涌入导致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支出骤增,加重了欧盟国家的财政负担。

社会矛盾激化,民粹主义抬头,进一步动摇了欧盟的团结统一。

紧接着,英国脱欧事件更是对欧盟经济重挫。

这不仅使欧盟GDP遭受损失,英国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退出更令欧盟失去重要经济引擎。

英国脱欧的冲击效应至今仍在持续,加剧了欧盟的经济动荡。

这一重大事件接着一重大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牵动着欧盟的神经。

而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再次让欧盟承受巨大冲击,欧元贬值、资本外流、经济陷入衰退等问题接踵而至。

这些连绵不断的冲击,使得欧盟在努力应对内部改革之时,外部发展环境也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

除了外部因素外,欧盟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也不可忽视。

首先是其高福利制度带来的沉重负担。

作为典型的福利社会,欧盟国家在社会福利支出上的开销极为可观。

以法国为例,每年有高达43%的财政开支用于社会福利,这其中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诸多方面。

为维系高福利水平,欧盟国家不得不对公民征收高额税费作为支撑,个人所得税最高甚至达到75%的税率。

然而,高税收政策无疑会打击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助长了资产泡沫的形成。

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引发债务危机,2010年的欧债危机便是这种体制弊端的典型映射。

其次,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欧主要国家的生育率普遍下降,人口出生率持续低于死亡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断下降。

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诸多原因中,高福利助长了人们的依赖心理,缺乏自力更生的动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欧盟人口普遍处于老龄化状态,劳动力不足使得生产能力受限,缺乏足够的年轻消费群体又导致消费不振,经济缺乏新的增长动力。

以德国为例,作为欧盟第一经济体,德国人口在过去20年间增长幅度极小,甚至多年出现负增长,德国就业市场一直存在严重结构性失业问题。

目前德国的老龄人口(65岁以上)已经超过22%,人口老龄化程度居世界前列,社会保障负担沉重。

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将直接影响德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其他欧盟国家老龄化问题加剧,欧盟发展动力也将持续下降。

再者,成员国利益分歧加剧了欧盟的内耗

由于欧盟是由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组成的一个联合体,各国在财政、货币等重大经济政策上极易产生分歧对立。

面临希腊债务危机时,德国坚持要求希腊政府削减赤字开支,却遭到希腊强烈反对;

而欧盟其他成员国在这件事上也存在巨大分歧,既希望希腊控制债务问题,又不愿意对它过于严厉。

这种体制内在的矛盾不断加剧欧盟的内耗,影响了整体的政策执行效率。

欧盟需要在这些体制缺陷上予以改革,但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再平衡过程,前景渺茫。

事实上,欧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推进改革,如从2015年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积极吸引移民等,但这些举措的效果还有待时日见证。

中国发展动力和欧盟差距

中国经济何以能够腾飞超越欧盟?

关键在于坚持不渝的改革开放以及持续推进的创新驱动。

改革开放为中国注入新活力,为市场经济腾飞蓄势;创新则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

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引进,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创新驱动。

从资金投入到科教发展,从智力资源配置到产业结构优化,中国都在不懈努力,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体制机制。

在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助推下,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经济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反观欧盟,根深蒂固的高福利体系削弱了竞争激情,高税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流动和积极性。

此外,欧盟作为多国经济联合体,存在内部利益分歧和决策分裂的问题,阻碍了经济政策的统一高效。

再加上整体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短缺、缺乏内生增长新动能,欧盟经济未来恐怕难有作为。

可以说,中国改革创新的动力充沛,而欧盟的内生发展动力正在日渐枯竭,这是两者差距拉大的关键原因。

如果欧盟不作出根本性的体制机制改革,未来恐怕难以重现经济腾飞的神奇。

反过来说,只要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创新,超越欧盟、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也就指日可待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MCN首发激励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中国   欧盟   希腊   英国   德国   不相上下   中国经济   美国   危机   美元   情况   动力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